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从这个春天开始,请像对待珍宝一样呵护幼小的自己

日期: 来源:简单心理收集编辑:简单心理

 





01

它们出现了!

◍ 宽敞的办公室人来人往,同事们嬉笑打闹,却没有人理她。她木然的坐在椅子上等着开会,“一会肯定又要被老板骂了,哎!”她望着办公室的地毯,忽然很想把自己整个人蜷缩起来,躲在办公桌的下面,躺在毛绒绒的地毯上,一手抱着头,一手抚摸着绒毛,好好的睡一觉。

◍加班到深夜,回家的路偏僻又幽暗,恐惧一阵阵向她袭来,她一边走一边用手拍着自己的胸口,嘴里不停的念叨着:不怕啊,不怕啊,没事儿的。

◍他是一个五大三粗的小伙子,但是走在路上,总是担心会有人冲过来揍自己,尤其是遇到那些穿着花哨的男性,他更是躲得远远的,连看都不敢看一眼。

◍她没有朋友,沉默寡言,与人聊天会让她紧张得语无伦次。然而她却很喜欢热闹,她最爱去超市和咖啡厅,她不说话,也不买东西,只是安静地在那里听别人寒暄聊天,周遭嘈杂喧哗的人声让她感到既安全,又放松,沉浸其中好像做了个按摩一样。越是孤独难过的时候她就越爱去。


◍工作上的压力让他整日提心吊胆,疲惫不堪,“会不会犯错?会不会被骂?会不会被辞退?”,他真担心有一天自己的那根弦会断掉。所幸每晚临睡前的一段时光于他是最温暖放松的时刻,老婆在旁边已经睡着了,他蜷缩在老婆身旁,抚摸着老婆的后背,感受着肌肤的接触,那种温暖与柔软让所有的焦虑恐惧都离他而去了。

◍她发觉男友对她很冷淡,于是不断的发微信去询问,却没有等到男友的回复。她又难过又害怕,“他是不喜欢我了吗?他是要离开我了吗?”,她整个人都钻到了被子里,不给外界留一丝空隙,被窝黑暗而又柔软,像是在母亲的子宫里,舒适又温暖。

◍她很忙,终日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她把自我分成了很多份儿,给了孩子,老公,父母,工作,唯独没有留给自己。她太累了,她常常想:如果我还是个小孩子就好了,我也想被照顾,被呵护。

◍她被叫到办公室,老板说她的报告还不够好,有些地方需要修改。她的眼泪刷的一下就流了下来,像个孩子似的委屈的哭了,老板诧异的看着她。


◍早晨起床他们吵架了,老公摔门而去。她一个人默默的整理着床铺,看着床头已经叠得整整齐齐的两方被子,好像分得太开了,她赶紧把两方被子都往中间靠了靠。

◍今天他在单位被评为优秀员工了。回到家故作平淡的和老婆分享,但眼中藏不住你快夸夸我”的渴望,可对方的回应却是:下次争取评个优秀经理回来。

◍他们是热恋中的情侣,一同去山中度假,景色宜人,寂寥空旷。他去山下的小店买吃的,她发觉他不见了,只有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一种巨大的恐惧充斥了她的心灵,看到他回来的时候,她哭着说以后你千万别不打招呼就走掉啊!

02

它们是谁?
在以上这些情境中,我们在成人的身上都看到了脆弱的部分,像孩子般的言行举止,需要与渴望。它们是住在我们心中的“幼小的自己”,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内在小孩”。

它们往往是我们在早年所经历的创伤体验,我们长大成人后当遇到类似的情境,这些体验被激活了,它们就出现了。


住在人们心中的“内在小孩”不止一个,可能有很多个。它们大多形成在人们生命中的早期,它们的年龄也许是3岁,5岁,或者10岁。

因为当时发生了一件痛苦的事情,这件痛苦的事情可能是真实发生的,也可能是存在于想象中的,而人们却没有内在的资源或外在的支持可以应对,这时“内在小孩“就形成了。

也许是3岁的时候父母把你寄养到了亲戚家一段时间;也许是5岁的时候因为你闯祸,父母把你关在小黑屋2个小时;也许是8岁的时候在家族聚会上长辈们都更喜欢其他的孩子而无视你的存在;

