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就是不想学习,只想玩手机。玩得昼夜颠倒,一不给手机他就发脾气。您快跟他说说,让他别玩手机了。”
“我家孩子就是性格太内向了,别的倒没多大事。可是最近跟谁都不说话,要不您来开导开导他吧!”。
“我家孩子一说去学校,就肚子疼、头疼。您说这是不是不想上学装的?”。
“我家孩子总说能看见一个人影一直跟着自己,还能跟他交流。您看这是不是精神分裂了?”
“我家孩子啊,他反复用刀自伤,劝也劝不了,拉也拉不住,您说现在小孩怎么这么叛逆?”
“怎么可能呀,他一个小孩子能抑郁啥,肯定都是你们夸大的,危言耸听,孩子嘛也就是到了叛逆期。我看他天天抱个手机玩起来开心得不行,有啥抑郁的。”
医生解惑
以上情况,都可能表现在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中。
当孩子出现上述问题,我们首先要关心孩子到底是怎么了?心情如何?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要多陪伴孩子、听听孩子的心声、及时带孩子来专业的医疗机构问诊、就诊,而不是一味地去指责孩子、打骂孩子,对孩子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选择性淡化忽视。
很多家长不愿意承认孩子的问题或者不愿意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是担心问诊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担心一旦确诊后,孩子会不会害怕?会不会有其他的想法?会不会在心理压力下使病情更严重等。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有担心、有顾忌是正常的,但正确的引导才是解决孩子问题的最好办法。如果因为过于担心和顾忌而逃避就诊,不仅会延误诊断病情的最佳时机,而且可能会让孩子的问题更为复杂化。从最初的情绪障碍衍生出其他的行为问题,比如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甚至物质滥用、拒绝上学等。
医生建议
家长们应该重视的是,并不是患有抑郁障碍就不能有一点开心和笑容。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群体,他们的抑郁主诉较少,抑郁障碍症状往往是通过对应年龄的各种行为问题表现出来,这也是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原因。
因此,当孩子出现以下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
1、情感症状:表现为持续而广泛的悲伤、快感缺失、无聊及易激惹,或有自暴自弃、自残、自杀的想法,或存在行为及反应变慢、行动迟缓情况。
2、行为障碍:包括外化性行为障碍(违纪、打架、逃学),与同伴关系不良(注意力下降、物质依赖、过度使用网络),有内化性行为(孤独、退缩、不与小朋友玩耍)等。
3、躯体症状:包括睡眠障碍、食欲下降、头疼头晕、胸闷胃痛、肢体发抖等。
4、精神病性症状:有明显的思维紊乱以及思维缺乏现象,出现幻觉与妄想。
来源: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作者:刘静
编辑: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