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宁波大运河新规出台,背后有何深意?

日期: 来源:甬派客户端收集编辑:甬派客户端

浙东大运河宁波段。邱文雄/摄

3月31日,《宁波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公布,该《办法》将于2023年6月22日正式颁布实施。

为什么是6月22日?2023年6月22日,是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9周年的特别的日子。

新规的公布,对大运河(宁波段)来说,将是一个新的重要节点,意味着宁波段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将进入历史新时期。

为什么要在当下出台新规?它将带来哪些变化?大运河是宁波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如何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和利用这篇大文章?这么做又具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探索大运河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与活化传承新路径,着力擦亮大运河这块金字招牌,助推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

对此,宁波将交出怎样的一份答卷?记者进行了一番采访。

传承好大运河文脉

千年变迁诉不尽它的好

具有“千年古韵、江南丝路、通达江海、运济天下”几大特色的宁波大运河,在新时代下如何复活“运河千古情,江南盛世缘”?

鉴往事,知来者。让我们不妨把目光放远,从宁波大运河悠悠上千年的历史沿革中找寻答案。

“枕江而治,纳海而行,融江海而兴盛”的港城发展史在朱霞青烟中拉开帷幕,春秋战国时期,卫海筑城辟句章港,可视为序幕。

进入唐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空前繁荣,使甬江和钱塘江通过浙东运河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再加上明州港口的发展,与日本、朝鲜及南洋等国家的商来客往更加频繁。

通过水利建设与治理,明州境内初步形成了“三江、一河、四湖”为主的水系结构(三江、南塘河、东钱湖、日湖、月湖、广德湖)。

宋元时期,国家主航道至区域主航道贯通。宋代经济政治中心南移,北宋浙东运河全线贯通,开挖西塘河和中塘河,南宋疏浚开拓慈江经中大河到镇海的河道,吴潜主持开挖“刹子港”。宁波成为东南重镇,大量对外贸易、贡使来朝等依赖宁波港作为国家级的海陆交通和贸易枢纽。

明清时期,运河塘路高标建设。随着浙东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镇繁华,运河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十分突出,运河塘路的建设标准也更高,古纤道“白玉长堤”于此时得名。

从那以后,宁波保持了“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的水网格局。

“悠久深厚、持续不绝的海洋开发历史,以舟作车、以楫为马的水上交通传统与河海交汇、三江合流的特殊位置,不仅孕育了古代宁波走向域外的‘海上丝绸之路’和连接内地的运河通道,催生了宁波城市的正式设立和快速崛起,更铸就了今日宁波作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重要地位和光明前景。”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如此感慨。

“大运河(宁波段)是自然江河与人工塘河并行结合,复线运行,在整个中国大运行体系中是独一无二的,充分体现了宁波地区古代航运体系的独特性。”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江怀海自豪地说,“大运河(宁波段)以其自然江河与人工塘河并行结合、复线运行、因势取舍的设计理念与航运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至高理念。”

浙东大运河宁波三江口(庆安会馆)。

保护好大运河遗产

践行精准保护

转眼,大运河成功申遗已经到了第九个年头。我市现行《宁波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办法》施行于2013年9月1日,期间于2017年12月21日进行过修改。该办法制定于中国大运河申遗期间,为申遗和我市多年来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宁波作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中国大运河出海口所在城市,在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上需具有领先、示范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原办法在保护传承利用理念、保护范围、机制创新、部门职责等方面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以更好地守护世界文化遗产,服务支持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突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点段,科学确定保护范围,推动实现精准保护;创新管理体制,主动适应大运河作为线状文物的特点,建立完善‘部门联手、条块联动’的工作机制,根本上解决多头管理和管理缺位问题。”谈及《办法》出台的初衷,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这样表示。

据了解,《办法》在国家和省相关法规、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和实践经验,以细化、落地相关要求为重点,增强《办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

一是精简范围。《办法》将宁波市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由宽泛模糊的152公里,精简为具体准确的34.4公里,即将保护范围限定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大运河(宁波段)河道与遗产点(简称为“两段一点”),并对所指河道与遗产点进行了明示。

