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日照市文联成立的前前后后

日期: 来源:日照新闻网收集编辑:日照新闻网

文心筑梦,三十载弦歌不辍培沃土;百花争艳,三十载春风雨露凝华章。1993年,日照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为全面反映和总结30年来日照文艺事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充分展示文艺界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的生动局面,生动展现广大文艺工作者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进一步促进文艺事业再上新台阶,日照市文联面向社会开展“我与日照文联30年”主题征文活动,截至目前已收到诸多作者的佳作。

  经过遴选,我们刊发部分优秀作者的优秀作品,以飨读者。本期刊发日照市文联原主席赵德发的文章《日照市文联成立的前前后后》。


个人简历

  赵德发,1955年生,莒南人,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日照市文联原主席,山东理工大学、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至今已发表、出版各类文学作品850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双手合十》《乾道坤道》《人类世》《经山海》以及长篇纪实文学《白老虎》《黄海传》等,出版有12卷《赵德发文集》。曾获人民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优秀作家贡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


  1991年11月20日,中共日照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成立市文联筹备组的通知》(日组任〔1991〕168号),任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建山兼任市文联筹备组组长,赵德发任副组长。

  之所以成立这个筹备组,是市委领导考虑到地级日照市已经建立,应该组建市文联,联络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地级日照市在1989年11月挂牌成立后,各项事业都在县级日照市的基础上迅猛推进,文艺创作也更加活跃,文艺队伍初具规模。但由于没有成立市文联,省文联每当召开全省文联工作会议,都是通知石臼港文联,让他们代表日照市参会。市文联筹备组成立后,王建山副部长和我一起去省文联、省作协接了头,从此与这两个上级单位建立了联系。

  此后,市文联筹备组联系全市文艺骨干,摸清了各个门类的基本情况。两个月后,在腊月初十这天召开了文艺界迎春茶话会,四十多位作家、艺术家参加会议,市委副书记于学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连成等出席会议,李连成部长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多位文艺家代表发言,说市文联将要成立,我们有“家”了。会上,还有一些艺术家或引吭高歌,或写字作画,表达欣悦心情,喜迎猴年新春。

  让我到市文联筹备组工作,也是市委组织部、宣传部领导对我的照顾。我从山东大学作家班毕业后,于1990年12月到日照市委宣传部报到,被任命为正科级秘书,在文明办工作。我那时住在昭阳小区市直机关干部宿舍,每到晚上和周末就在一楼的小储藏室里写作。有一天,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振业同志到储藏室看望我,说要和宣传部领导商量一下,给我创作时间。市文联筹备组成立后,专职人员就我一个,可以将大量时间用于创作。为了让我丰富生活素材,李连成部长在1992年春天安排我到日照市第一海水养殖总场挂职,担任党总支副书记。半年之后,又让我回来写一篇长文,反映地级日照市成立三年来的变化。我用两个月时间采访、写作,完成了报告文学《杲杲日照》,在那年11月9日的《日照报》发表。

  但是,市文联的筹建却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进展迟缓,这与当时的改革开放大潮有关系。1992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时发表重要讲话,全国上上下下、各行各业都根据他的讲话精神,大胆推进各项改革。关于文联、作协这种群团组织如何改革,各种声音不绝于耳,让其与党政机关“脱钩”,自谋生路,似乎成为改革方向。许多地方的文联、作协都在等待观望,一些文艺界人士惴惴不安地等着“断奶”。在这种形势下,日照市文联到底要不要成立,成立后怎么生存,都成了问题。

  1993年1月25日,市文联筹备组再次召开文艺界迎春茶话会。有的艺术家在会上发言,说文联筹备了一年多,怎么还不见动静?市领导答复,会考虑这件事情。春节后,筹备组为了让市文联顺利拿到“出生证”,起草一份报告给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表示待成立的市文联可以定为事业单位,成立三年后“断奶”,经费自理。3月15日,中共日照市委做出决定,同意筹备召开日照市文学艺术界第一次代表大会。4月2日,市编委批复市委宣传部关于市文联编制的报告,同意成立日照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为市委领导下的文艺界群团组织,归口宣传部管理。市文联规格为正处级,全民事业单位,编制5名,经费由财政拨至1994年底,从1995年1月起开始经费自理。