也许是10岁的时候你兴冲冲的拿着90分的卷子回到家里,换来的却是母亲冷冰冰的话语:怎么还是错了好几道,我小时候都是100分的,你都不像我的孩子;也许是12岁时上台演讲被同学们嘲笑……。


它们的形成也并不一定是单一的事情造成的,而是类似的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持续影响的结果,比如妈妈长期的情绪低落,并不断的向你抱怨:如果不是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爸离婚了。

“内在小孩”变成了一个令你难以承受的经验,其后续的影响也无法被处理和消化,因而这些”内在小孩“被困在了你成长过程中的某个时期,某个年纪,它们没办法随着你一同长大。

它们背负着巨大的包袱,包袱里有创伤带来的痛苦感受,也有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负面看法,比如:我是被遗弃的、我注定孤独、没有人会喜欢我、我一无是处、我不配拥有好东西、我一个人活不下去、没有谁是值得信任的,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


这些痛苦感受和负面看法可能来自于幼小的时候没有常常被抱、每次在表达情绪和诉求时都会被斥责、母亲的情绪是暴烈且不可预测的;也可能来自于穷困的家境、孱弱多病的身体、被同伴霸凌的经历等等。

“内在小孩”携带着巨大的包袱停留在我们过往的深处,它们或蜷缩在角落里,或独自踽踽而行。我们把它们深深地藏了起来,因为它们出现时带来了情绪感受太痛苦了,也让我们感觉自己很糟糕。我们把它们放逐到了意识之外,留在了黑暗的牢笼里。

然而它们同样携带了那个阶段最鲜活最具生命力的记忆,当把这一切都关起来的时候,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断裂和不连续,好似一段一段的,甚至变成了一个“没有过去”的人。


我们渐渐长大了。我们通过刻苦努力、察言观色、讨好别人、回避社交、不断确认,躺平放弃……,我们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再陷入到过往的境地中,对“内在小孩”严防死守,不让它们出现。

然而在成人的世界中,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刻,我们仿佛又回到了早年那些令人恐惧悲伤的情境中,“内在小孩”猝不及防地跑了出来,因为这些场景太熟悉了。

或者说在那一刻,我们又变成了早年的孩子,成年的身躯感受着早年的感受、恐惧着早年的恐惧、渴求着早年的渴求,行为着早年的行为,正如人们常说的“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只在一瞬间”。

03

呵护它们!

所有的“内在小孩”都是你,是你幼小的部分,是你曾经被伤害的部分,是你未被满足的渴望。

然而你并不只是它们,你有与生俱来的智慧、勇气、力量、爱心,这些是我们每个人生而具足的品质。

同时你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了,拥有了更多的资源,所处的环境也已经不同了,你有能力去关爱自己的“内在小孩”,去卸下它们所背负的包袱,去恢复它们本真的面貌与活力。这就是自我悲悯,自我关爱,自我成长。


我们可以去做的是给“内在小孩”一个新的,正向的经验,以取代原有的痛苦经验。
情绪,想法(画面),行为都是很好的线索,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内在小孩”。我们常常困惑于为何在某一类场景中,我们总是难以自持,或焦虑恐惧,或悲伤愤怒,总是表现出孩子般的行为或冲动,在这些情绪激烈的时刻,往往就是我们的“内在小孩”出现的时刻。

去聆听“内在小孩”的声音,体验它们的感受,满足它们的需要。

请“内在小孩”告诉你它们最初形成的场景,这些场景经常与你当下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境有些相似。但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较长时间的自我探索与觉察,也需要对“内在小孩”充分的接纳以获得它们的信任。

回到最初的场景中,去观察和体验“内在小孩”都经历些什么,有怎样的情绪感受,又有怎样未被满足的需要,然后就去尽量满足“内在小孩”的需要,去做它们想让你去做的事。
如果“内在小孩”小时候没有被充分照顾,你可以将它抱在胸口,告诉它你爱它;如果大人因为自己的辛劳而指责它,你可以向它解释那并不是它的错,让它知道它是个好孩子;

