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唐小付:一生所爱为农事,勤正廉洁育桃李

日期: 来源:广西大学收集编辑:广西大学

 

这里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西大的教师们将满腔热诚和对教育的热爱奉献给祖国大地,春风化雨,孜孜不倦!本期“君师吾师”人物专栏,和你一同走近广西大学“新农人”唐小付老师的科技扶贫兴农故事。

1978年出生的唐小付,在广西大学农学院读研期间就开始下乡扶贫,2004年留校任教,至今已从事科技扶贫工作20年,帮助了数以万计的乡村贫困户,他示范推广蔬菜生产新技术4项、蔬菜新品种93个、面积23.75万亩,新增产值3.96亿元。

唐小付担任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西甜瓜产业服务团团长、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广西铁山港设施蔬菜“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参与主编出版著作5部。

他不忘初心、坚定担当,把自己对农业无限的热爱挥洒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道路上,他把科学技术带入乡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清廉与担当传承给学生,培养了众多以兴农为己任的农业人才。唐小付被评为2022年度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连续6年被评为广西优秀科技特派员,先进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1深爱农业,一生不舍的情怀

唐小付常说:“愿做深耕者,广播惠农人”。他不仅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而且一做就是20年。

唐小付从小在农村长大,5岁开始放牛,8岁开始种田插秧、种菜卖菜,有时上山砍柴,曾经历过两三个月吃不上一顿肉的苦日子。艰苦的童年,让他从小就养成了艰苦朴素、勤奋努力的好品德,也让他从小对农民、农村、农业怀着质朴又深厚的感情。他很清楚,没有知识、不懂技术,地就种不好,农民就过不上好日子,因此他决心发奋读书,用知识帮助农民改变命运。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广西大学农学院园艺专业,并因成绩优异被保送本校硕士研究生,留校任教后又攻读了博士研究生。

2002年,唐小付读研二,第一次跟随蒋代华老师下乡扶贫,到马山县古寨乡帮助村民修建水柜。他发现那里的村民饭桌上罕有蔬菜,经了解得知当地村民几乎不种菜,也不会种,蔬菜要从外地调运,菜价贵,吃不起。他被深深触动,于是下定决心,要让村民吃上自己种植的蔬菜。随即,他积极跟随导师开展调研,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开启了他“扎根”三农、服务“三农”的征程。

2004年,唐小付硕士研究生刚毕业留校工作,就迫不及待加入了马山县科技扶贫的队伍,在马山展开了一系列蔬菜种植的探索,着手筹建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引进筛选适合马山种植的优质、高产、抗病、耐储运的蔬菜新品种,开展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蔬菜生产。从此,他把“让村民吃上自己种的蔬菜”的朴素想法转变为助力农民、推动乡村蔬菜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的担当,满腔热枕把自己所学用在农民和农田上,踊跃投身服务马山县、服务广西“三农”事业。

2012年,唐小付被选聘为广西科技特派员,肩负助力乡村脱贫攻坚重任。他以能为农村、农民服务为荣,以能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为乐。他不以完成科技特派员考核任务为目标,而是以替农民解决多少实际问题为己任,始终坚守初心,一身灰土两脚泥,全心全意投身“三农”服务。10多年来,唐小付几乎走遍了马山县的所有乡镇,在30多个贫困村开展科技扶贫工作。除了马山县,唐小付还积极到全区各地开展科技服务。他每年开展科技下乡服务超过180天,切实为农民朋友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深受农民朋友好评。

他的学生聂圣贤说:“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这就是唐老师!”唐老师用十年磨一剑的情怀,履行着他投身“三农”的选择,践行着他滚烫的初心!

