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虎成 代娟 视频/李亚伟
“还记得苏大敏么?她在新区开了家冰糖葫芦店,要不要去看看?”1月20日,记者在位于黄河滩区的封丘县李庄镇采访时,镇干部笑着提醒。
哦,是那个回族大姐!
2020年5月,河南日报组织“百名记者进百村”活动,记者曾走进黄河滩区迁建村庄,走访过苏大敏等滩区群众家,采写了《六里路,越千年——李庄纪事》等报道。
苏大敏的丈夫几年前因肝癌去世,家里欠了20多万元债。生活不易,但苏大姐照样有说有笑有唱,她的乐观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靠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加上有做糖葫芦的手艺,她一点点还清了欠债。那次采访时,她还住在黄河大堤内的竹岗老村,眼看着第一批搬进新区的乡亲们住上了路直灯亮的城镇化社区,她笑着对镇党委书记陈明说:“搬到新区后,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开个冰糖葫芦店!”
在李庄新区北京路和贯台路交叉口,远远看见一家名为“大敏家”的冰糖葫芦店,门口的柜子里摆满了各式糖葫芦。店内还设置了一些卡座,布置得温馨雅致。然而,苏大敏不在店里,她的大儿子迎上来告诉我们,今天镇里有会,她去赶集了。
滩区群众搬到黄河大堤外的新区后,李庄镇还尊重传统,保留了一些农村集会的习俗。熙来攘往的贯台路上,老远就看到苏大敏守在自己的冰糖葫芦车前,一边招呼着生意,一边现场熬糖制作。
“李庄滩区4万多人现在都集中搬到滩外新区,人流量大,临近过年,每天能卖千余串呢!”还是那样快人快语,苏大敏笑着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今年元旦过后,她赶紧囤了1000斤白糖和1吨山楂,到春节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搬到新区后,真是哪儿都好,环境好,住得好,生意好,好上加好!”
从外地上大学回来的常艳艳来李庄看望姥姥,专门拐过来买了十几串,“她家的糖葫芦,咋吃糖都不化,5块钱两串,好吃实惠。我从小吃到大,就喜欢这个味儿!”
苏大敏今年59岁,制售冰糖葫芦已经20多年了。说起她家糖葫芦好吃的秘密,她毫不保留:“糖葫芦虽然食材简单,但哪一样都不能含糊,比如白糖就得分清产地、品牌……宁肯贵些,不能买次品糖!”
2021年7月,苏大敏全家搬进了李庄新区。当年底,她的糖葫芦店顺利开张后,就交给大儿子打理,“俺娘俩约定各自进货各自收款,来个‘擂台赛’,到整一年时算总账,看母子俩到底谁挣的多。”苏大敏的小儿子在郑州做牛羊肉配送生意,她想趁过年时和小儿子聊聊,动员他也回乡开一家“大敏家”糖葫芦分店,“现在从外地回来的人越来越多了,农村越来越热闹。人气旺了,机会多了,咱又有手艺,只要肯干,都能过上好日子。”
搬到新区后,苏大敏将家里的10亩地,以每亩1200元流转出去了6亩,留着几亩吃口粮。如今她跟大儿子和孙女住在140多平米、带电梯的三室两厅里,很舒心,“这房子住得可得劲儿,生活也是哪儿哪儿都可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