  从这天开始,市文联筹备组在市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首先是向组织人事部门申报,拟调入刘红文、瞿旋二人,4月中旬获批。刘红文主要负责办公室事务、对外联络、经费筹集等,瞿旋主要负责创办刊物、组织文学活动。当时市委机关还用着望海路西头的机关大院,我们在院内一间平房办公。

  当时,市财政拨给文联筹备组开办费1万元,全年办公费4000元。这些钱,远不够召开日照市第一次文代会的花销,我们决定向社会拉赞助,也想借机积攒点钱,用于文联成立后的开支。那段时间里我们到处“化缘”,东奔西走,到文代会召开前夕,共筹集到12万多元。提供赞助的有二十多个单位,他们的慷慨相助,让我至今感念。

  7月12日,市委研究同意,提名胡桂莲为市文联主席候选人(兼);赵德发为副主席候选人;赵斌、丁双、薛德宽为副主席候选人(兼)。市文联筹备组原组长王建山此时已任日照报社党委书记、社长,胡桂莲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斌是市文化局副局长(主持工作),丁双是市广电局副局长,薛德宽是石臼港文联秘书长。

  7月19日,日照市文学艺术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市政府招待所隆重召开,10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市委副书记熊可山代表市委讲话,省文联主席肖洪、省作协党组书记吴茂泉到会祝贺,胡桂莲代表大会主席团做工作报告。大会选举胡桂莲为市文联主席(兼),赵德发、赵斌(兼)、丁双(兼)、薛德宽(兼)为市文联副主席,赵德发兼文联秘书长,李宗柱(兼)、刘红文为副秘书长。大会选举产生了市文联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共50人。会上,还聘请了5位市文联名誉主席,他们是于学田(市委副书记)、李连成(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丙寅(市委副书记、石臼港务局局长、石臼港文联主席)、马世治(市政协副主席、日照书画院院长)、汪易扬(中国艺术研究院画家,1989年提前退休后组建龙山艺术院并任院长,长期在日照居住)。

  市文联在筹建阶段没有办公车辆,在市委宣传部的安排下,与市文明办合用一辆面包车。谁用谁加油。市文联成立后,在西明望台村党支部书记马祖芹的推荐下,刘焕军到文联担任司机。8月中旬,经市委宣传部领导牵线,市文联花4.5万元,从五莲县委宣传部下属的经济实体买了一辆二手拉达车。用了四个半月,因为维修时零件难找,又退回去了,此后又与文明办合用面包车。1994年11月初,买到一辆现代牌二手轿车,用了3.5万元。

  市文联成立后,开展了多项活动。7月29日,市文联举办首次“文艺沙龙”,讨论主题为“文艺与当今社会”,地点在日照南路与兴海路交会处的一家酒店。此后,沙龙活动每个月底举办一次,持续了一年半,因为经费问题停办。其他艺术门类的活动也时常举行,譬如,文联成立后的半年内,与日照书画院联合举办“马世治、张树林书画展”,与市文化局、日照书画院共同举办《何乃磊画集》首发式、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全市书法篆刻展览,等等。

  文联团结、联系文艺工作者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文艺家协会。第一次文代会后,市文联陆续筹建各个协会。1993年11月25日,日照市作家协会召开了成立大会。后来的五年间,先后又有九个艺术家协会成立,它们是日照市花卉盆景协会、日照市根艺协会(1994年1月6日同时成立)、日照市美术家协会、日照市书法家协会(1994年12月28日同时成立)、日照市戏剧曲艺家协会(1994年12月29日)、日照市摄影家协会(1996年4月26日)、日照市音乐舞蹈家协会(1996年7月22日)、日照市民间文艺家协会(1996年11月30日)、日照市奇石协会(1998年9月26日)。日照市戏剧曲艺家协会还成立了两个二级协会:日照市吕剧票友联谊会(1995年12月28日)和日照市京剧票友联谊会(1997年6月28日)。这些文艺家协会成立之后,聚集了各个艺术门类的人才,让全市文艺队伍不断壮大。

