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上下7000年,古今两神农”安江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华彩

日期: 来源:湖南国际频道收集编辑:湖南国际频道

巍巍雪峰山下,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怀化洪江市安江镇。

“上下七千年,古今两神农”,这里孕育了绚烂多姿的农耕文化。2017年,在位于安江镇东北角岔头乡岩里村的高庙文化遗址中,发现了7400年前的碳化稻谷粒,这是高庙遗址中首次发现稻作农业,且是湖南湘西地区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稻作文化遗存;在高庙遗址斜对岸的安江农校,“农学泰斗”袁隆平院士在这里躬耕田野37载,杂交水稻从这里走向世界。

▲ 安江农校

▲ 高庙遗址

从古至今,安江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赋予这片土地传奇的色彩,它对中国农业乃至对世界农业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打开历史迷宫

高庙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后发掘了三次,总共挖掘了将近1700㎡。尤其是在2005年,它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中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对中华文明的追溯。

已故文化人类学家、省文史馆馆员林河曾说,在高庙遗址挖掘出了60余个“世界之最”,高庙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为了更深入地追溯其历史渊源,湖南国际频道独家专访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贺刚教授。

▲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贺刚教授

他谈到,新石器时代遗存分上、下两层,白陶及其太阳、凤鸟、神面等纹饰的发现开启了史前信仰与文化传播的神秘之窗,也反映出当时人类思想、艺术、自然科学、数学、美术等方面的一些内涵。


▲ 高庙文化白陶罐及上面的飞龙图案,高庙遗址出土

贺刚教授表示,天文历法一直以来都是推动农业生产的有利工具,上山打猎、下田插田、种菜瓜果都离不开对历法的掌握。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会用到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

而在高庙遗址出土的距今7800年左右的陶器上,发现了反映历法的图像——八角星图像。据目前已发表的资料统计,八角星图像在全国史前遗存中发现近20例,其中以高庙遗址早期遗存发现的年代最早且数量繁多,伴随该文化成序列发展了1500年左右。此外,高庙遗址发现的八角星图像已具备了安徽凌家滩玉器上八角星图像的基本要素——中心部位的方框、方框外的圆圈、等分的八角星,以及八角星图像外围的圆形天体。由此可见,高庙文化先民对规(圆)、矩(方)的运用已十分娴熟。

贺刚教授说,八角星图像在中国考古学界、历史学界、天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不少学者认为它和太阳历法、天地观念、方位的认知,甚至八卦的起源,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说,八角星图像与农业革命的进程息息相关。

▲ 高庙遗址发现的八角星图像。贺刚 提供

贺刚教授提到,高庙遗址出土了堆积如山的淡水螺和贝壳,发现了大量虎、豹、獾、龟、鳖等动物骨骼,还有古时人类采集到的野生果子、植物等,为考古工作者留下了丰富、珍贵的文化遗产和重建旧石器时代人类历史的重要科学资源。

▲ 高庙遗址出土的鱼骨

此外,贺刚教授还向我们详细介绍了2017年高庙遗址挖掘中的重大发现,他说道:“民以食为天,我们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阶段是属于采集和狩猎阶段,那么稻作,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属于农业革命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稻作农业在世界农业史上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在2017年,在当时采样的浮选样品中间找到了高庙文化的稻谷,他的年代大概在距今7400年左右,当时我们在一个0.5×0.5的一个柱状采样,很大的面积是没采样的,所以我们现在也不排除有比距今7400年更早的稻谷,因为我们取样的面积非常小,就是一个柱。在7400年的地层中间取了两颗,一颗是第20层,还有一颗是第16层。这个是比较早一点的稻谷。然后在高庙遗址的大溪文化层里面发现了大量的附着在陶器的表面,稻谷碳化了,那不止一颗,很多的。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沅水中游的高庙遗址,最迟在距今7400年左右出现了水稻,这是毫无疑问的。”


