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吴地长歌——镇江青铜文化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开展

日期: 来源:南方杂志收集编辑:南方杂志

“吴地长歌——镇江青铜文化展”于2024年5月28日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陈列楼二楼文物特展厅展出。本次展览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镇江博物馆主办,展出吴地青铜文物精品124件/套,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吴地的青铜文化特质及渊源,呈现了吴文化多元交融、生生不息的文化景观。

本次展览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太伯奔吴 勾吴肇建”“争霸中原 青铜绝冠”“多元新兴 一轨同源”三个部分,展现出吴地文化从肇始到繁盛,再到多元合流的历史进程。这也是吴文化青铜器类别的展览首次赴粤展出。

古吴神韵 青铜绝冠

吴越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吴越文化与长江中游的楚文化、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并称为长江流域古代三大文明。吴越文化由吴文化及越文化组成,其中的吴文化,史籍记载起源于太伯奔吴,即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奔赴荆蛮,创建勾吴,这在1954年镇江大港镇烟墩山发现的宜侯夨(zè)簋(guǐ)的铭文中也得到了证实。南下的中原文明和吴地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吴文化。

镇江是吴国前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宜侯夨簋铭文中记载的虞侯夨改封地至宜,“宜”就在镇江丹徒一带。虞侯夨为仲雍的曾孙周章,其受封于宜地,印证了商周中原文明的南下。本次展览展出的镇江博物馆馆藏青铜器,展示出了吴国前期青铜器的三种类型:一是中原商周的青铜器;二是仿中原的本土青铜器;三是自创形器。

西周中期,吴国的青铜器铸造已完全进入地方风格的臻熟期,中原铸造的铜器在江南绝迹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地方特色铜器,形成吴国青铜器的崭新风貌。富有吴国特色的扁体簋、兽面纹提梁卣(yǒu)等都在本次展览中展出。

作为春秋时期的东南霸主,吴国与越国长期征战,其兵器铸造业也呈现出空前繁盛的状态。适应于当地河流湖泊众多的地理环境,军队以步兵和水军见长,兵器则以矛、剑、戈著称。当中,吴国剑更引领着周代剑制的发展,其复合金属、暗花纹、剑首同心圆等铸造技术即使在今天也难以复刻。

公元前473年,吴越交战,吴王夫差自刎,吴国遂亡。战国时楚越交战,越国分崩离析。此时的传统礼制逐渐瓦解,青铜礼器退出主流地位,适应于新的社会物质风尚,新兴实用器开始日益兴盛,这种青铜风尚一直延续至六朝。

吴越百越互有异同

本次展览除了能让观众一睹吴文化的风采,也能与本地百越文化作对比认识,加深对长江以南各地文化源流的了解。

《汉书·地理志》注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百越,是对先秦时期生活在我国南方越人各族的总称,其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及五岭以南地区,支系繁多,主要有勾吴、於越、东瓯、瓯越、闽越、干越、扬越、南越、西瓯、骆越等。依水而居的百越族人过着以渔猎为主的经济生活,形成了独有的越地文化,断发文身、习水便舟、饭稻羹鱼、鸟龙(蛇)崇拜等,均与中原迥异。

吴越与南越在文化渊源、风俗习惯上,有着诸多相似。这在两者的出土文物中,均有反映。古文献中记载,越人“断发文身”、“以椎髻为俗”。江苏镇江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出土鸠杖,杖镦末端铸有跪坐小人,小人短发,脑后有两个发髻,全身皆饰云纹,为古越人断发文身、椎髻的实物形象。而南越王博物院院藏的南越国时期人操蛇铜托座、人脸纹陶片、玉舞人等,都出现了典型的越人形象,表现出短裤跣(xiǎn)足、椎髻等越族特征。

头戴羽冠的羽人纹是越地风俗的一种反映。南越文王墓中出土船纹铜提筒,筒身上有羽人乘舟的图案。本次展览展出一件西汉时期镇江丹徒虎头山汉墓出土的羽人纹铜樽,腹部同样饰羽人纹,羽人乘舟的纹饰在当地的青铜器上并不少见,反映出吴地与岭南风俗文化的相似性。