如果它因为表露悲伤而被呵斥,你可以允许它尽情地流泪,并告诉它在那种情况下伤心是很正常的反应;如果它必须要要表现优异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你可以告诉它:它不需要为你做任何事,你爱它并欣赏它原本的模样。

如果“内在小孩”想要别人的夸奖,你就告诉自己的爱人,父母,好友,请他们平时多夸夸你;如果“内在小孩”想要拥抱,你就请爱人和父母平时多抱抱你;如果“内在小孩”太累了,你就告诉你的爱人,孩子,你需要有点自己的空间,你需要休息一下。


成人的世界并不容易,家人,朋友,同事也许并不能理解你,也不愿意改变,或许有的时候你都无法找到任何一个可以给到你支持的人。但请相信,你还有你自己。

多拍拍自己,多抱抱自己,多夸夸自己,自己给自己一些休息的时间和空间;当“内在小孩”因为惧怕严厉的领导而不敢靠近的时候,你告诉它:放心,有我在呢,我会在旁边一直保护你的;

当“内在小孩”因为担心被抛弃而不敢进入亲密关系的时候,你告诉它:放心,有我在呢,大胆去尝试,不论怎样,我都会永远陪伴着你,永远也不会离开你。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给到了“内在小孩”极度的安慰与安全感,我们成为了它们的好爸爸或者好妈妈。这是一个重新养育的过程,缓慢而又温暖,变化也在逐步发生着,这个过程会让大脑形成新的回路。

当“内在小孩”有了新的体验,并和你建立了链接的时候,它就更能意识到眼前的现实。


老舍先生曾在《我的母亲》中写道: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我们也许终将无法使父母成为我们想象中的样子,但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理想中的父母,让内心的孩子温暖而安全,我们由此也就有了根,不用漂浮在空中,可以安定下来。

爱会流向不缺爱的人,而最初的爱是自己给的,只有自己的爱满溢出来,才能吸引更多的爱,也才能将自己的爱分享给别人。

经过了难捱的三年,从这个春天开始,请像对待珍宝一样呵护幼小的自己!
参考文献
————————
Jay Earley. (2020).IFS自我疗愈法-呵护内在小孩的整合之旅(萧宝森译). 台北: 光启文化事业.
点击名片查询关于高俊峰咨询师的内容:

作者:咨询师高俊峰‍‍
图片来源:Pinterest
责编:birdman

相关阅读

  • 战略,要有计划、有执行

  • 观点 / 刘润 主笔 / 蕉皮 责编 / 黄静 本文首发于2021年10月今天,我们重发一篇过往比较受欢迎的文章《不要和没有执行力的人讨论战略》,希望你有所启发。以下是这篇重发
  • 为什么“不好惹”的人,反而更受欢迎?

  • 心理咨询师王璐 | 作者小西 | 编辑Unsplash | 图源注:为保护来访者隐私,以下信息已经过文学化处理《被讨厌的勇气》书中说:“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
  • 各位,请做好3年内随时可能失业的准备!

  • 过去的一年,是艰难的一年。y情防控,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房地产销售下滑、大厂降薪裁员,实体业寒冬...但随着三年抗疫的结束,高层经济会议“全力拼经济”的号角终于再次吹响。20
  • 来看黑眼圈门诊的男“患者”|医线见闻

  • 【开栏语:门诊是患者进入医院的“第一线”,是患者和医院的“第一次接触”。近年来,为满足不同患者的多元化就医需求,各类特色鲜明的专病门诊也应运而生。今日起,扬子晚报/紫牛新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化解安全风险须解决“根子”问题

  • 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排查出的各类安全风险,煞费苦心地通过“堵、封、关、停、禁、疏”的方式进行防控和应对,这样的处理方式只能浮于问题的表面,就问题处理问题
  • 人间至味在这“理”

  • 长理烟火气人潮汹涌你我在长理重逢生活就不会枯燥乏味一日三餐 柴米油盐重要是人间烟火更重要是有你陪在我的身边食物与你分享才是美味万般滋味,皆是生活朝朝暮暮烟火气杯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