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媒体理工|《吉林日报》报道我校杨宏伟教授及其团队为免耕农机装“大脑”

日期: 来源:长春理工大学收集编辑:长春理工大学

5月20日,《吉林日报》第2版“蹲点笔记栏目”,以“给免耕播种机装上‘大脑’”为题,报道了我校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杨宏伟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智慧免耕农机,助力保护与利用好黑土地,用科技守护国家粮食安全。

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农机,智能系统相当于免耕农机的“大脑”,“大脑”越灵活,机器的效能就越高,土地的保护和利用度就会越高,农民就能增产增收。2009年至今,杨宏伟带领科研团队已经与康达公司建立起完善的成果转化合作机制,研制开发了四代免耕播种及施肥监测相关产品,完全实现对进口产品的替代。其间,生产研发销售智能监测相关设备累计超过3万套,服务免耕播种面积累计超过5000万亩。

《吉林日报》彩练新闻同步进行了转载。

原文如下:

给免耕播种机装上“大脑”

本报记者 李开宇 张鹤

一直想去看看被杨宏伟装上“大脑”的免耕播种机到底是咋工作的,相约半个月有余,他都是忙着在各地奔波做指导。直到春耕接近尾声,我们才“抓住”这个大忙人儿。

5月12日,在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的田野里,几名农机手正在紧张地作业,长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杨宏伟就穿梭在这几台农机间。只见他跟在免耕播种机后面,不时俯身观察农机作业情况,做着记录。看见我们,他挥手打着招呼,灼热的太阳下,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额头流下,裤脚和鞋面沾满了泥土。

自从研发推广免耕播种机智慧系统以来,每年春耕时节,杨宏伟都会“长”在田野里。“用户使用机器的过程中,特别是新用户,对机器不熟悉,尤其是对电控产品不太熟悉,操作不当就会导致报警器报警或者某些信号线出问题,有的用户就不敢用机器种地了。我来现场帮他们解决,可以直接告诉他们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能让他们明白地干活。”杨宏伟的脸上带着真诚而略显羞涩的笑容。

初见杨宏伟,是在长春理工大学农业物联网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实验室。智慧云屏的大屏幕上,播种机总量、各地区播种机数量、工作播种机数、待机播种机数、异常播种机数等数据一目了然。“时刻关注设备的总体运行状态,才能在第一时间为农户协调解决机器故障。”杨宏伟说。

为了保护与利用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推广免耕技术是必然之举。

“免耕,顾名思义,要求不翻动表土,并在地面留下足以保护土壤的作物残茬,因此,实施开沟、精准落籽、精量施肥、埋沟的智慧农机就成了实现免耕必不可少的设备。”提起自己的研发成果,杨宏伟立刻打开了话匣子,并拿起手机,点开里面的几个视频介绍着。

画面里,几台免耕播种机正在田间呼啸往来作业,扒开土,种子的间距分毫不差。“距离设定多少就是多少,出现问题机器会自动报警。”刚完成播种工作的村民兴奋地对着镜头说。另一段画面,一位村民正坐在自家的院子里查看手机,屏幕上,5公里之外的玉米播种情况尽收眼底,“照这个速度,最多再有两天,就都种完了!”

视频里的农民都是康达智能免耕农机的使用者,更是受益者。

“使用免耕播种设备确实可以保护土地,但如果做不到精准播种和施肥,产量就没法得到保障,老百姓也就不会买账。”作为免耕作业的倡导者和推广人,吉林省康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铁成直言:没有长春理工大学研发的智能系统,免耕农机就不会普及得这么好。

2009年,杨铁成下定决心搞智慧农机,但如何才能从技术上实现设想中的智能作业,却让他犯了难。在跟朋友的一次聊天中,得知长春理工大学有这方面的技术,于是他怀着忐忑的心情找到现任长春理工大学校长、时任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杨华民。不到10分钟的交谈,杨华民便给他吃了颗定心丸,并立即联系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师杨宏伟当场对接。

2010年2月,双方合作的首款设备正式配装,智慧免耕播种机3年内销量翻了两番。2017年和2020年,第二代、第三代设备也相继投产。康达公司在免耕农机市场占有率突破70%,成为业内当之无愧的龙头,智慧系统这个农机的“大脑”功不可没。