二是守牢红线。《办法》依法立法,对大运河遗产保护区划内的“可为”与“不可为”活动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相关法规、规划的要求进行设定,明确对保护区划内“可为”活动的全过程管理,深化备案、评估、监管标本兼治。

三是强化保障。《办法》将“大运河遗产保护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明确保护经费的5种主要用途,同时,创制性地设立了大运河遗产“多元化的保护补偿机制”,“大运河遗产保护基金,专项用于大运河遗产保护补偿工作”。

专家论坛。唐严/摄

开发好大运河价值

共享运河之富

如今,大运河后申遗时代提出了新的命题:充分挖掘大运河的文化品牌价值,完善沿线文化旅游功能,适度开发航运资源,让大运河更多地融入城市发展,融入百姓生活,将大运河打造成宁波城市的重要文化标识和靓丽名片。

“《办法》明确要求加强大运河历史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工作,建立完善大运河展示体系,做好大运河旅游资源的挖掘整合工作,开发好优质旅游产品,打造河海融合的文化旅游品牌,并通过传统曲艺和现代影视、动漫、游戏,以及创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各种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强化传承利用,让群众共享运河文化之富。”江怀海开心地告诉记者,这些努力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眼下,宁波三江口展示园、浙东运河集中展示带已经被列为国家级核心展示园和国家级集中展示带,目前我市正在积极谋划三江口核心展示园详细规划,以展示大运河(宁波段)河海联运、通江达海的魅力。

此外,河海博物馆筹建工作进展顺利,宁波塘河文化公园已经对社会开放。一个以“塘河记忆、运河风情”为主题、集塘河文化展示、非遗文创体验、工艺美术展览和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将成为人们共享运河建设成果的文旅新去处。

而庆安会馆则打造了一个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生动案例。

在三江口东岸,庆安会馆已经屹立近170载春秋,她是我市首个世界文化遗产点和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宁波近代传统建筑的代表,庆安会馆价值重大、内涵丰富,蕴含着以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为载体的河海文化、以近代商帮聚谊为内涵的会馆文化、以妈祖信俗为代表的浙东海事民俗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宁波人。”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林国聪告诉记者,为此,庆安会馆加强本土文化阐释,深入挖掘庆安会馆蕴含价值,包括:于河海交汇处流淌河海文化、于宁波帮发源地继承会馆文化、于滨海大都市发扬浙东海事民俗文化。并积极探索有效传承手段,立足自身优势让文物活起来,通过馆地合作,打造家门口的博物馆,举办特色展览,充分展现地域文化风貌,借助博物馆资源和古建筑优势,利用“微文物”体现“大文化”,让市民在家门口探寻宁波“运河”与“海丝”交汇的特有文化。

相关阅读

  • 中国—中东欧博览会5月16日启幕,亮点抢先看!

  • 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将于5月16日至20日在宁波举办。距离博览会开幕还有40天。今天上午,组委会办公室召开新闻通气会。作为我国面向中东欧的唯一国家级机制性展会,本
  • 在奔跑中点燃亚运激情!他们都来了,你呢?

  • 跑在春天里,一起向未来!当前,由宁波市新闻办主办、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承办的宁波“千名老外、百个社区(村)迎亚运接力跑”徐徐拉开帷幕。环绕宁波10个区(县、市),活动共设置100个接力
  • 运河行|酷炫全景!飞“阅”大运河

  • 走文化廊道,进经济园区,看山东高质量发展。4月4日,“走大运河文化体验廊道”行进式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这是国内第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博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最新文章

  • 宁波大运河新规出台,背后有何深意?

  • 浙东大运河宁波段。邱文雄/摄3月31日,《宁波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公布,该《办法》将于2023年6月22日正式颁布实施。为什么是6月22日?2023年
  • 黄兴镇部分道路将分段半封闭施工

  • 星沙时报讯(记者 宋彬彬)近日,记者获悉,为确保长沙县黄兴镇排水提标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和施工期间道路的交通安全畅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县公
  • 再放大招 第二届全民聚惠焕新升级

  • 覆盖全国城市,超过千家门店联动,千万消费者莅临门店,行业媒体及自媒体争相报道……2022年11月,首届云峰莫干山超级品牌日实现了口碑与销量的现象级效应,2023年4月15日,该活动日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