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北省群众艺术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北博物院、河北新闻网承办,各市文化和旅游部门、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协办的2023年河北省“文化进万家 非遗过大年”活动1月14日火热开启!全省各地协同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系列直播、短视频、图文、海报、H5等多种形式立体化展现河北各地精彩纷呈的年俗活动,引导网友了解非遗,关注非遗,营造浓浓家乡年味,陪各地群众欢喜过大年!
1月14日至2月5日活动期间,将每日推出一张精美海报,展示各地非遗项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满族黏饽饽制作技艺。
来自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的满族黏饽饽制作技艺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延续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当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制作黏饽饽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年越来越近了。制作黏饽饽需要大黄米、黄米、红小豆、白糖等原材料,面皮儿使用黄米面掺玉米面或小米面,黏得扯黏弦儿,好吃又筋道。大黄米要浸泡一晚上,次日用碾子压,压好的大黄米还要经过一个晚上浸泡才能和成面,用来制作黏饽饽。
黏饽饽所用面团是有讲究的,要把磨好的面粉按照一定的比例掺和均匀,和面的时候用开水烧,经过发酵才能使用。制作黏饽饽的馅也不是简单的事情——制作红豆馅要把红小豆洗净,用适当的水煮熟至水熬干后,再添加适量的白糖,豆馅放凉后方可使用;白豆馅则是把白小豆洗净后破皮,用水浸泡再洗净,然后用水煮,煮好的豆馅放凉使用。
上锅蒸制用的柴也是有讲究的,一般都选用横柴,横柴是山上长的一种小叶植物,容易起火,火旺如爆竹噼啪悦耳,传说有吉祥发财的含义。蒸熟后的黏饽饽要在顶头打上红点,这样才算制作完成。
制作黏饽饽除了原料独特外,制作季节、方法都有独到之外,制作时间一般都选在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寒冬腊月,同样的原料季节不合时宜做出的黏饽饽味道也不尽相同。人们在夜间及寒冷的时候,将做好的金黄透亮的黏饽饽装入缸内储存,以备不时之需。
来源:河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