  创办刊物,为全市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提供发表作品的园地,是市文联成立后的又一项任务。我为刊物起名为《金海岸》,全市文代会刚结束,就和瞿旋去济南向省新闻出版局递交了申请报告。但由于内部刊物审批较严,刊号迟迟批不下来,后来我们又去跑过几次。1994年11月1日,省新闻出版局终于批准日照市文联创办《金海岸》文学双月刊,刊号为山东省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第1095号。1995年2月28日,市编委同意设立《金海岸》编辑部,规格为正科级,所需编制从市文联现有编制中调剂。3月20日,市文联报经市委宣传部同意,决定赵德发任《金海岸》主编(兼),瞿旋任执行主编(副科级)。《金海岸》创刊号,于这年春天出版。因为没有办刊经费,只好以主要篇幅发表文学作品,同时也发表几篇反映企事业单位业绩的文章,以他们给的赞助款来维持。刊物出版周期,也由双月刊改为季刊。

  刚刚诞生的市文联,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断奶”之后如何生存。市编委的批文上写得清清楚楚,“从(一九)九五年一月起开始经费自理”。这个自理,不只是办公经费,还包括市文联人员的工资。我们只好想办法创收,到处寻找赚钱门路。先是举办国画书法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于1994年3月31日开班,请山东师范大学的书画专业老师和本地名家讲课。办这个班,能收入一点学费,但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培养艺术人才,不可能以此维持文联运转。

  1994年6月,市委机关东迁,暂时搬到日照开发区办公大楼,市委办公室把宣传部腾出的房子给了我们一大一小两间。刘红文这时提出建议:市委东迁,新市区的房地产肯定会火,咱们征地建房卖,能赚大钱。我也注意到,日照海滨一带的房地产开发方兴未艾,连省直一些单位都到这里投资,加上当时机关单位创收、公职人员“下海”蔚然成风,便有点心动。经过反复讨论,并征得宣传部领导同意,我们决定与新市区的西明望台村联合建设“日照市文化艺术发展中心”。该村党支部书记马祖芹是个诗人,一听这个计划便同意了,表示全力配合。他们村的地就在刚刚奠基的市直机关综合办公大楼后面不足千米,我们决定征地8亩。8月18日,市编委批准市文联设立日照市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为科级全民事业单位,编制10名,经费自收自支。9月25日,市文联报经市委宣传部同意,决定赵德发任市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主任(兼),马祖芹任副主任(聘任)。

  9月,市建委批准了市文化艺术发展中心的用地申请,我们决定先建一座宿舍楼卖掉。10月22日,市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宿舍楼开工建设,由日照市建筑总公司的一个分公司承建。胡桂莲主席说,这个项目启动了,文联缺人,再调一个进来吧。我们向组织部门提出申请,拟调入日照有线电视台的胡怀美,1994年11月获批。他懂音乐,会写作,来文联后主要负责办公室事务、组织艺术活动。

  平地起高楼,真是不容易。市文联一穷二白,建设费用全靠自筹。我们向市财政局和银行贷款,找有关部门申请减免或缓交相关费用,还拿着宣传材料到处预售。客户来看房子时,我们指着前面的大石塘说,这里将来要建成水上公园。说这话时心虚,觉得是忽悠人家。客户看看这个未来的“水上公园”,再看看南面已经建起几层的市直机关综合办公大楼,有的动了心,就付了定金。

  这座宿舍楼,设计为6层36户,使用面积都是73平方米,一套卖6万左右。当时日照的商品房,大多是每平方米千元以下。到1995年5月21日封顶时,共卖出18套。但这时全国许多地方的房地产热潮降温,房子卖不出去,我们的也卖不动了。据说省直一个单位在日照买了两座宿舍楼用于升值,每个月竟然亏掉一套房子。这时,市文联因为这个项目已经债台高筑,要账的经常追着我不放。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麻烦,更是一言难尽。我那年正在写第一部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有时候心烦意乱写不下去。1994年底,“断奶”在即,市文联给市领导和有关部门打报告,说我们正在积极创收,但还没达到经费自理的程度,请求财政继续拨款。领导批准了我们的请求,1995年市文联继续由财政拨给经费。但是,1995年即将过去,1996年咋办?