“不用翻地,种子、化肥一点儿不浪费,产量上来了,就能多挣钱!”“这设备耐用,好几年了就没坏过!”“高科技,靠谱!”……免耕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

其实,智能系统研发工作远没有想象的那般轻松。这些年,杨宏伟和团队成员遇到了不少困难——样机初成,在实验室里好用,到了地里就“趴窝”;晴天时候没问题,一到下雨就“罢工”……类似的情况,数都数不过来,但大家硬是坚持了下来。

2009年至今,杨宏伟带领科研团队已经与康达公司建立起完善的成果转化合作机制,研制开发了四代免耕播种及施肥监测相关产品,完全实现对进口产品的替代。其间,生产研发销售智能监测相关设备累计超过3万套,服务免耕播种面积累计超过5000万亩。

如今,新一代免耕播种设备产品的研发还在不断进行中,而且迭代速度越来越快。

为什么要这么拼?

“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农机。智能系统相当于免耕农机的‘大脑’,‘大脑’越灵活,机器的效能就越高,土地的保护和利用度就会越高,农民就能增产增收。我们要做的就是除了让这‘大脑’正常运转,更要让它变得更灵活、更高效。”杨宏伟的话语就像他做的事儿一样,踏实而坚定。

相关阅读

  • 构建产业联盟 打造“ 数字农业”示范基地

  • “我家有15亩地,之前每亩地承包出去可收益500元,从去年开始托管给振兴农机联合社,每亩地纯收入达到900元,我和老伴打打零工,年收入又增加2万元左右,真是一举两得。”5月8日,繁峙县
  • 全国麦收进度达4.8% 1650万台农机备战“三夏”

  • 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其中小麦占夏粮产量的九成以上。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当前全国冬小麦收获进度达4.8%。其中,西南地区麦收正在扫尾,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开始陆续收获。预
  • 十堰“三夏”生产忙,田间来了好帮手

  •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喻波 丹江口台 刘晨阳子)“三夏”生产农时紧、农事重,夏收夏种环环相扣,农机部门引入新技术新设备,组织机械化生产,帮助农户降本增效,确保夏粮丰产丰收。在
  • 农机装备“加马力”,山东乡村振兴“添活力”

  • 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过程中,农机装备产业的发展壮大不可忽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高端化工……这是山东大力发展的“十强”产业,然而去年山东重点优选整合的11条标
  • 机械化强农 助力夏粮颗粒归仓

  •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初夏时节,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7.8万亩小麦逐渐进入收割期,蔚蓝的天空下,金黄的麦浪翻涌,连空气中都充满了丰收的味道。沃野千里,
  • 焦作市全力保障三夏农机作业确保颗粒归仓

  • 台上,大屏幕播放的三夏农机安全作业系列动画短片生动有趣,农机专家现场指导,把小麦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送下乡。台下,会议室坐满了人,70多名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农机大户和农机手认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最新文章

  • 环塔拉力赛 勇闯沙海

  • 5月23日,一辆赛车在SS3麦盖提N39赛段穿越沙海。  5月23日,2023中国环塔(国际)拉力赛进行了SS3麦盖提N39赛段比赛。  该赛段全长172公里,均为纯沙漠地形,相比前两个赛段,该赛段
  • 浙江绘就当代“山海经”

  • 近日,杭州原乡生态历时3个月绘制《浙地山海百灵舆图》,演绎浙江版“当代山海经 ” 。
  • 前4月新疆快递业务量超8200万件

  •   天山网讯(记者 范琼燕报道)5月23日,记者从新疆邮政管理局公布的4月邮政行业运行情况中获悉:1月至4月,新疆快递业务量完成8280.12万件。而去年前5月,新疆快递业务量完成8052.71
  • 图片故事丨和佳新村乐

  • 5月19日,皮山县木奎拉乡和佳新村生活小区一角。  “房子好、出行又方便、收入还有保障,日子一天比一天好。”5月19日,正在果园里劳作的布威艾拉·托合提说。  布威艾拉是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