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出神入化

日期: 来源:华夏文化促进会收集编辑:华夏文化促进会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家杜海峰绘制《出神入化吴道子》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全书365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甲申岁怀吴道子七律

落拓孤贫一少年,神思独步笔通玄。

能将万物皆成画,感导苍生尽慕贤。

师古师雄师造化,自强自学自齐天。

人间事了拂衣去,长作逍遥尘外仙。

黄德劲先生诗评:

读罢彬宇先生怀吴道子七律,心中横生出尘之感!世间三百六十行,可谓多矣,成圣者几人?而身负绝世之才,又终能绝尘而去,不为世间名利所拘之高人,又有几人?彬宇先生从吴道子的出身写起,极尽描绘其画才德艺,让人敬佩吴道子之经历,崇仰吴道子之才情,更无限向往吴道子之人生归宿也!

吴道子,(约680年—759年),又名道玄,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长于壁画。

很可惜,吴道子的史料太少,而吴道子的画风太盛。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而吴道子之画笔,一挥便是万载长安?而新旧唐书皆无吴道子传,岂非遗憾?

落拓少年做圣贤

根据多方资料,吴道子祖上非常穷,父亲给地主作佃农,母亲则靠剪纸、扎花等卖钱贴补家用。因为母亲心灵手巧,会画画,设计花样等。吴道子的父亲还会凿石头,农闲时就用妻子画的花样,凿出门墩、压窗石等,拿到集市上卖钱。受母亲影响,吴道子从小就喜欢画画,且出手不凡。然而悲催的是,吴道子十岁时就成了孤儿,艰难生存,尝尽人间冷暖。

幸运而让人敬佩的是,吴道子把对人生的体验和对造化日积月累的感悟,融化在“俄顷而成”的笔墨之中,因此画作可以透射出那么丰富的情感,那么深邃的内涵,那么缥缈的想象,与那么强健的生命力量,在天地宇宙间激荡。

据说这段时间吴道子曾师从著名画师张孝师。张孝师不知什么原因昏死过一次,却又活了过来,在迷幻中,他看到了冥界的物象,清醒后画出的地狱神鬼之类题材的画,“气候幽然”,十分感人。

吴道子跟张孝师既学到了技法,也学到了塑造形象和集中体现意境情趣的方法。加上自己后来在县城里担任过典狱,亲眼目睹过最接近冥界地狱的生活,所以后来创作的鬼神地狱之类题材的画,惊世骇俗,气势逼人。

后来吴道子外出谋生,路经河北定州城外时,在“柏林寺”结缘一位老和尚,并拜其为师。老和尚想画一幅《江海奔腾图》壁画,但怎么都画不好。于是老和尚带吴道子出游,观察各地江河湖海,一晃就是三年。回寺的第二天,老和尚竟病倒在床。吴道子理解师父的心情,自告奋勇说:“师父,我替您画那幅《江海奔腾图》吧!”

整整九个月,吴道子足不出户,精心构思。叶落深秋,吴道子终于画完了,请师父来看。老和尚站在殿门口,看着扑面而来的浪花,奔腾不息的江河,仰天大笑,冲着吴道子说:“孩子,你画的这幅《江海奔腾图》太好了!”老和尚的大病,竟然也一笑而愈!

这段时间,他还师从过后来被誉为“草圣”的大书法家张旭、大诗人贺知章,跟他们学习书法。从年龄上推断,“草圣”张旭与吴道子大概年龄相当,“四明狂客”贺知章则是长辈,要长吴道子二十来岁。

贫穷阻不住兴趣,更阻不住有志者。痴迷绘画的吴道子尤其珍惜一切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师古师雄师造化”,以天地自然、工匠文人、一切能者为师,极尽可能丰满自己。张旭和贺知章都是著名的书法家,书法中的抑扬顿挫、行气使转也是中国绘画用笔的精华,“书画相通”。书法的专门训练,为吴道子后来创新笔法、形成个人风格,起到了很大作用。

明代周履靖在《天形道貌》中,统计中国人物画衣服的描法有十八种,认为其中的“柳叶描”和“枣核描”为吴道子所首创。

好学的吴道子,在二十岁左右就已经靠精熟的画技远近闻名了。后来曾任兵部尚书的“逍遥公”韦嗣立,爱好艺术,雅善诗词,在调任四川成都西南的双流县令后,听说了吴道子的画名,力邀其来到身边。吴道子因而解决了生计问题,将全副精力投入了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摹写中。“天府之国”的山明水秀,也给了吴道子无限灵感,成为后来创“疏体”派山水画的重要生活来源。

“吴道子曾事逍遥公韦嗣立为小吏,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历代名画记》·张彦远

不久,吴道子又前往瑕丘(今山东兖州)任县尉,管典狱之事。据说任职期间,有一个在押盗贼越狱而逃,吴道子凭记忆画了一些肖像画分发出去,很快就把犯人重新抓获归案。

任职县尉,让吴道子有机会更多地了解各类人物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更集中地体察人们在不同的境况下心理和表情的丰富变化,尤其是狱中的“特殊人群”。这同样为他后来创作惊世骇俗的经典名作,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和积淀。