多元交融 生生不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们在南越的诸多遗存中,证实了岭南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南越文王墓出土的1000多件/套文物中,发现有巴蜀文化、匈奴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海外文化等至少9种区域文化并存,这是战国以来政权由纷争走向统一,文化由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发展结果,也反映出岭南地区善于吸收、开放包容的文化性格。

在这个过程中,吴越文化向岭南地区的传播尤其值得重视。在吴越考古之中,土墩墓是吴越地区典型的独有葬俗。这是一种不挖墓穴、平地起坟的葬式,是适应当地河流湖泊密集、地下水丰富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葬俗。镇江一带是江南土墩墓分布的典型地区,共发现土墩墓3000余座,分布范围广且密集。类似的土墩墓在南越国也有发现。2023年,广州黄埔镬盖顶岭发掘出土南越国时期的大型越人墓葬一座。该墓采取堆筑土墩的方式建造,明显继承了江浙地区两周时期土墩墓的营建方式。无独有偶,广州园岗山越人墓、广西合浦、桂平大塘城土墩墓等遗址的发现,为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自环太湖地区经珠江三角洲到越南北部百越文化圈的发展脉络和传播路径提供了线索。

本次展览在展现吴地青铜器独特风采的同时,更多关注吴地文化在形成、发展、传播中的历史线索,及其与南越文化的相融相交,以期通过展品和相关图片,展现吴地与越地文化的历史渊源。本次展览将展至2024年8月18日。

图片、供稿:南越王博物院


相关阅读

  • 厚植红色基因 推进红色文化有机融入思政教育

  • 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结晶,是涵盖不同历史阶段红色文化具体形态的综合性、集成性概念。红色文化类型多样、内涵丰富,是思政教育的重
  • “国际化+数字化”构筑坂田新质生产力

  • 赏澳葡文化风情,探前沿数字技术——在坂田,打开文博会的方式有很多种。坂田街道是深圳的科技热土。这里集聚华为、康冠、航嘉等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以占龙岗区7%的土地面积,贡献了
  • 镇江市红旗小学东吴分校挂牌成立

  • 5月28日,镇江市红旗小学东吴分校挂牌仪式举行,原香江花城小学“嵌入融通”至镇江市红旗小学,两校办学实现“六个一体化”,即管理机制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课程教学一体化、
  • 西华大学第二十届学生社团文化节开幕

  •   汉服唯美飘逸、歌声轻柔婉转、舞姿青春活力、笛声美妙悠扬……5月28日,由西华大学团委主办的学校第二十届学生社团文化节正式开幕。  本届学生社团文化节晚会在经典名
  • 摒弃“打卡”思维,让博物馆游回归求知本质

  • 在刚刚过去的国际博物馆日,“文博热”风再度劲吹。人们走进博物馆这方散发着古香古韵的文化天地,去领略历史行过千山万水时酝酿出的别样浪漫,欣赏先祖智慧在岁月沉淀过后闪耀出
  • 科技赋能点亮“文化青岛”全息图景

  • 万商云集,交投活跃。5月27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落下帷幕。短短5天会期内,本届文博会全面展示了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喀拉峻草原现“佛光”穿透云雾美景 令游客陶醉

  • 5月27日特克斯县喀拉峻草原现“佛光”穿透云雾美景在云雾之中一团五色光晕时隐时现,甚是奇妙令游客们陶醉  “看到‘佛光’的人,会幸运一整年。”一位网友说。  佛光的出
  • “天山号”班列今年已开行190列

  •   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逯风暴报道)截至今年5月26日,新疆“天山号”多式联运品牌班列已开行190列。5月27日,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内,一台龙门吊起重机在吊装集装箱。石榴云/新
  • 新疆5地入选“2024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   近日,“2024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发布,全国107个县市区榜上有名。新疆新源县、巩留县、青河县、特克斯县、石河子市共5地入选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