2不知疲倦,不忘初心的执着

每次下乡,唐小付都要大清早出发,搭乘普通班车到马山县城,再换搭下乡的班车,到了乡里,还要打“摩的”才能到达偏远的山村,仅路上辗转就要花掉6个多小时。

从2012年开始,国家特级贫困县马山县成为唐小付科技扶贫的主战场,尽管当地山多路陡,贫困村地处偏远,但这些从来都挡不住他下乡服务的脚步。

每次一到达目的地,唐小付立即兴致勃勃地指导农民和帮助解决问题,哪怕是下雨天,他仍像往常一样冒雨往返于泥泞的农田和农户家。村民说“从来没见过哪个大学老师这么爱下地的,也没见过哪个大学老师一天身上全是泥土”。而在学生们眼里,这就是他们的老师:他穿着朴素、两脚泥巴,早上六点下地授粉、晚上十一二点还在地里打着手电工作;他朴实无华、淡泊名利,不在乎别人评价,始终秉持初心、脚踏实地、一心为农。

唐小付坚持扶贫先扶智,近10年来,仅在马山县就举办了75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民6000多人次,其中贫困户2000多人次。经过不懈努力,马山县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从传统的玉米、水稻、甘蔗种植向高效益的蔬菜、水果种植转变,特别是蔬菜方面,已经由房前屋后种植的自给型向田间规模外供型转变,由露地生产向大棚生产转型。

唐小付根据马山县各乡镇的土壤、灌溉、气候、交通条件因地制宜发展蔬菜产业,先后在周鹿镇、永州镇、古寨乡、乔利乡等乡镇建立黑皮冬瓜、指天椒、韭菜花、南瓜等蔬菜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示范基地12个,推广蔬菜新品种28个,面积超过12万亩,新增产值超过1亿元,受益的贫困户(脱贫户)5000多人,仅种植蔬菜一项就助力贫困户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蔬菜自给率已由10多年前的不足10%发展到现在基本自给自足,部分蔬菜品种如指天椒、黑皮冬瓜等远销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河南等地。

“有事你随时联系我,给我发微信”,这是唐小付常同农民说的一句话。在电话里解决不了的问题,他肯定会安排好手头工作后以最快的速度从南宁赶往现场解决问题,从未因为累而停下脚步。他建立了微信服务群,服务农户更加便利,服务量也随之暴涨了。村民们都愿意向他请教,都愿意跟着他干,对于他提供的种植方案、技术规程村民们都豪不犹豫“照办”。他不仅是村民口中的“网红”老师,更成为了村民最信赖的“家人”。

廖启航感慨:“以前种蔬菜不是绝收就是产量极低,自从唐老师来了以后,我们种植小番茄、黄瓜都有了很好的收成,唐老师还指导我们成立了广西思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我自己也成了技术员,带动村民种植蔬菜,共同致富,我们种植了60多亩小番茄和黄瓜,亩产可达7000至8000多斤!”

说起唐小付,广西金天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倪小晖感恩不迭,他创业进驻马山初始,由于不懂技术,从外地引进的南瓜品种产量低品质差,一度寝食难安。“后来慕名找到唐老师,他手把手教我育苗、种植、防虫,我在下半年就喜获丰收,而且我的贝贝南瓜品相好、口感好,由原来一斤不到1元的价格卖到一斤出货价2.2元,从此我树立了信心,扩大规模带领本地50多户村民共同打造产业化品牌”。

3身正为范,无私奉献的使命

他身上穿的基本都是几十元一件的衣物,穿到破旧了还舍不得丢弃。30年前他母亲买给他的秋衣秋裤,至今在家里他还时常穿。读研究生时,他的师弟黄文浩把自己一件不合身的西服送给了唐小付,他一穿就是20多年。每次下乡,他吃得最多的是路边的米粉或简单的快餐,他对交通工具从不挑剔,公交车、摩托车、拖拉机、班车什么都行,他在住宿上也从不讲究,能睡觉就行。

唐小付是个非常节俭的人,生活上从不铺张浪费,也不讲究吃穿。唐小付在科研工作中一直秉持勤廉节俭的作风,并传承给学生。他经常对学生说:“要把科研经费用在刀刃上不要浪费实验材料,对能够重复使用的要回收利用,例如试验中的塑料标签用完了,擦掉上面的标记还可再使用。”他经常到菜市的水果摊去收拾别人买水果时丢弃的网套,用于实验所需。

他每年带领研究生、本科生科技下乡200多人次,把学农、爱农、助农、兴农的精神传给学生,培养学生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掌握服务“三农”的本领,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培养了一大批有农业情怀、有过硬本领、有奉献精神的农科人才。有的学生即使成为涉农企业总经理,仍然秉承勤俭节约、廉洁经营的价值理念。

