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太平街道来佛寺村口的村名碑文记载:该村坐落于徒骇河南岸、原与阎桥村为一村,分围子里和围子外两部分。清朝初期,黄河决口,冲来木佛一尊,围子里的村民将其供于寺中,于是便把围子里的村落称作来佛寺村。
因徒骇河在来佛寺村有一个弯,传说木佛被冲来,就在这个拐弯处停下,祖上的人们发现后,认为洪水冲来的木佛是村里从天而降的一大福气,于是随即修寺供奉木佛,正可谓来佛寺这个村名是洪水冲来的。
来佛寺村供奉木佛的寺和当时的村围子,村里最年长的一位八十岁老人秦清兴说,自己小时候,见过村里的寺,但那时供奉木佛的寺已经倒了,村里其他老人都未见过寺庙和木佛,只是听老人说过。
来 佛寺村共有村民240余户,人口不足900人,全村有秦、王、陈三姓,其中秦姓最多,约占全村的95%以上。该村村民秦时斌还保留着一本中华民国岁次丙子(1936)桃月创修的《秦氏家谱》,家谱记载:“吾祖身历下迁居”,全村的秦氏均为唐朝秦琼的后裔,奉唐朝名将秦琼为他们的三世远祖。“秦琼,字叔宝,与天下豪杰相友善,扫唐天下,豪杰皆归于唐,于是,唐业成、封翼国公,与豪杰同登凌烟阁。唐赐金瓶一对,邈然无踪。玉带一条,铜铃一个,卓卓可考。坟在济南府城南十里之遥,马鞍山前,金鼎御葬,配张氏浩封一品夫人。”据村里秦清安老人讲,秦琼“玉带、铜铃”两件宝物,曾传世于后人手中,可惜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战乱时期,被临邑县一个名叫贺风岐(俗称贺狗子)的大土匪劫走。
因来佛寺位于临邑县和济阳县的交界处,隶属关系历史上多有调整。1950年5月9日起,因泺北专区被撤销,济阳县改由德州专区管辖,这时,原齐临县时所设置的二太平区由齐河县划归济阳县,来佛寺村也同时由齐河县划归济阳县管辖。当时,来佛寺村属临邑县管辖,据民国十九年(1930)《临邑县志》记载:“城东南来佛寺秦氏家族藏有秦叔宝所遗双锏一只,计重九斤八两,据其后裔言,与历城秦氏各藏一只传世……”。现在已无处可觅。另据1930年的《秦氏家族》中记载:“秦氏祖先由历下迁居临邑城南来佛寺。”来佛寺村后为徒骇河,河北对岸的村庄即属于临邑县。
关于来佛寺村秦氏迁自济南,秦清安和秦清兴两位老人都说,他们小时候还曾见到村里派人到济南迁过祖上的坟。
秦琼究竟是何地人?为什么来佛寺村秦氏家族的《秦氏家谱》奉秦琼为他们的三世远祖,并称他们是从济南迁来的?据《旧唐书秦琼传》介绍:“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一九九五年初,在济南市经七路小纬六路某银行宿舍楼施工过程中,发现了一座唐朝贞观二年(628)的石室墓葬,出土了由当时与房玄龄同掌弘文馆的书法大家虞世南书写的《秦爱墓志铭》,铭中明确记载,这里就是秦琼之父秦爱的墓葬。
在《秦爱墓志铭》中明确记载了秦琼家族的变迁:秦琼的曾祖父秦效达是魏国广年县令,祖父秦方太,是北齐广宁王纪室,父亲秦爱是北齐咸阳王录事参军。从《秦爱墓志铭》中清楚的知道,秦琼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三代都是有名的文职官吏。秦琼的父亲秦爱辞官后,居于家乡历城怀智里,过着隐士般的生活,死后也葬在这里,也就是现在的济南市经七路小纬六路附近。
目前,在济南市五龙潭公园内还存有“唐左武卫大将军胡国公秦叔宝故宅”的碑刻一方。在元代济南著名文学家张养浩的《复龙祥观施田记》记载:有一天,大雨倾盆,秦琼府邸坍塌而成为一座深渊,有一位渔民曾经潜入五龙潭中观看,发现秦琼的府邸还完整的保留在水下。
秦琼在全国民间的评价有很多,主要是对他评价有极高的忠义与气节,归纳起来集中在三点,一是勇武,据新旧唐书均记载,秦琼每次随唐太宗李世民征伐时,在敌方的阵营中,常有炫耀自己是兵强马壮的武将,李世民听说后,即派秦琼前去,他单枪匹马常将敌人阵营中的武将斩手于万众之中。二是把秦琼作为门神。在民间过农历春节时贴门神的习俗由来已久,即在过年的时候在自家门上贴上秦琼与尉迟恭的画像,其中执锏者就是秦琼,执鞭者就是尉迟敬德,寓意是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三是“为朋友两肋插刀”。其来历是秦琼为救朋友,染面涂须去登州冒充响马,路过两肋庄时,在岔道口忽然想起老母妻儿,犹豫了片刻后,最终还是为朋友,视死如归去了登州。在两肋庄岔道口体现出秦琼的深重义气,被人们传为“两肋岔道,义气千秋。”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长久远,“秦琼为朋友两肋庄走岔道”这句话传来传去,就传的变成了“秦琼为朋友两肋插刀”了。
以秦琼奉为三世远祖的来佛寺村秦氏家族,并不是只知道有关秦琼的一些传说,在来佛寺村秦时清家中还藏有秦氏族人修订的《秦氏族规八条家规六条》、从秦氏族规中,也充分体现了秦琼的忠义与气节。
在秦氏的《族规八条》中,包括了乡约当遵、祠墓当护、名分当正等内容,其中对“吾族人等当八乡随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和睦邻里、教训子孙切勿横行乡里,为非作歹。凡为孝子,为忠臣,为盛时良才者,皆由此道而出矣。”族人规定了很明确的族规。
在《秦氏族规八条家规六条》中,不仅有对传统的尊重,也有对当下年青人的谆谆教诲。例如在第六条家规“职业当勤”中指出“勤则业修,堕则职隳、修则父母妻子仰、隳则资身无策,不免姗笑于闾里,吾族之众,当以勤为本”,在族规中的“邪巫当禁”、“戒愽戒斗”等内容,则和现代的法律、法规精神相一致,教育年轻一代不信邪教,不参与赌博、不好勇、不斗狠。
如今,来佛寺村的民风淳朴,村容村貌整洁,村内的老槐树树干周长一米五左右,主干高三米五左右,树龄已超过百年的老古槐。现在还是枝繁叶茂,田畴沃野,充满勃勃生机,村民勤劳致富,五百多个西瓜大棚、瓜果飘香,有着农耕传统的来佛寺村,蕴藏着深厚的发展潜力和后劲,全体村民正在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振兴村经济,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大踏步地启航新征程,创造新业绩。
作者系济阳区退休老干部
编辑: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