  “市文化艺术发展中心”的东邻,是市粮食局货场。这年秋天,货场负责人在我们的工地上转悠一会儿,找到我说,粮食局正在物色地方建宿舍,你把这地方卖给我们行不?我先是说不卖,后来又说,回去考虑考虑。那天夜间我通宵失眠,反复权衡卖不卖。想来想去,觉得这个项目难以为继,留在手里将是个大麻烦,天亮时决定卖掉。我向胡桂莲主席汇报这个想法,她也同意。我们一起去和市粮食局领导商谈,年底达成意向,1996年1月4日双方草签协议,1月12日正式签订土地与楼房转让手续,市粮食局分三次付给市文联256万元(这些房地产,十年后又被日照安泰集团和日照银行买去,用于建设日照国际金融中心)。

  拿到钱,我们退款给买房户,利息按当时存款的最高标准。多数买房户同意,也有人不同意,说我们违约,其中北京一位中年女士很生气,要和日照市文联打官司。春节后,我去北京向人民文学出版社送上《缱绻与决绝》书稿,接着找这位女士道歉,向她讲述我们的难处,终于取得了她的谅解。

  1996年3月25日,这座楼通过验收;7月上旬,办完整个房地产过户手续。8月22日,最后一笔款到账。退完购房款,还清欠账,我们算了算,总共赚了20多万。这些钱,对于文联的日常运转和事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中一项是车辆购置。地级日照市建立之初,每有新单位成立,市财政一般是拨给车辆购置款10万元。由于市财政经费紧张,市文联申请了好几年,1996年8月下旬才获批。恰巧我们建的楼也卖掉了,就用这10万,再贴上6万多,买了一辆桑塔那新车。

  市文联1996年的经费还是由财政拨付,但这是沿用1995年的做法打报告要来的。这样一年一年地讨奶吃,总不是办法,我就在1996年年底,以个人名义给市委书记尹忠显写了一封信,说全国没有一家地市级文联是经费自理的,请求对我市文联经费问题给予解决。写这信时,我有点书生意气,言辞比较激烈,尹书记却没有计较,于1997年1月21日批示,让市编委予以研究。3月24日,市编委同意市文联经费由自收自支改为全额预算管理。

  “文化艺术发展中心”的房地产转让了,“断奶”之虞也不再有,市文联工作从此步入正轨。我们将繁荣文艺事业当作首要任务,推出了多种举措,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设立日照文艺奖。1996年2月9日,市委决定胡桂莲调任市教委主任,李玉堂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1996年冬天,李玉堂主席提议市文联建立奖励机制,设立“日照文艺奖”,每年对我市优秀的文艺作品给予奖励。我立即抓落实,找岚山农民企业家赵洪德化缘,请他提供1万元奖金。年底评出28件作品,包括文学、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民间文艺、盆景、根艺等11个门类,于1997年1月17日举行了1996年度日照文艺奖颁奖会,每件作品发给奖金300元。钱虽不多,但文艺家们很看重这份荣誉。

  1997年度日照文艺奖,奖金由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日照分公司提供,共奖励优秀作品30件。经李玉堂主席协调,1998年度日照文艺奖费用由市委宣传部拨给,也是1万元。此后,每年都是这样,直到2013年经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共同努力,由市委、市政府批准,日照文艺奖升格为政府奖,两年一届,奖金也大幅度提高。

  我作为市文联唯一的驻会副主席,那些年既忙工作,又忙创作。除了周末,我每周一般要再拿出一天用于创作,另外还时常外出参加文学活动,所以,文联搞的活动较少,处于被动应付状态。长此以往,我心不安,就决定申请不再坐班,专职从事文学创作。2001年3月,我向市委写报告反映我的想法,请领导对我另做安排。我这样说:如果能保留副主席就保留,不能保留,我可以只当创作员。如果这样还有困难,鉴于我工龄已满30年,请批准我提前离岗或者退休。

