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影评|绝地里的命运抗争——红色电影《绝地重生》的创新表达

日期: 来源:广西广播电视报收集编辑:广西广播电视报


中国当代红色电影,或者称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主旋律献礼影片,特指为了纪念重大历史时间节点、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而拍摄的艺术大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十八大后,主旋律献礼片创作在叙事、人物设置和塑造以及融合最新影像技术等方面,有了巨大跨越,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使红色影片达到艺术大片的高度,满足当下观众对电影的极致视听需求,极大地吸引了青年电影观众。

当我们在影院里看到红色电影《绝地重生》,被它震撼到了。这部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策划,联合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国企业报》股份有限公司等,从2020年3月开始历时4年时间创作推出的影片确实是一部当代主旋律影片的佳作,影片有其电影叙事美学及独创性的艺术价值。

《绝地重生》的创新点在哪里?又与同类题材的红色主旋律有什么不同呢?我认真做了对比与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创新。


一、电影叙事表达的创新

《绝地重生》在题材上有了新的开拓。中国共产党和长征历史上的众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已被多次表现过,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路子进阶拓展,首先要在题材上有新的挖掘,由以往战争类型片的军事作战指挥到管理层民主决策的叙事转变。《绝地重生》以1935年红军长征行至云南扎西,召开了命运转折性的“扎西会议”为历史背景,讲述中央领导改组后,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战士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从而完成了绝地重生命运改变的故事。用电影的方式重点展现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四渡赤水”,更加深入地展现鲜为人知的遵义会议之后“扎西会议”一系列事件背后的深刻内涵,更加立体多样、生动形象地讲好“长征路上的故事”。

扎西会议是红军长征期间改组党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的重要会议。中央红军历经湘江保卫战后,由86000多人损失到仅3万余人,蒋介石调集40万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中央红军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等接二连三的失败,红军指战员上上下下已十分不满盲目搬用外国经验的“瞎指挥”,而把坚持正确路线的毛泽东同志排斥在领导核心之外。

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向哪里去,丧失了根据地的中央红军还能不能存在下去?路到底该怎么走?仍然是个无解的问题。红军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走出被围困于川、黔、滇三省交界的死地,寻求生路。

而蒋介石亲临重庆督战,又飞往贵阳指挥作战,企图一步步缩小包围圈,一举歼灭红军于此。蒋介石计划在当年石达开部队的覆灭之地,全部歼灭红军,所以他调集重兵,严密布阵,空陆夹击,志在必得。红军在这片狭窄地带来回游击,声东击西,再占遵义,神出鬼没,四渡赤水,一系列战术迂回,终于将敌人的包围圈撕开了一道口子,巧渡金沙江,绝尘而去。这一段传奇性的历史,被后人称为“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每一步看起来都是险棋,但每一步都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此后,在毛泽东指挥下,红军取得“四渡赤水”的战略性胜利,从此红军方转危为安,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亦初步形成。中国革命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领路人,真正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中国革命问题。

这个历史节点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极为关键,也是至今还没有将这个节点作为叙事主体来表现的。《绝地重生》在大历史观背景下,勇敢地填补了这个空白,非常难能可贵!

影片打破了主旋律题材电影“不好看”的标签,红色题材电影长期以来,陷入了主题刻板、人物扁平、情节平铺的囹圄之中,该影片打破了这一束缚,将故事讲得跌宕起伏、有滋有味。这是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深度开掘和补充,让人耳目一新。


二、领袖人物塑造的创新

红色电影当然要弘扬英模伟人的不凡事迹,但如果一味地高大上,甚至不食人间烟火,人物形象难免落入概念化和公式化的窠臼。曾有历史学家说过:历史学首先是人文学。它关心的是人,研究的是人,探讨的是过去的时空中人的思想、观念、行为及其意义。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过往的红色电影,大多展现伟人、英雄、模范人物的丰功伟绩或动人事迹,有的本身就是以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为原型的。要创造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令人信服的英雄形象,必须还原人物原生的那个时代,追随他们心灵的历程,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他们在历史演绎中的生命体验和情感波澜,体察到个体在成长中所面对和遭遇的不同境遇。《绝地重生》在讲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袖们在这段长征历史上的故事,并没有一昧局限于宏大的战争叙事,而是以细腻的笔触讲述故事,将镜头瞄准寻常情景,记录生和死、分别和重逢、欣喜和哀戚。