唐小付长期下乡,帮助无数农民解决了生产难题,他在农户中的名气越来越大,大家都非常感激他、信任他。很多农资老板嗅到了商机,想通过唐小付推销种子肥料农药,并许诺丰厚报酬,唐小付不为所动,告知他们说:“你们的种子先给我试种,肥料、农药先给我试用,只要你们的产品好,确实能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并且以最优惠的价格卖给农民,就能过我这一关,我一定会推荐给农民朋友们,我不收取你们任何好处费。”

他义务为北海市德智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西百圣美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马山县周鹿镇裕盈义冬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20多家农业企业或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义务指导14个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开展农业创业。他踊跃参与桂林市临桂区庸镇泗林村建立的全国首个村级“博士工作站”的建设。他通过指导农业企业和合作社以“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发展蔬菜和水果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为当地实现科技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良好基础。

他是一位教师,也是一位“新农人”,还是众多农户的“恩人”。唐小付用深厚的“三农”情怀、扎实的每一步和自身不懈的努力,改善着曾经贫瘠的土地,改变了曾经贫穷的乡村,他用无私的奉献,映照着使命,也激励着和他一样奋战在兴农一线的人们!

策划丨广西大学新媒体中心 广西大学纪委办公室

文字记者丨甘武琳

供图丨受访者

制图丨李华德

编辑丨刘金妮

校对丨杨茜萍

责编丨胡晗曦

主编丨陈周硕

审核丨贾琦艳

监制丨李伟红

相关阅读

  • 一天三顿饭,少吃哪顿最伤身?

  • 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一天三顿饭早已成为现代人默认的饮食习惯。但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日常习惯的差异,很多人无法做到按时、按顿地吃饭,“规律吃三餐
  • 遂宁市船山区圣莲岛小学师生:收获季 采摘乐

  • 从初春到仲夏,经过师生们几个月的精心管护,遂宁市船山区圣莲岛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农作物结出了累累硕果。近日,学校组织各班学生分批到实践基地采摘蔬菜,乐享丰收的喜悦。在
  • 民乐:走好产业兴旺路 奏响乡村振兴曲

  • 民乐县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立足特色资源、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延伸农村产业链,全力加快乡村产业振兴进程,以产业兴旺促乡村振兴。打造优势特色农
  • 科技助农 撑起农民“智”富伞

  • □ 本报记者 刘丽霞盛夏时节,走进中阳县阳坡塔社区的蔬菜大棚,满目所及都是绿油油的一片,大棚内采用无土栽培的油菜、生菜、油麦菜等叶菜已经成熟,整齐地排列在栽培床上,人们正在
  • 卖菜大爷挣21元,被罚款11万?法院判了!

  • 卖菜获利21.05元却被罚款合并11万元?近日,洛阳市西工区一三轮车卖菜大爷因销售不合格蔬菜领了“天价”罚单该起行政非诉案件已生效法院裁定不准予强制执行30日,相关话题登上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唐小付:一生所爱为农事,勤正廉洁育桃李

  • 这里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西大的教师们将满腔热诚和对教育的热爱奉献给祖国大地,春风化雨,孜孜不倦!本期“君师吾师”人物专栏,和你一同走近广西大学“新农人”唐小付老
  • 赶庙会 看影展 今天的柳城“庙”不可言

  • “小状元”不停地朝着群众挥手,“荷花观音”挥舞着荷花,铁面无私的包公走过,咣~咣~的锣鼓声和高举肃静、回避的仪仗让人震撼,这就是五月十六宣平庙会。“很有趣,很久没有这么热闹了
  • 高密市卫健局:建强桑榆堡垒 凝聚银龄智慧

  • 6月29日,高密市委老干部局举办全市“学习贯彻二十大长者奋进新征程”主题党日暨“六好”党支部授牌仪式。高密市卫健局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荣获首批本色家园·红高粱“六好”党
  • 山东省首个风电设备大型专用码头主体工程完工

  • 6月30日,由中交天航局承建的山东省首个风电设备大型专用码头——山东东营港广利港区通用码头二期主体工程顺利完工,标志着全国首批、山东首个平价海上风电场渤海中部风电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