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把课堂搬到神垕古镇!许昌学院这门设计课“生长”在瓷区

日期: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收集编辑:河南日报客户端

“钧瓷制作工艺复杂,从选料开始到最后烧制出成品,其间要历经大大小小数十道工序。随着科技创新和现代工艺的不断完善,钧瓷正在日益注入新的元素,重新焕发生命力。”近日,许昌学院《钧瓷设计》课程的师生们来到禹州市神垕古镇,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孔相卿等面对面,学习研讨钧瓷艺术。

这是一门“生长”在瓷区的设计课。2007年,许昌学院立足地域文化,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联合许昌市政府、钧官窑址博物馆成立产品设计(陶瓷)专业,2008年,《钧瓷设计》课程应运而生。截至目前,《钧瓷设计》课程已经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和超星平台开设五期线上课程,累计参加人数3286人,学生参与度高,课堂讨论互动积极,师生、生生交流累计发帖总数2000余条。

“我们希望通过课程,实现对钧瓷文化的活态传承,使学生在扎实掌握钧瓷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用设计讲好中国故事。”课程负责人、许昌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李维维说。

2020级美术与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张卓文在线上系统学习了该课程,她认为,“课程内容很有意思,通过学习,我了解了钧瓷的历史,感受到了钧瓷文化的魅力,更增强了对其保护、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在线上开课同时,也在线下不断挖掘课程的深度与厚度。老师多次带领学生走进瓷区,应用田野教学法开展教学。今年暑假,钧瓷设计课的师生们再次来到神垕古镇“拜师学艺”,感受钧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师生走访孔家钧窑、金鼎钧窑等课程实习基地,在学习钧瓷知识的同时了解当下钧瓷的发展状况。

课程组还把教室搬到瓷区,把传承人请进课堂,现场搭建“录影棚”。据课程负责人李维维介绍,课程组邀请传承人以现场讲授+录制知识点的形式,对课程内容进行影像记录,将非遗大师授课上传至中国大学慕课平台,有利于学生复习和校外人士学习。

除了挖掘瓷区的优势资源,课程组还把课堂搬到了博物馆、实训室。2009年,许昌学院建成钧瓷文化艺术馆,展品共计1000余件,演绎钧瓷的发展历程,彰显钧瓷的不同风格。《钧瓷设计》课程组积极利用这一资源,让课堂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让授课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在日常教学中,学生走进博物馆,近距离观摩瓷片的釉色、瓷胎的厚度,教师将钧瓷设计的地域性、艺术性、文化性、应用性和前沿性进行综合的传授。

作为设计类专业课程,只有理论是不够的,更要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提升个人创作水平。“平时老师经常会鼓励我们在设计中大胆融入现代元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这样的设计很有挑战性,”2021级产品设计专业的王亚琦说。

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发挥学生主动性,帮助学生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在这门课上,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钧瓷作品、体验烧制过程,教师在不断传授新工艺的同时,鼓励学生用年轻的话语方式标注作品。

“我们不仅要让课程‘潮’起来,也要通过课程让更多人了解钧瓷,喜欢钧瓷,让钧瓷设计真正‘潮’起来。”李维维说。(通讯员 万传颖)

相关阅读

  • 河南省许昌市开展致敬最美劳动者系列公益活动

  • “我们的问候——致敬许昌最美劳动者”系列公益活动近日正式启动,许昌市各条战线的近百名劳动者代表齐聚一堂,分享奋斗故事,传播劳动精神,致敬劳动者。为讴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贡
  • 按需选学、乐教好学:提升外语本科教育质量

  •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禹州市方岗镇:节后第一天 观摩评卫生

  •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平 宋广军 通讯员 刘艳红“石灰赵村的环境卫生啥时候去看都是干干净净,人家这真叫常态化!我们要虚心学习石灰赵村干部‘早上转、中午干、晚上再来个回头
  • 金果飘香 甜“猕”来袭 西峡猕猴桃喜获丰收

  •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孟向东 王娟 通讯员 范亚康 刘剑飞 摄影/靳义学10月10日,走进西峡县西坪镇西官庄猕猴桃优质丰产基地,藤蔓郁郁葱葱、纵横交错,一个个大小均匀、醇香饱满的果
  • 跑出“加速度”拼抢“全年红”

  •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宋敏 实习生 麻文静10月10日,走进沿黄高速公路武陟至济源段项目无人化梁厂,车间之大和作业人数之少形成鲜明对比。“我们现在有一群不用‘睡觉’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