▲ 碳化水稻残片

高庙遗址位于山区,盆地小,限于地理环境不能广泛地种植稻谷。贺刚教授认为,有了过去传统的采集和渔业作为基础,又有了稻谷的种植作为补充,对于武陵山区沅水流域的先民来说,不用再四处打猎,而是选择定居种植农作物,从此生活有了稳定的生存保障,这对人类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开拓创新之路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稻田赤子”袁隆平像粒种子一样扎根在雪峰山下,在安江农校走过杂交水稻研究的不凡岁月。

安江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厚重,地理山水独特,是“物种变异的天堂”。一直牵挂安江发展的袁隆平,先后为黔阳冰糖橙倾情代言,为大崇金秋梨、托口杨梅等农产品题词推介,并亲自题写了“神奇、美丽、希望的安江”9个大字,以表心愿。

袁隆平与安江的缘分结于1953年。当年他被分配到安江农校任职,古树参天、花草遍地的环境让他迅速适应了当地的生活,潜心教研。1961年,袁隆平与“天然杂交稻”第一次相遇,自此,袁隆平开启杂交水稻探索之路,延续了安江的农耕文化。1970年,“野败”的发现为人类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突破口,它也是今天全球杂交水稻共同的祖先。

1973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这片试验田里,成功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一粒改变世界的种子”从此诞生。自此,标志着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6年起,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

在贺刚教授看来,“上下七千年,古今两神农”,古和今的一种契合,既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历史必然。最早的稻谷是从野生稻驯化而来,解决了水稻起源的问题。而袁隆平通过“野败”来杂交培植,成就了杂交水稻,解决了粮食增产的问题,不仅仅惠及中国,还走到了东南亚、非洲、美洲,惠及全世界。异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都是保障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食物需求。


袁隆平曾说:我觉得,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崇尚真理、坚持真理,在稻田上追梦,在科学的道路上求索;他用“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八字箴言激励着新一代农人在强农兴农中寻找奋斗目标;他更让安江独特灿烂的农耕文化得以创新和发展,受到世界的关注。

安江,高庙稻作文化与杂交水稻的发明,让这块热土成为世人景仰的神圣之地。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宝贵精神财富。安江聚力保护农耕文化遗产,在深挖本土农耕资源的基础上,真正做到讲好高庙文化,传承袁隆平科技创新精神,大力弘扬袁隆平的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擦亮“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金字招牌,让安江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绽放华彩!


监制/任帅

主编/谌伟春

编辑/李蕾蕾、杨笑聪


相关阅读

  • “种田有前途”!岳阳这位种粮大户有了接班人

  • 一犁新雨破春耕,不负春光仓廪实。眼下,水稻育秧正当时。3月13日上午,经开区西塘镇岳彭村集中育秧基地一片繁忙,今年新上线的自动化水稻育秧机正全速运转,顺着一条10多米长的流水
  • 四省区党报联动聚焦“种业振兴行动”

  •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航天育种,从太空领域打开了作物“芯片”密码。随着中国航天工程的深入推进,一批又一批农作物种子随着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空间站、探月工程等在
  • 西藏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增至两千三百七十三处

  • 记者从全区文化工作会议了解到,刚刚过去的一年,全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新进展。我区着力夯实文物基础工作,完成了7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2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各地扎实推进春耕备耕

  •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不负农时,不负春。正值春耕时节,各地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春耕备耕工作。早稻育秧忙。在广东清远的水稻种植基地,培育的秧苗长势喜人,预计三月底就可以开插。在福
  • 探寻三晋大地上的中华文明之源

  • 运城夏县辕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太原小店郑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吕梁兴县碧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运城稷山东渠夏时期遗址、运城绛县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临汾霍州陈村金元时期瓷窑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最新文章

  • 慢时光丨走进荆门这群人的温暖生活……

  • 养老院似乎做了一个遥远的梦。梦里满树的玉兰花在争相拥抱温暖的春天,三三两两的老人悠闲地坐在凉亭下相谈甚欢,逐渐西下的太阳将余晖一缕缕地洒在绿荫小道上,我们就这样一直走
  • 六户镇:全力以赴做好备春耕工作

  • 一年之计在于春。当前正值春耕备耕关键节点,六户镇高度重视备春耕生产,坚持“三加强”,全力以赴做好春耕备耕各项工作。加强排查维修,保障春耕物资储备充足。镇农科站全面摸排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