《绝地重生》在全新的电影时空中刻画了一个全新的毛泽东的艺术形象。有些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把领袖“神化”起来,没有从平民视角来叙述,忽略了主席也是人的常理,形象一味加光环,造成不接地气,这部电影塑造毛泽东的“智、勇、才”的同时,更注重写“情”,富有人情味、烟火气。影片刻画的毛主席,不仅仅是一位高瞻远瞩的领袖,也是一位有担当的丈夫,是一位牵挂孩子的父亲。影片的叙事手法依旧是写实的,也正是这份真实,让观众在观影时,更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到战况的紧急和毛主席神来之笔般的决策。

影片中的“毛泽东”不再是一个“历史人物符号”。扎西会议、苟坝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正确军事路线与错误路线的斗争依然激烈,会场气氛严肃凝重,意见交锋各不相让,最终不得不以举手表决的方式决定作战方案,毛泽东的意见依然被孤立,但当他无法说服主张攻打“打鼓新场”的多数人时,他也发火,甚至说“我不干了”。这些历史细节,被影片呈现得淋漓尽致,逼真生动,观众如身临其境,体验那种真实氛围,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只是毛泽东毅然决然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为了避免进军打鼓新场的错误决定,他夜不能寐,连夜找周恩来再次磋商。

影片力求塑造毛泽东立体的形象,他既是果敢、豪放的,又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甚至包容与忍耐,作为党员他服从党组织的纪律,服从中央决策,哪怕决策是错误的,他持保留意见,但绝不违背中央决策,他的忍耐,他的责任心等都用心刻画。面对多数人的反对与不理解,他忍无可忍地拍了桌子,一个人愤而离开会议室,在雨中踱步,眉头紧锁、忧心如焚。这一笔是神来之笔,可谓浓墨重彩,写出了压抑太久后的爆发,这才是领袖性格的表达,把戏剧冲突推向高潮,也把毛泽东的孤独推向极致。

《绝地重生》中令人难忘的是毛主席和贺子珍的爱情,奏响了一曲动人的“战地浪漫曲”。贺子珍在长征中不愿第二次将孩子送给老乡,毛泽东只能如实说,你要是不把孩子留下的话,只有你脱离大部队。但是后来贺子珍负伤了,毛泽东赶到后,贺子珍怕连累毛泽东,说你们走吧,不要管我。此时毛泽东动情地说:“我就是背也要把你背上,跟上大部队。”毛泽东的形象一下子就鲜活起来了,他的性格也更加鲜明,极大地感染了观众。

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讲好重大历史故事,难的不是铺陈事件,而是把历史性格化,从当事人的性格看对历史发生着何种影响。可以说,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为什么是毛泽东,这就是由他的精神、品质、胸怀、意志、才能、性格所决定的。

影片对主人公毛泽东语言的刻画也很精到,扎西会议上,毛泽东说:共产党成功靠的是“两结”:一是团结,二是总结。团结就是我们能够坐在这里(扎西)开会,总结就是要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自我克服。

这“两结”之说,用在毛泽东身上,相当精准、传神!红军一路走来,革命的道路从来不平坦,在绝境中坚持斗争、坚持信仰,然后才能获得重生;重生后有可能还会走向绝境,同样的,仍要坚持信仰,坚持斗争,最后走向胜利,《绝地重生》向现实“隔空传送”的精神力量,是影片成功的一个亮点。

值得称道的是实力派演员王斑,他曾经饰演过电视剧、电影及话剧中不同时期的毛主席,而对于这一次演绎41岁的毛泽东,刻画出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领袖气质,更塑造他作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从平凡走向伟大的心路历程。演员对各种细小的生活细节与心理挣扎的演绎,能够让观众更加切实地感受到毛主席对战士、群众的关爱、与爱人的温情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从而在荧幕上展现出一个不为大家所熟知的,更为丰富而复杂的伟人形象。

该片在刻画领袖人物形象上作出了积极的探索,这也是对当下国产主旋律影片和战争题材影片的一种启示,如何在宏大历史中聚焦于人,如何以更为恰切的方式演绎传奇避免“神剧化”,如何在宏大叙事与平民视角之间做有效处理,最终塑造人,刻画人,让人物鲜活起来。


