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南通妈妈”18年前捐髓救下的“六安儿子”结婚了,这段母子情让人泪目

日期: 来源:江苏省红十字会收集编辑:江苏省红十字会
“儿子,你拿着手机,让我看看你,我真的很高兴能够见证你读书、立业,今天又能见证你成家……”1月7日是安徽六安小伙小刘结婚的大喜日子,他的“南通妈妈”闾蓟敏通过视频送上祝福。

18年前,闾蓟敏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了12岁白血病男孩小刘的生命。2006年,这对素未谋面的“母子”在南京见面。此后,他们成为一家人。闾蓟敏多次到安徽看望小刘,每年资助他学费。小刘婚礼的当天,由于闾蓟敏是高三班主任,没有办法到现场参加婚礼,便通过视频送上了温馨祝福。1月9日中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到这对“母子”,听他们分享了这些年的暖心故事。
18年前捐髓救人的“南通妈妈”
给“六安儿子”送去婚礼祝福


“没有办法用言语表达我此刻激动的心情,我希望你们彼此珍惜,珍惜来之不易的健康,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更希望你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1月7日,一段寻常而又特殊的婚礼祝福视频感动网友。

闾蓟敏通过视频给小刘送去“妈妈”的祝福

新郎是安徽六安小伙小刘,他和新婚妻子望着手机屏幕中的江苏南通老师闾蓟敏不停地喊“妈妈”。他们一起回忆着过往的故事,说到动情之处都流下了眼泪。闾蓟敏一边抹去眼角的泪水,一边安慰小刘说:“不哭了,今天是你大喜的日子。”

小刘结婚当天喜气洋洋的画面

这段视频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18年前,一位“南通妈妈”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了12岁白血病男孩的生命。这位“南通妈妈”正是闾蓟敏,白血病男孩就是小刘。

2003年4月,正在读5年级的小刘被查出患上白血病,一次又一次的造血干细胞配型失败,让人揪心不已。正当一家人绝望之际,2005年6月29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江苏分库传来一个好消息,31岁的南通市第二中学老师闾蓟敏与小刘的造血干细胞配对成功,这给小刘带来了生的希望。

2003年,闾蓟敏在丈夫的影响下成了骨髓捐献志愿者,能够和小刘配对成功,她感到意外又开心。2005年9月5日,闾蓟敏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从她身上采集的110毫升新鲜的造血干细胞被输入到小刘的身体里。

素未谋面的“母子”在宁相见

《扬子晚报》记录下感人一幕


因为供患者不能有任何联系,小刘只知道救命恩人的性别、年龄、职业和所在城市等基本信息。小刘也曾多次幻想过救命恩人的样子,“我当时在想,我的救命恩人肯定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她的医学认知和文化水平应该非常高。”

2006年11月20日,对闾蓟敏和小刘来说都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日子。在江苏省红十字会成立50周年之际,由省红会牵线搭桥,这对素未谋面的“母子”终于在南京见面。闾蓟敏至今清晰地记得当天的场景,小刘奔跑着扑向她,紧紧拥抱她,满面泪水,满怀深情地喊她“妈妈”。闾蓟敏拉着小刘的小手不愿松开,他们相拥而泣的画面令在场的所有人动容。

2006年,小刘见到闾妈妈时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听到这一声“妈妈”时,闾蓟敏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了,她感觉自己又多了一个血脉相连的儿子。见到日夜思念的救命恩人,小刘发现闾蓟敏妈妈比想象中更和蔼可亲,“我当时13岁,个子只到她的肩膀,靠在她的肩膀上,感觉就像靠在妈妈肩膀上一样。”

2006年11月21日,《扬子晚报》以《南通献髓母,喜会安徽儿》为题,报道了这一令人落泪的一幕。闾蓟敏流着眼泪说:“从他叫我‘妈妈’,我把他搂在怀里时,我们就是母子了,他身体里流淌的血液都是我的。”

扬子晚报曾经报道过“南通妈妈捐髓救人”的故事
此后,他们就成了一家人。在南京结束治疗后,小刘回到六安家中休养,没想到他又因交通事故导致脚部受伤。闾蓟敏知道后很心疼,亲自去看望他。闾蓟敏看到小刘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就每年资助他学费。小刘把这些恩情都铭记在心,他每年都会给闾蓟敏寄成绩报告单。看到成绩单上老师的评语,闾蓟敏很骄傲,“小刘这孩子非常努力!”

小刘在闾妈妈的帮助下长成了大小伙

读大学后,小刘不愿意再接受闾蓟敏的资助了。刚开始,闾蓟敏觉得小刘有些任性和见外,但得知他从大二起开始自己创业,后来能够自食其力地赚取学费和生活费后,又发自内心地为他感到骄傲。小刘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我觉得自己当时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在学校里可以做兼职,有充足的时间挣钱。闾妈妈不容易,她也有家人需要照顾。”

曾送妈妈围巾当新年礼物

今年春节将带着妻子到南通拜年


2018年夏天,小刘大学毕业,还因为自主创业有了一些积蓄。他邀请闾蓟敏一家到六安老家过年,还特地买了一条红色围巾当新年礼物,“我走入社会有工作后,肯定要向妈妈表示感谢。这条围巾可能不值多少钱,但是我的一份心意,我要让闾妈妈感到温暖。”

