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林海深处写担当——记木兰林场龙头山国家级华北落叶松良种基地工人技师袁德水

日期: 来源:早报资讯收集编辑:早报资讯

曾经裸露的黄沙土地,如今改造成为拱卫京津的绿色屏障。“40多年前,这里根本就没有几棵树,现在山上都绿了,还建成了华北落叶松母树林、种子园、子代测定林等功能区……”林业育种工人袁德水带领着几名员工穿梭在木兰围场国有林场(以下简称“木兰林场”)所属的龙头山国家级华北落叶松良种基地(以下简称“龙头山良种基地”)中,上坡下坎、攀爬上树,对一棵棵目标树种进行测量和记录。

龙头山良种基地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距离县城45公里。今年63岁的袁德水,已经在这片远离喧嚣的深山里坚守40多年,培育的树种播撒到“三北”防护林、国家储备林建设区等重大项目工程。

结缘林木育种

在龙头山良种基地,只见一棵棵落叶松树,像一柄柄巨大的伞扎根土地。其树干上都标着不同的文字、字母和数字。“‘ZH’是对照的意思,‘P’是普通的意思。”记者跟随袁德水走在一片评比林内,他在几棵标有红色“205”数字的树前停下来。

“‘205’是我45年前采摘的第205批种子。它适配性非常好,无论作为母系还是父系进行杂交,培育的种子都十分优良。”袁德水一边说,一边用手丈量树干胸径,“已经超过20厘米了,再看旁边的对照树,同样的树龄,胸径仅有10厘米”。

“205”不光长得粗,尖削度还很小。“树根和树梢直径相差较小,无论是生态价值还是经济价值,都是普通树的两倍以上。”袁德水兴奋地告诉记者,“205”优良家系已累计产种200多公斤,其子代造林繁育面积已经超过6000亩。

袁德水与种子结缘已超40年。上世纪70年代,高中毕业的袁德水,从老家河北平泉县(现在的平泉市)来到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成为木兰林场的一位工人。

“林场把我派到良种基地当技术员。当时,我国林业育种技术落后,良种供给率低,严重制约林业建设高质量发展。”袁德水说,“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国家给了我工作,育不出好种,咱绝不能下山。”

凭着这种坚定的信念,袁德水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育种上。

当时,国内尚无华北落叶松育种的成功经验。袁德水知道,林业育种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才能完成一个新品种选育,需吃得下苦、受得了罪、耐得住寂寞。

在育种过程中,袁德水深感自己知识不足,必须凭着一股韧劲学习。业务不懂,向老同事请教,向专业人士学,向书本学。为了钻研技术,他不遗余力。他干完一天活后,还坚持钻研书本知识。基地的那几本技术书籍,他几乎每本都通读好几遍。

寻找优种不停歇

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

培育优良树种的第一步,就是要寻找优树。“只有基因好,才能育好种。”袁德水告诉记者,华北落叶松具有抗旱耐寒的特性,是我国北方绿化造林的主力树种。

为了选择优良资源,需要在全国海拔1600米至2780米的区域,选出当地的优质良种。经费有限、条件艰苦,袁德水却主动接下重任。

他白天采种条,晚上坐班车,在有落叶松良种的地区来回奔波。

北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南下山西、湖北,只要有华北落叶松良种的区域,都留下了袁德水的身影。他行程26万多公里,筛选引进落叶松优良无性系428个,为基地造林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袁德水还主动承担起冬季野外复查华北落叶松的优树遗传性状稳定性的任务。“一次极寒的大风天气中,袁德水裸手记录数据,冻伤了右手食指,造成指甲脱落,至今仍有很大一块伤痕。”袁德水的同事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他的努力下,龙头山良种基地总经营面积达到了6782.15亩,其中母树林3952亩,种子园1434.85亩。通过精心选育和培育,母树林、一代园、二代园、三代园的遗传增益率分别达到11%、23%、57%、65%。龙头山良种基地先后获得国家奖励7次、省级奖励10次。

由于袁德水的出色表现,他先后被任命为基地技术主管、良种基地主任。

虽然取得不俗的成绩,但仍有人说老袁“傻”。这些年,老袁的育种技术是全林场最好的,不管是出来创业搞苗圃,还是给民营公司当技术主管,早该富得流油了。

还有人说老袁“呆”。尽管家离单位只有40多公里,但他一工作起来就把什么都忘了,每年回家不超过10次。“以前交通不便,老袁一年只能回四五次家。两个孩子出生的时候,他都在基地里忙。”回忆往昔,妻子张桂英满是委屈:“每次我想发火时,他就笑呵呵地说:基地里的种子也是咱孩子,不能不管呀!”

