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扰民”为“便民”
全民共享文化成果
金乡县是我省出了名的“戏窝子”,有四平调、山东落子等戏曲曲艺十余种,国有剧团1家,民营规模剧团20家,庄户剧团45家,小农家戏班204家,从事戏曲行业的有2000余人。茶余饭后,他们或三五成群、或全团出动,活跃在城市的广场、街角、路边。虽说艺人们的表演是一道独特的城市景观,但同时表演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阻塞等问题也成了城市管理的新难题,对此市民投诉不断。面对群众的诉求,金乡县文化和旅游局经多次现场调研,了解了街头艺人的活动现状,明确了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立足该县戏曲、曲艺资源优势,创新打造了“小树林听戏”百姓剧场。
为规范剧场的管理,金乡县文化和旅游局制定了《“小树林听戏”百姓剧场管理办法》,对演出范围、演出时间、扩音设备等进行了明确要求。自剧场开放以来,群众投诉明显减少,群众文体生活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变“混乱”为“规范”
科学监管壮大队伍
街头艺人人员众多,数量不稳定,分散不固定,这都是监管面临的难题。金乡县文化和旅游局精准对接街头艺人问题诉求,牢牢抓住固定场地这把“金钥匙”,对剧场进行科学化、人性化监管,着力解决街头艺人急难愁盼问题,让他们留得下、放得开,无后顾之忧。为实现对街头艺人的长效、高效管理,金乡县文化和旅游局还将街头艺人纳入群众文化志愿服务队进行统一管理,为其公益活动正名的同时,也壮大了群众文化队伍。剧场开放仅两个月,由街头艺人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就达到了21支,参与人数500余人,极大提升了文化惠民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提高街头艺人的综合素养,金乡县文化和旅游局还召开专门会议,重点对剧场管理制度、城市管理条例等内容进行培训,提升艺人的全局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促使街头艺人主动配合部门监管,加强自我管理,逐步培养其文化建设者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做合格、优秀的文艺工作者。街头艺人团体迅速转型为抵制城市不文明行为的监督员、宣讲员,有效促进了城市面貌和城市形象的提升,成为了政府信赖、市民满意的群众文化队伍。
变“封堵”为“风景”
暖心提升文化生态
“小树林听戏”百姓剧场一头连着街头艺人,一头连着市民群众。金乡县文化和旅游局立足艺人和群众的综合诉求,找到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在剧场内开展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创意工艺、传统技艺及其他与文化艺术活动有关的创作活动等,并立足自身职能优势,广泛动员非遗传承人、戏曲专业人才、手工艺人、草根达人等走进剧场,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教化人文,并将剧场打造成为群众艺术展演的平台、非遗项目和“山东手造”展览传承的阵地、培养优秀传统文化后备军的基地和展示金乡特色的文化名片。为提高街头艺人的演出水平,金乡县文化和旅游局还主动将思想性强、接地气、易传播的优秀剧本提供给他们,有效解决了艺人表演内容质量不高、陈旧老套等问题。
曾一度被城管等部门围堵、驱赶的街头艺人,如今转型成为了光荣的文化服务志愿者,身份的转变让他们倍感振奋,参与活动的热情十分高涨。剧场开放两个月以来,共开展戏曲曲艺展演活动500余场次,开展广场舞、秧歌舞、太极拳等体育健身活动400余场次,开展非遗项目及手工艺品展览体验活动90余场次,开展书画、唱歌、咏诗等文化活动70余场,形成了“天天有戏看,人人是主角”的文化发展生态。丛林树畔,金济河旁,青山绿水间,余音缭绕、百姓欢颜。
下步,金乡县文化和旅游局将把“小树林听戏”百姓剧场延伸到镇街、乡村、景区、学校、敬老院等,让群众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体验中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并将积极探索“剧场+新媒体”宣传模式,在剧场内开展网络直播、短视频拍摄、网红打卡等活动,利用新媒体将金乡特色文化宣传出去,进一步擦亮“小树林听戏”百姓剧场这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树立先进文化标杆,为金乡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