  2001年4月28日,中共日照市委研究决定,李玉堂调任日照市广播电视局局长、日照电视台台长,赵德发任市文联主席,赵勇任市文联副主席。市委领导和我谈得很明确:你任文联主席,但不用坐班。从此,我进入了专业作家状态,心无旁骛,笔耕不辍,决心以创作成绩回报领导对我的照顾。

  市文联领导班子调整以后,新来的同志恪尽职守,奋发有为。尤其是市文联成立党组之后,几任党组书记率领机关干部职工大刀阔斧,开拓创新,让文联工作步步登高,文艺创作繁花似锦,在社会上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2015年年底,我办理了退休手续,退休后依然坚持写作。身为一名作家,参与和见证了地级日照市文艺事业发展进程,又迎来市文联三十华诞,我十分欣慰。我祝日照文艺事业更加繁荣,祝文艺界同仁的创作锦上添花!

 (赵德发)

相关阅读

  • 日照市岚山区:“中医夜市”成为夏季消暑新风尚

  • 记者 徐艳7月16日晚,日照市岚山区人民广场上人来人往、格外热闹。晚上7点多,岚山区人民医院组织的“中医夜市”正式开张,炎炎夏日,中药飘香,成为居民夏夜纳凉休闲的好去处。夜幕
  • 特警三伏练精兵

  • 7月14日,日照特警支队特警队员正在进行户外实战演练。连日来,日照特警支队特警队员无惧酷暑,不断强化警队战术,掀起“冒酷暑、砺精兵、打胜仗”的训练热潮,锻炼特警在恶劣天气条
  • 云山雾海绘仙境

  • 7月19日清晨,日照沿海出现平流雾景观。俯瞰海岸云雾缭绕,城市就像披上了一层轻纱,若隐若现,宛若仙境。
  • 产业“牛”起来 日子有奔头

  •   处暑时节,走进坐落于岚山区碑廓镇马家岭村的鲜纯牧业,一排排现代化钢结构奶牛棚整齐排列,一头头耳朵上戴着专属电子档案的奶牛膘肥体壮,吃完精心搭配的配方饲料,悠闲地散步到
  • 日照大学城:寻标对标 跳起“摘桃”

  • 鲁网7月21日讯 时值暑期,热闹的日照大学城安静了许多,但是在大学餐厅、公寓等区域,时常可以看到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暑假期间,我们不仅要为学生做好后勤服务保障,还要对餐厅窗
  • 天巴高速全线沥青路面摊铺完成

  •   日照日报/日照新闻网讯 7月16日,日照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参建的天峨至巴马高速公路第五合同段沥青路面摊铺完成,这标志着天巴高速全线沥青摊铺施工圆满完成,为项目建成通车奠
  • 双向四车道!临沂将新建一条高速公路!

  • 好消息临沂又要建一条高速公路了↓↓7月20日下午,日照岚山区召开国道518、临日高速建设方案汇报会。会上,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分别介绍两条道路的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并会同日照市公
  • 山东港口日照港上半年外贸箱量同比增长156%

  •     日照日报/日照新闻网讯 今年以来,山东港口日照港加快集装箱一体化突破发展,携手青岛港基本完成俄罗斯航线和内贸航线调整转移。上半年,日照港外贸箱量同比增长156%。图
  • 我市稳岗返还等重要稳岗扩岗政策

  •   日照日报/日照新闻网讯 近日,记者从日照市人社局了解到,为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稳岗位、提技能、扩就业作用,日照市将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技能提升补贴和一次性扩岗补助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日照市文联成立的前前后后

  • 文心筑梦,三十载弦歌不辍培沃土;百花争艳,三十载春风雨露凝华章。1993年,日照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为全面反映和总结30年来日照文艺事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充分展示文艺界
  • 临沂费县:“五大平台”释放离退休干部正能量

  • 琅琊新闻网讯 近年来,临沂市费县着眼擦亮“古鄪生辉,夕阳正红”老干部工作品牌,积极搭建理论宣讲、婚姻辅导、扶孤助困、基层治理、法治教育“五大平台”,助力“活力之城幸福费
  • 十堰市首批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出炉

  • 极目新闻记者 关前裕通讯员 栾成明7月20日上午,十堰市举行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十堰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该市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