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生死孤儿药

日期: 来源:中国商报收集编辑:中国商报

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自从四岁的女儿多多被确诊为黏多糖贮积症,家住贵州遵义的李辉时常感觉喘不上来气,胸口就像被压了一块大石头。

黏多糖贮积症是种罕见病。医生告诉李辉,如果没有特效药,多多后续可能会出现失聪及器官受损情况。

“起初孩子的耳朵反复出现感染,我们以为只是有炎症。”多多确诊一年多来,李辉至少跑了七八千公里的就诊之路。

“省城、广州、上海、北京的各大医院我都去过了,起初因为孩子的年龄太小了,一直没法确诊,最后还是北京的专家给出的结论。”至此,李辉一家每个月支出的治疗费用接近万元。

作为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黏多糖贮积症已录入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发病率只有十万分之一,发病群体多为儿童。该病的患者出生时是正常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见面容异常、神经系统受损、骨骼畸形、肝脾增大、心脏病变、角膜混浊等,最终导致死亡。

“不知道什么是罕见病,不知道该用什么药,不知道治疗费用为何这么贵。”女儿确诊后,李辉在网上加入了很多罕见病的病友群,和很多病患家属一样,四处求医问药。

专门用于治愈或治疗罕见疾病的特效药物被称作孤儿药。价格不菲。

依据《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罕见病诊疗费用调研报告,脊髓性肌萎缩症、法布雷病、戈谢病、糖原累积病、黏多糖贮积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低磷性佝偻病八个病种涉及的八个药品年费用在百万元以上,这些药品基本上都是进口药。

虽然昂贵,但用不用药,对患者来说,却是生死之别。

正因如此,只为罕见的患病群体研发的孤儿药,其背后的价值不可估量。

那么,孤儿药处境如何?


罕见病患者人数少、药物研发成本高,罕见病诊疗一直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局。(图片由摄图网提供)

1.患者少、用药难

医生告诉李辉,多多可能需要终身服药,后续每年的治疗费用高达百万元。有病友家属也告诉李辉,如果能够从小用药,多多未来有可能同普通人无异。

多多确诊后,李辉四处查询可以用什么药、怎么用药。目前,跨国药企赛诺菲生产的艾而赞用于黏多糖贮积症I型患者的长期酶替代治疗;国内药企北海康城研发的海芮思在中国上市,用于黏多糖贮积症Ⅱ型。这两款药物的年治疗费用均在一两百万元。

孤儿药的研发周期长、难度大。以开发和销售治疗罕见病药物的北海康成为例,其近日公布的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尽管海芮思销售额增加不少,但其在2022年年末仍然亏损4.83亿元。

更多的罕见病患者仍无药可用。研究显示,目前,仅有5%的罕见病存在有效治疗方法。即便是在有药可治的前提下,国内多数罕见病药物仍然依赖进口。

李辉坦言,虽然价格贵,但能找到特效药已然很幸运了,更多的罕见病患者还在四处寻求代购药品。一些海外商业公司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常按月提高药品价格。

根据中国罕见病联盟对33种罕见病、共20804名患者的调研,有近1/3的患者没有或从未接受过治疗,其中又有约一半的患者因无法负担医药费用而从未进行治疗或放弃治疗。

罕见病患者的人数少,且患者往往会因为高昂的费用而放弃治疗,致使诊断和数据不足,加剧了用药难问题。(图片由摄图网提供)

2.成本高、企业盈利难

值得关注的是,不只是李辉找不到药,研发孤儿药的药企也面临找不到患者的难题。

精鼎医药执行总监、罕见病卓越中心负责人Rachel Smith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罕见病药物开发已经越来越具有挑战性。首先,罕见病患者的数量本来就不多,且往往分布在各个地区,招募患者对任何临床试验来说都是一项挑战,这加大了罕见病临床试验的难度和复杂性。其次,由于罕见病领域存在巨大的未满足医疗需求,其治疗方法,尤其是基因疗法的价格已经变得非常高昂。尽管一些治疗方法可能会有疗效,但随着更多此类罕见病治疗产品进入市场,这些高昂的成本变得难以为继。

部分药企因成本过高而放弃大规模生产孤儿药。以治疗亨廷顿舞蹈症的药品安泰坦为例,该药品一直未在国内上市,有公益组织尝试联系该药品的生产企业,希望这家海外药企能将这款药物引入中国。但该企业考虑到病人数量有限,再加上上市注册审批等各方面的成本较高,故放弃了大规模生产。