培育林业新人

把平凡的事做好,做一辈子,就是不平凡。

袁德水常说:“林木育种工作虽然枯燥,但我觉得很有趣。我要多育良种、多出好苗,为改善生态环境尽微薄之力。”

“种庄稼不成误一熟,种树不当误一世。林业育种的周期很长,搞林木育种就要用可靠的多地点、长期试验数据说话。”袁德水说。

在40余年的时间里,袁德水共记录了各类基础调查数据、文字档案、配置图等档案386卷、1.52万页,总计达420余万字。

只有“后继有人”,才能“后继有林”。在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袁德水还注重做好队伍培养和技术传授。他先后为各地培养了千余名林业人。虽然他只有高中文化程度,但在龙头山良种基地实习过的高校林业硕士、博士生都十分敬重他,并为他的敬业精神所折服。

40多年来,袁德水在林木良种选育的道路上无怨无悔地前行。因成绩突出,他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十大金牌工人”“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河北省质量奖”等荣誉和奖励。

虽然已经到退休年龄,但袁德水并没有停下脚步、安享清闲。

“让祖国更多的地方用上自己培育的优良树种,让祖国更多的山川大地绿意盎然。”袁德水仍在为这份心愿奔忙着。

(记者 宋美倩)

来源:经济日报

相关阅读

  • 农谚知时丨寒露天 采藕芡

  •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的气温低,天气逐渐由凉爽变成寒冷,露水增多,地面的露水近乎凝结成霜,且带寒意,故名寒露。寒露时节的天气对秋收十分有
  • 古浪一创业就业基地入选省级名单公示

  • 10月7日,甘肃省人社厅发布2023年甘肃省省级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新评定、评优结果公示,古浪绿洲幸福万家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入选公示名单。2023年甘肃省省级创业就业孵化示
  • 随县草店镇:村里有产业 村民干劲足

  • “村里自从有了产业,我们夫妻两口子都在基地上班,每人每月也能拿三四千元,既能挣钱,又能顾家,以后再也不用东奔西跑挣钱了。”随县草店镇石庙村香菇种植基地里,村民刘世顺正笑容满
  • 寿光这里的梨,太甜了!

  • 金秋时节,梨香四溢。羊口镇杨家庄子村金灿灿的秋月梨也进入成熟期,个个圆润饱满、香味诱人,工人们正在忙着采摘、分拣、装箱,现场一派丰收景象。走进羊口镇杨家庄子村的梨园,工人
  • 王国良 一位林草科技工作者的匠心

  • 本期焦点人物:林草科技工作者 王国良心灵独白:空谈误事,实干兴业文/张学敏已是入秋时节,阳光却依然炙热,金色的光线源源不断洒向大地。水塘在蝉鸣中更显静默,沿着旁边的小路一直往
  • 朴某某,终身禁入!

  • “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朴某某(男,49岁),10月3日在熊猫基地参观时,向大熊猫二号别墅活动场内的大熊猫投喂苹果,工作人员已将杂物清理出室外活动场。鉴于朴某某
  • 文旅玩法新 榕城福味浓

  • 在乡野惬意露营,在民宿体验国风,在侨乡参加文化节……文旅玩法新 榕城福味浓中秋国庆假期,各具特色的文旅新体验,让市民游客看得有趣、听得悦耳、玩得尽兴。孩子们在露营基地玩
  • 十堰一地食用菌入选首批省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 近日,湖北省种子管理局公示首批省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结果,共有10个制繁种基地县被认定。它们分别是:罗田县(水稻)、来凤县(水稻)、仙桃市(水稻)、长阳县(玉米)、老河口市(小麦)、江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为生命续航 大四学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 “如果没有你的捐献,我恐怕就要在不久的将来去到另一个世界。是你给了我新的希望,是你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也是你让我看到了世界的美好。我真诚地感谢你,祝愿你幸福快乐!”
  • 双争有我|满城区朗诵协会举办朗诵主题沙龙

  • 金秋十月,硕果飘香。正当人们欢度中秋、国庆“双节”之时,保定市满城区朗诵协会于2023年10月4日上午,在满城区玉祥金店召开“双争有我”朗诵沙龙会议。国家著名书法家,中书协新
  • 淄博:医务人员当教练 “八段锦”练起来

  •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记者 张鹏飞国庆假期,在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志病科病区内,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般的古筝曲,医护人员带着病友们开始了兴致勃勃的“八段锦”锻炼
  • 今年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完成投资超6000亿元

  • 利津融媒2023-10-08 10:25  今年以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青海有限公司等通信企业在长江源流域当曲、黄河源流域约古宗列曲和澜沧江源流域扎西齐哇架设5G基站,实现了对区域内生
  • 去广告、利益平衡与市场的法治辩证法

  • 文/海淀法院 苏航近日,某去开屏广告APP被指构成不正当竞争,开发者也“官宣”停止更新。消息一出,不少“苦开屏广告久矣”的手机用户,将声讨的矛头对准了发函警告的互联网企业,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