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身边的文化“两创”丨酱香情浓

日期: 来源:济宁新闻网收集编辑:济宁新闻网

 

济宁新闻网讯(记者 李凯 李婷 张帆)酱,起源于中国,是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的典型代表,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现如今,酱类产品作为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调味品,品种日益丰富,但是,致力于传承古法传统制酱技艺的人却越来越少。今天“身边的文化两创”,一起跟随邹城市非遗项目传统酱菜制作技艺传承人冯强,走进酱香世界。

每逢周一,颜庄村的老人都会到村里的酱园领取酱菜。酱园负责人冯强和村里有个约定,村里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周都能来酱园无偿领取两袋酱菜、一斤馒头。

村民:“这个酱菜可好了。”

村民:“俺就喜欢这个老味儿,好吃。”

老人们领的新鲜酱菜,就是在这里用纯手工的方式生产的。冯强是邹城市非遗项目“老甜黄”传统酱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看来,要做出味道正宗的酱菜,离不了味道正宗的酱。而要得到这种酱,除了要有适宜的温度、湿度,更重要的要靠制酱人对于各道传统工序标准的严格把控。

邹城市非遗项目传统酱菜制作技艺传承人冯强:“我们这个传统的(制酱)技艺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19世纪初的时候,济宁有个大户人家翟家,主传酿酒和制酱手艺,后来因为儿孙嫌弃这个制酱和酱菜技艺太累,不愿再学习制作了,族长不想这个手艺后继无人,就开始招外姓徒弟,也就有了我们的传承人丁允桐先生,他来到了大家族中打长工,学习了制酱技艺。后来第二代刘恒珍,第三代张加富,再到我的师父刘波,(传承)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

每当夏日的序曲响起,酱园中,冯强和工人们便开始了忙碌的脚步。冯强坚守的传统制酱工艺是曲法制酱,这种工艺的重点是制曲。

邹城市非遗项目传统酱菜制作技艺传承人冯强:“进入曲房之后,就是完全靠天吃饭了,发酵全靠温度和湿度,自然制曲结菌,最后根据曲的成熟程度来判断(何时)入缸晒制。”

邹城市非遗项目传统酱菜制作技艺传承人冯强:“古法制酱所用的缸必须是泥缸,这种缸壁很薄,因为透气性好,有益于咱的酱的发酵。+我通过六年的时间,收集了现在有一千多口缸,每一口缸都有它的故事,年龄最长的一百多年了,这些缸都是我的宝贝。”

制酱的最后一步,把发酵好的酱坯放入阳光棚下的缸中,加入盐水后日晒夜露放置180天。阳光棚是冯强的创新,棚顶由阳光瓦和纱网构成,一半阳光瓦,保证充足的阳光,一半纱网,可确保充分通风换气。

邹城市非遗项目传统酱菜制作技艺传承人冯强:“干这个活儿,就得不怕苦不怕脏,夏天更别想睡好觉,一点雨水不能进入,入了雨水(酱)就废了,经常半夜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冯强对待缸中的酱坯,会像中医诊病一般,观其色,闻其味,利用多年的经验,感知其发酵程度,从而进入下一道工序。

邹城市非遗项目传统酱菜制作技艺传承人冯强:“管,就是这个味儿,这样的话就可以做酱菜了。”

冯强利用传统手工酱制作的酱菜,传承了古法非遗配方,需要经过三洗三蒸,然后脱盐炒制而成,从清朝末年的第一代传承人到现在,口味一脉相承。

邹城市非遗项目传统酱菜制作技艺传承人冯强:“也曾经想过放弃,(因为)有些市场的不认可,还有一些家人的反对,还有,花费同样的时间,有可能在别的领域会创造一些更高的价值。但是一想,如果放弃了,这个传承几百年的技艺就磨灭了。它毕竟是一种传统工艺,所以说看看这些缸,看看缸壁上老匠人刻的名字,也就没什么畏惧了,就想着还是把这个老技艺坚持下去。”

来源:济宁新闻客户端

相关阅读

  • 石榴图汇·影像非遗 ②丨方寸之间雕刻人生

  •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韩亮 摄影报道  家住乌鲁木齐市的崔连根是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以精湛的微雕技艺,在方寸之间展现了千般世界。近日,记者探访了这位从艺
  • 来恩施,看湖北非遗打出“高端局”

  • 极目新闻记者戎钰通讯员 宋凯 袁娟 鄂文旅见人见物见生活,可赏可品可体验,最美非遗,就在你身边。6月13日,人潮涌动的恩施土家女儿城内,“知音湖北 遇见非遗”2024荆楚非遗宣传展
  • 一吨能卖400元!邹城麦田里有了增收新项目

  • 济宁新闻网讯(通讯员 秦亚清)6月9日,在邹城市太平三村一片刚收割过的麦田里,秸秆捡拾打捆机来回穿梭,“吃”进散落的秸秆,“吐”出圆柱形的草垛,将被运往草场。“我们合作社有8台秸
  • 让双林绫绢重焕光彩走向世界

  • 郑依霏展示绫绢团扇。受访者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 蒋珊珊 “花者为绫,素者为绢,绫绢是绫与绢的合称,是用纯桑蚕丝织制而成的。”“六一”国际儿童
  • 家门口赏非遗 携起手传文脉

  • 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文化和旅游部以“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为主题,组织各地开展万余场内容丰富、形式多
  • 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

  • 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端午假期,由市文广旅体局主办,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市旅游发展促进中心
  • 济宁:金融信贷+政策补助 助力农业生产

  • 济宁新闻网讯(记者 曹务行 王超 蔡珂珂 通讯员 贾义乾 卞祥勋 孔峰)济宁市充分发挥金融信贷和政策性资金作用,对农机合作社和农户进行信贷支持和资金补助,助力农业生产。眼下,嘉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身边的文化“两创”丨酱香情浓

  • 济宁新闻网讯(记者 李凯 李婷 张帆)酱,起源于中国,是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的典型代表,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现如今,酱类产品作为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调味品,品种日益丰富,但是,致力于传
  • 三博脑科与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医联体合作签约

  • 6月15日,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医联体揭牌仪式暨聊城市医师协会第一届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论坛成功举办。现场合影聊城市卫健委党组成员、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