“药企的逻辑是,病人少,药品市场空间有限,经济回报不足。”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表示,“罕见病治疗费用昂贵,患者往往会放弃治疗,而没有患者就没有诊断和数据。”

为了让药企愿意开发孤儿药,国内也采取了相关的激励措施。2022年5月,国家药监局发布《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罕见病新药上市的许可持有人最长不超过七年的市场独占期,一些地方的“惠民保”也将少量罕见病药物纳入支付保障范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孤儿药的研发成为热议的重点。荣昌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威东表示,目前我国对于罕见病的定义、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和后续管理等方面,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界定,现有法规在执行过程中严肃性和力度不够。此外,还需要与国际接轨,借鉴目前已设立罕见病相关法律法规的他国经验,解决罕见病立法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孤儿药的市场空间有限,经济回报不足,企业在多重考虑之下或会选择放弃大规模生产。(图片由摄图网提供)

3.如何提高研发积极性

“罕见病疗法通常价格高昂,因为它们包含了投资、研发(包括失败)以及市场容忍度的潜在成本,而且可能在患者外展、患者需求未满足甚至临床理解有限的领域开发新工具,如患者报告结果(PROs)等方面都面临重大挑战。” 精鼎医药高级副总裁兼准入咨询全球负责人Wyatt Gotbetter说。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药企已经在挖掘国内的罕见病用药市场。目前,北海康成、德益阳光生物、曙方医药、琅钰集团等国内医药公司都在罕见病药物领域投入了资金。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罕见病药物市场于2016年及2020年分别占全球罕见病市场的0.4%及1%,而随着中国不断改革以向市场推出更多的创新药物,预计2025年中国孤儿药市场规模将达到64亿美元。

国内某创新药企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国内已经或正在出台一些有利于罕见病药物研发的政策,如接受境外临床开发数据、支持罕见病药物在中国的审批,这些政策对促进药企开发孤儿药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出台了加速审批路径,包括优先审评审批以及支持临床迫切需求领域的境外已上市新药的注册上市。

据《2023年中国罕见病行业趋势观察报告》,截至今年2月,国内有81种罕见病药物正处于临床试验及上市申请阶段,其中46种药物为本土自主研发。截至目前,31种罕见病的73种药物已纳入我国的医保,另有24种罕见病的30种药物未纳入医保。

“在国内,罕见病药物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上述国内某创新药企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孤儿药的支付方式较为单一,除医保外,多方共付机制尚未建立。企业目前还在研究政策,寻求既能让企业盈利,同时又能保证患者可及性的商业策略。”


相关阅读

  • 浪潮已至!ADC赛道群雄逐鹿

  • 来源:博药公众号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ADC领域投资热情持续见长。多起高额交易层出不穷,更是在第一三共的德曲妥珠单抗上市之后,重新将众人的目光拉回到这
  • 这些儿童用药误区一定要避开!

  • 面对孩子的用药问题,很多家长都手足无措。儿童用药有哪些误区和原则?春季传染病来袭,如何正确给孩子用药?一起来了解。儿童用药误区,千万要远离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身体各器官尚
  • 安丘市17名孤儿每学年获万元助学金

  • 为全面做好孤儿保障工作,切实维护孤儿合法权益,有效保障孤儿基本需求,近日,安丘市全面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项目。据悉,2023年1-3月,安丘市符合“福彩圆梦·孤儿助学”
  • 首个国产新冠药宣布停产!投入13亿,只卖了5千万

  • 3月27日,根据财联社电报报道,首个国产新冠药向大众宣布停产!腾盛博药在2022年的年报中提到,公司决定停止生产旗下控股子公司,腾盛华创研发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安巴韦
  • 钟南山院士:来瑞特韦片为新冠治疗提供新方案

  • 3月31日,广州实验室举办“单药3CL靶向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药物来瑞特韦片研发研讨会”。记者从会上获悉,3月23日,国家药监局公布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药物来瑞特韦片获批附条件上市,用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最新文章

  • 生死孤儿药

  • 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自从四岁的女儿多多被确诊为黏多糖贮积症,家住贵州遵义的李辉时常感觉喘不上来气,胸口就像被压了一块大石头。黏多糖贮积症是种罕见病。医生告诉李辉,如果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