三、诗意品质的创新

意象创造与情感表现的审美融合,才是提升主旋律影片品质的关键。

电影不能像小说或者历史传记那样在讲故事刻画人物中随处加入议论和分析的全知视点,从而揭示一般与个别、规律性与偶然性之间的事物联系。揭示、解释和说明的语言在电影里用画外音形式会极大割断观众与影片营造的情绪的交融,而把这样的说明文字转化成人物的对话,也会削弱了人物的自然真实性。电影最终要靠视觉形象产生直接感染观众的力量。

令人欣喜的是,《绝地重生》注重“意象”的创造,提升影片的诗意品质,这是难得的创新探索,而很多影片往往忽略了,一直观看是形同爵蜡,索然无味。“意象”一词源于《周易·系》上,“意”者心也,“象”即形象。在影视创作中,“意”是指创作者的主观情绪,而“象”则是物化这种情绪的物质载体。“意”是一种情感的心理感应,而“象”则是情感外化的表征。“意象”观念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意象化的视觉语言,不同于传统的具象化的视觉语言而被赋予了主观的审美情感,创造了极富影片内涵的独特标识。影片《绝地重生》在感染受众情绪的同时,也使得人物形象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鲜明的个性色彩。

《绝地重生》的创新是真正用影像镜头语言来讲述了这段真实历史,实现从“物理时空”到“精神时空”的拓展,意象的运用让整部电影充满了诗性的品质。

开片场景色调浓重、迷雾重重,将观众引入秋冬时节长征路上危机四伏的大战场。彼时,国民党不仅发动40万大军对红军围追堵截,还在国统区报纸上刊登污蔑红军的文章。红军条件艰苦、艰险重重,如何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突围成功,成为摆在红军面前的难题。从1933年到1934年,红军接连遭遇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初期严重受挫减员等打击,到了危急存亡关头。影片将镜头深入红军指挥部高层内部,着重展现党和红军于绝地之中抉择的过程。

全片的影调非常凝重,以冷色调居多,努力营造出历史的氛围,突显当下时局的艰辛与红军的窘迫的“物理时空”,迷雾重重,危机四伏,时值寒冬,饥寒交迫,雨雪泥泞,既是当时天气的自然气候,也是转战山中重重围困的军事形势的隐喻,也可以说是当时将士们的一种压抑心情,确实比较低沉。影片在挖掘真实历史素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在电影中还原历史,让观众能够瞬间带入历史情境中。所以,该片很好地传达了一种历史情境,这就是“绝地”氛围。红军每走一步,都是艰难求生,都是险中求胜。《绝地重生》回答了“绝地”为什么能“重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由败转胜、由弱转强都有着内在规律。  

尤其是毛泽东那首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影片再现得很见功力。

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非常出色的作品,此词慷慨悲烈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该影片既展现战场环境,也通过日常化叙事表现红军官兵之间的细腻情感,艺术地反映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心系劳苦大众,始终胸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35年2月,中央红军经过激烈战斗,连克桐梓、娄山关、遵义,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又8个团,俘敌约3000人,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28日,毛泽东同军委纵队过娄山关,到达大桥。随后,他有感于娄山关战斗的胜利,《忆秦娥·娄山关》由此诞生。影片以冷色、浓雾、群山、鲜血等视觉元素营造了山路崎岖、道路泥泞、迷雾重重的凝重氛围,与这首词上阕中隆冬时节“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的凄冷场面形成呼应,兼具隐喻红军险境和对其进行具象化再现的作用。下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恰是绝地重生过程中革命精神的多重表达:尽管长征路上充满艰难险阻,但红军在人民支持下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险似天堑的雄关;只要怀着对革命的赤诚之心艰苦奋斗,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和攻克不了的难关;一时的失败令人悲痛和惋惜,也让红军重整旗鼓,在充满艰险的漫漫征途中继续前进。词的上下两阕与绝地重生前后的红军处境相呼应,达成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

影片对诗词意象进行艺术再现,勾勒了一幅壮阔又不失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行军图。诗词的壮烈之美融合于影片的战斗场景之中,营造了紧张战场氛围,形成动静结合的叙事节奏,实现了更强烈的、更有冲击力的真实感。

将革命先烈不畏牺牲、果敢忠诚的高尚品质寄予新故事之中,让观众理解革命历史,赓续红色记忆。历史是一种力量,只要艺术呈现出历史的真实,就获得了历史的力量,就能够令观众信服。

我们从电影《绝地重生》也获得了这样一种力量。跟随影片,我们仿佛重走二万五千里,重见苍山如海和长空行雁,重历沧海横流与一路风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澎湃之意、瞻仰之情油然而生。

