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水林 张柏光)“有了支部引领,我们才有属于自己的家。”近日,在位于连城县隔川镇陈氏大宗祠的离退休干部活动室,参加“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主题党日活动的老党员陈寿权高兴地说道。
隔川镇有退休干部62人,其中退休党员16人,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老人们只得“四海为家”。去年以来,镇党委把解决退休人员的“家”摆上了重要议程,千方百计为老人寻“家”,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李炳林带领老党员们倾心拾掇,促成陈氏宗祠腾出了闲置的祖祠,并经“化缘”整修、上墙布展,建成集党员活动室、宣教室、健身室、娱乐室等于一体的离退休干部活动室,让“流浪”的退休干部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与此同时,在退休支部的引领下,隔川镇退休干部退而不休,在乡村振兴、环境整治、公益事业等事务中,处处发挥余热,事事贡献“银发力量”,展现“银发风采”。
乡村振兴做“参谋”
“有了支部的引领,这些退休干部闲不住、有经验、懂技术,是乡村振兴的参谋,哪里需要他们,就把余热发挥在哪里。” 隔川镇党委书记董春璧如是说。
近年来,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在坚持党支部各项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党员“认岗”,因人而异,人尽其才,使16名党员人人都有一份以上的适合岗位,在各岗位上处处彰显作用。
隔川是个农业镇,农民以种植水稻、地瓜为主,长期以来,一直沿袭传统的种植方式。如何让有限的耕地产生出最大的效益,是离退休老干部的“份内事”。去年,该镇的朱余村尝试“烟稻”“烟薯”轮作新技术,引进了300多亩雪茄烟种植,为让村民顺利地流转土地,老党员、老干部们走亲戚、串朋友,较短的时间就完成了项目的落户,参与土地流转的村民每亩增收600元以上。
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还注重与连城客家美食协会党支部结成共建对子,相互交流创建先进支部的经验,发动组织群众、脱贫户参加县“万名厨师培训工程”,带动帮扶100多名群众在美食产业上创业就业,实现增收致富。同时,并与连城文史和县志办、连城十番乐队、木偶剧团等单位建立联系,丰富了党员、干部的文化娱乐活动。
环境治理当“先锋”
“整治农村环境是个棘手事,有了退休干部的支持,难事不难了。”镇领导黄德铮说起退休老干部的作用,都翘起了大拇指。
隔田村是连城红心地瓜干的发源地,村里原先有不少家庭作坊,蒸煮地瓜的水肆意流入沟渠,严重地污染水资源和环境卫生,退休老党员、老干部就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村民关闭小作坊,引导有能力的村民投资兴建环保合格的地瓜干加工厂,使曾经臭气熏天的村演变为山绿水清景美的美丽乡村,地瓜干加工产量也逐年增加,人均收入年年增加。
原省道204线穿村而过,道路改线后,旧省道也成了乡里的集镇交易中心,一到墟期,四处摆摊,随处停车,严重地影响交通出行,也影响了集镇环境。退休老干部们就充当“说客”,一遍又一遍地劝导村民遵守摆摊设点区域,规范停车摆放秩序,并随时打扫带走遗留的垃圾,使集镇面貌焕然一新。
在去年的“两治一拆”中,个别村民有抵触情绪,老干部们就苦口婆心地协助镇村干部讲道理、做工作,使该镇提前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傅明兴说:一个老干部就是一个工作队,乡村治理的任务干得顺利,老干部的作用劳苦功高。
支持公益为“楷模”
“说起隔川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它带领退休干部们宣导移风易俗,传承良好家风,热心公益事业,在全县老干部中称得上楷模。”连城县委老干部局副局长马华胜说。
在隔川镇众多的退休老党员、老干部中,有多位是从教育部门退休的。这些党员、干部在倡导文明新风、关怀关爱未成年中呕心沥血,不计得失。从隔川中心小学校长退休的党员蒋夷菊,是位热心的大姐,每逢中考、高考前夕,她都不余遗力地找一些学生座谈聊天,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隔川镇有习武的传统,在老干部中也不乏有连城拳的老前辈,每逢寒暑假,老干部就把热爱习武的孩子们召集起来,教授连城拳术、舞狮等,学生家长黄明说:“孩子自从学习武术,身体变好了,在社会上也不惹事了,退休干部党支部关心下一代尽了心。”
在隔川镇老党员、老干部中,有调解邻里纠纷的调解小组,有制止乱倒垃圾,破坏环境卫生的督查小组,有捐资助学的帮扶小组,有琴棋书画的兴趣小组……这些“银发党员”“银发干部”正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发挥余热,书写夕阳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