在小刘家过年时,闾蓟敏很开心,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收到礼物后,闾蓟敏流下了眼泪,“其实孩子赚的钱并不多,他有这样一份心意,对做妈妈的而言,已经很满足了。”那一年的春节,小刘感到无比幸福,他从小到大没有经历过如此丰盛热闹的新年,“我们家的亲戚都来了,来看一看救过我命的人。”

小刘发信息告诉闾蓟敏自己结婚的喜讯

小刘也去过闾蓟敏南通的家里,“她们一家人太热情了,和闾妈妈交流,感到非常轻松。可能与闾妈妈的职业有关系,和她聊天的过程中我总能学到很多东西,思想上能够得到升华。”

这次没能去婚礼现场,闾蓟敏感到很遗憾。她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一个多月前她就收到了小刘的邀请,还看到了他的婚纱照,“得知儿子要结婚的消息,我很开心。他在前几天又给我发邀请信息,他的邀请是非常诚挚的。”

因为闾蓟敏是高三语文老师,还是班主任,她的学生们都还没放假,所以她也抽不开身,没法到婚礼现场。没见到闾妈妈,小刘有些失落,不过他表示也能理解闾蓟敏,作为一名高三毕业班的老师实在是太忙碌了。小刘称,由于妻子还没有见过闾妈妈,便想在婚礼现场介绍一下,因此给闾妈妈拨去了视频电话。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小刘目前在老家和朋友一起从事汽车润滑油相关的工作。年关将至,他本想邀请闾妈妈一家去六安过年,但因为闾妈妈的时间错不开,他便决定和妻子一起到南通给闾妈妈拜年,还准备了六安老家的特产。

得知小刘要来的消息后,闾蓟敏很开心,“在我们家孩子蹦蹦眼里,小刘哥哥是榜样。蹦蹦过年也正好在家,希望他们兄弟俩能聚聚。这些年来,身边的同事和朋友都说我很伟大,但我不敢当,我觉得在有限的生命中有一次机会可以救一个孩子,可以和他延续这样一份母子情缘,很知足,很幸运,很幸福。”


来源:紫牛新闻

编辑:朱禹同

相关阅读

  • 凭祥“兵妈妈”:十年拥军情更浓

  •   1月8日一大早,“凭祥市兵妈妈拥军团”团部热火朝天,20多名中年妇女争相把一筐筐粽子、年糕、水果,一捆捆杂志、图书,装到一辆大卡车,车身上横幅“凭祥市兵妈妈2023年春节慰问
  • “男童掀帘” 结局本该不同

  • 浙江新闻客户端执笔 张楠 任帅“男童掀了优衣库试衣女子的门帘”这两天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不少大V也纷纷站了出来,花式“教”男童妈妈如何当妈妈。8日,教育大家俞敏洪也在社交
  • 刘鑫公开募捐69万赔偿款,被永久封杀!

  • 2023年1月4日,刘鑫(现名为“刘暖曦”)的全网账号,同一时间被永久禁言。刘鑫所有号都被禁言这一天,距离2016年11月3日江歌遇害,过去了整整6年又2个月——共计2252天。刘鑫被封杀的
  • 感染后新生儿能否用药?如何防护?

  •   疫情防控进入新形势,较为脆弱敏感的新生儿健康,成为新手父母最关心的话题,孕产期的妈妈被感染,有可能传染给胎儿吗?新生儿如何科学防护,感染后能否用药?北京妇产医院产一科副主
  • 消瘦焦虑障碍致少女厌世 叙事医学赋能心理治疗

  • 对于青少年儿童心理疾病,除了科学的药物治疗、医疗干预,家人的陪护与配合也非常关键。然而,疫情期间,家人陪护也遇到不少困难。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广东省人民医院护理团队
  • 回老家过年

  • 词/林力博又到了年末妈妈做了血粑蒸了甜酒熏了腊肉在老家盼着我远行的游子奔波的人生路被疫情洗礼过思绪万千回家路满是乡愁妈妈的思念像村口的老槐树一直盼着久久站着缕缕炊
  • 小院门口张望3个多小时 母子相拥转圈圈温暖众人

  • 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实习生 肖琪1月8日,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转发一个35秒短视频,43岁的母亲接到儿子回家的电话,在院坝里边扫地边张望,时间长达3个多小时。母子相见后,相拥相抱转圈
  • 青年作家网推荐‖思羿:把自己的人生过得出彩

  • 感恩所有的遇见,一切都是最有意义和最美好的旅程。21天的写书训练营结束了,我们都有各自的收获,收获最大的就是我们的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在写书的过程中,除了看见我自己,还看见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 观文脉 | 鹤湖新居:写在大地上的骈文

  • 一个很美的名字。当初为它起这个名字的,一定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你看,从空中俯瞰,它就像一篇写在大地上的骈文,词藻华丽也好,朴素也罢,都能够从中读出古典的中

最新文章

  • @遂宁人,强降温本周末到,局部降温超10℃

  • 受地面冷空气和多波动偏西气流共同影响,预计1月14日-15日我市将有一次明显的强降温天气过程,日最高气温由前期15℃下降至4℃左右,日平均气温累计下降8℃-10℃,日最低气温降至1℃
  • 外交往事 | 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一些情节

  •     本文收录于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新中国外交风云》(第二辑),作者师哲是我国著名俄语翻译家、苏联问题专家、中国社科院东欧中亚研究所原顾问。   1954年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