长久以来,红色电影一直被我们看作思想教育的载体。红色电影的这种功能是毋庸置疑的,如何实现和放大这种作用与影响却大有讲究。以往的一些红色电影,或由于人物形象的完美无缺,或由于立足点的浩瀚宏大,或由于过分注重“政治正确”,甚至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扮演耳提面命、谆谆教诲的角色,难以自然顺畅地进入观众的心灵深处。在多媒体时代,这个问题愈加显得突出。

自觉地从创作者的角度跳出来,建立与观众的共情共鸣,让观众不仅看得进去,而且乐意接受,进而自觉沉浸,通过情感反哺强化思想附加值,实现“长尾效应”,这是当下红色电影创作又一个卓有成效的探索。《绝地重生》唤醒革命精神、延续红色文化,让更多当下的年轻观众在历史与现实、现代与未来中间获得前行的精神动力。

这正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来源:广西影视艺术家协会

作者:林超俊,中共党员,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访问学者。现供职于广西影视艺术家协会。

编辑:李文宗

审核:何燕

相关阅读

  • 红星闪耀 童心向党

  • 南充市老干部休养所自1979年成立以来,曾集中接收安置和服务管理一大批离职休养的老红军及其他离休干部,留存有一批极具保护和利用价值的红色资源。今年以来,全面开展抢救性
  • 过不一样的“六一” “小小红军”重走抗联路

  • 踏林海、访抗联遗址、听英雄故事、做英雄传人……为追忆红色历史,追寻光辉足迹,培塑国防观念,增强国防意识,“六一”前夕,铁力市人武部组织铁力市朴吉松红军小学,开展重走英雄抗
  • 【红色记忆】古蔺县陈氏一门三上校

  • 古蔺县陈氏一门三上校1935年,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期间三次转战古蔺县镇龙山,两次转战锅厂坝(护家地区)。红军每到一处就打土豪分粮食,书写标语,召开群众大会等。这些看得见、听
  • 【口述历史】赤水在呼唤‖徐柏生

  • 赤水在呼唤徐柏生1935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往年还是寒气袭人的时节,这时已百鸟争鸣、春暖花开了。一天,我正在后山洼里砍柴。突然,我的好伙伴徐东成从村里跑来,极其兴奋地对
  • 第7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开幕

  •   据新华社电 第7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5月14日晚在法国南部城市戛纳拉开帷幕,中国电影《风流一代》参与竞逐最高奖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共有22部影片入围本届电影节主竞
  • 守得云开见月明:《三大队》坚守心中的正义

  • 《三大队》影片改编作者深蓝的《请转告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了》,文中人物有真实原型,是2023由戴墨执导、张冀编剧、陈思成监制、张译领衔主演的一部犯罪电影。在中国大陆的票房
  • 电影“映后撤档”怎能成为常态?

  • 证券时报记者 吴志  电影上映后突然撤档的案例又多了一个。5月5日,杨幂主演的喜剧电影《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宣布撤档,这部影片上映4日,票房仅5300多万元。  “映后
  • 越来越频繁的电影撤档,伤害了谁

  • 潮新闻 记者 沈听雨根据国家电影局5月6日发布数据,2024年五一档电影票房达15.27亿元,观影人次为3777万,均超去年同期。火热的市场下,还有个无法忽视的问题,又有影片撤档了。电影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马拉维副总统所乘军机坠毁,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 当地时间6月11日,马拉维总统查克维拉表示,副总统奇利马所乘军机已坠毁,机上人员全部遇难。马拉维军方稍早前证实,奇利马所乘军机的残骸已被找到。马拉维总统和内阁办公室10日发
  • 贵阳贵安:让老年人近享生活、乐享服务

  •   近日,记者从贵州省贵阳市民政局获悉,截至目前,贵阳贵安建有福利院2家、养老院80家、街道养老服务中心42家、社区养老服务站337个,实现了140个生活圈设施全覆盖,让更多老年人
  • 广西:描绘八桂最美“夕阳红”幸福图景

  •   家门口吃上暖心餐,既省钱省心,又营养健康;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助浴等服务;在为老服务中心参加文化娱乐活动,日子过得充实而惬意;特困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得到集
  • 云南芒市:社会救助让温暖可感可及

  •   近年来,云南省芒市通过制度创新、信息共享、流程优化等举措,打破社会救助的地区“壁垒”,实现低保“省内通办”,让长期生活在芒市的非户籍群众也可就近享受社会救助,感受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