此时的吴道子,拥有了更高超的技艺,也有了更开阔的视野与更勃发的心气。小小县令哪里能拘束住一位要画尽“天下古今”的大画师?他很快辞去官职,游历洛阳,成为帝都的一名职业画师。正是在这里,他的画艺、机缘、人生一起登上了顶峰,一跃成为一名“御用画师”,而且是百分百的御用画师。

“京漂”不到一年,同样醉心艺术的唐玄宗,便听闻了“当世第一大画家”的美名,立即特诏入宫。一试之下,惊为天人,随即加封他为教授级的内教博士官,让他教导皇室成员学画,“非有诏不得画”。也就是没有唐玄宗的诏令,决不能给外人画画。

宁王李宪是玄宗李隆基的哥哥,伴王的“友”,是轻松闲适的官职。吴道子志不在做官,因而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搞创作。他进入了人生创作的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也是他形成个人风格的重要时期。

譬如为应皇命而作的嘉陵江“山水”壁画,是他创疏体意笔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为应朋友之请“俄顷而成”的“神鬼幽冥”壁画,也是他个人风格炉火纯青的体现;而《钟馗图》更体现了他“神妙”的画境。

沈括在《补梦溪笔谈》记载了一则故事。

禁中旧有吴道子画钟馗,其卷首有唐人题记曰:

明皇开元讲武骊山,歳翠华还宫,上不怪,因痁作,将逾月。巫医殚伎,不能致良。忽一夕,梦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绛,犊鼻屦,一足跣,一足悬一屦,搢一大筠纸扇,窃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绕殿而奔。其大者戴帽,衣蓝裳,袒一臂,鞹双足,乃捉其小者,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上问大者曰:“尔何人也?”奏云:“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土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

梦觉,痁若顿瘳,而体益壮。乃诏画工吴道子,告之以梦,曰:“试为朕如梦图之。”

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笔图讫以进。上瞠视久之,抚几曰:“是卿与朕同梦耳,何肖若此哉!”

道子进曰:“陛下忧劳宵旰,以衡石妨膳,而痁得犯之。果有蠲邪之物,以卫圣德。”因舞蹈,上千万歳寿。

上大悦,劳之百金,批曰:“灵祇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歳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兼静妖氛。仍告天下,悉仿知委。”

熙宁五年,上令画工摹搨镌板,印赐两府辅臣各一本。是歳除夜,遣入内供奉官梁楷就东西府给赐钟道之象。观此题相记,似始于开元时。

开元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从骊山回宫便病了,诊治了近一个月,仍不见好转。一天夜里忽然梦见一个小鬼偷走了杨贵妃的香囊等物,绕殿狂奔,后面一个戴帽着蓝衫的大鬼,捉住小鬼并挖下他的眼睛吃掉了。明皇问是什么人,大鬼自称钟馗,是没有考中的武举人,发誓要为皇帝除天下妖孽。

李隆基一梦醒来,病好了。随即召吴道子进宫,告知梦境,“如梦图之”。吴道子奉旨后如同亲见,展绢舒毫,挥笔立就。唐玄宗凝视很久,情不自禁说:“你好像和我做了一样的梦啊!要不怎么能画这么像!”

据说,“钟馗捉鬼”这个被历代画师所喜爱的题材,便源自于此。沈括写道:

皇祜中,金陵上元县发一家,有石志,乃宋征西将军宗悫母郑夫人墓。夫人,汉大司农郑众女也。悫有妹名钟馗。后魏有李钟馗,隋将乔钟馗、杨钟馗。然则钟馗之名,从来亦远矣,非起于开元之时。开元之时,始有此画耳。“钟馗”字亦作“钟葵”。

不是有了吴道子才有了钟馗,但一定是因为有了吴道子,才有了钟馗画。与沈括同时代的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也专门记载了吴道子画的钟馗:“昔吴道子画钟馗,衣蓝衫,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发……”。

钟馗蓬头乱发,身披破蓝衫,一只脚穿着皮靴,一只脚光着,腰间还插着一块笏板。他眯着一只眼睛,左手抓着小鬼,用右手的食指剜小鬼的眼珠。画笔遒劲,真是一绝!

五代时,有人得到了这幅吴道子的真迹,献给了后蜀主孟昶。因这幅画中钟馗用食指剜小鬼的眼睛,孟昶在喜爱之余对他的御用画家黄筌说:“这幅画实在画得非常好,但如果钟馗改用拇指去剜小鬼的眼睛,不是显得更有力量么?你试着为我改一下。”

黄筌把画拿回去后,怎么看也没有办法改,便用绢另外画了一幅,把钟馗画成以拇指剜目的形象。第二天呈给后蜀主的时候,很无奈地解释道:“吴道子的钟馗,眼神表情以及全身的力量全都聚集在食指上,牵一发而动全身,改一只手指,就把整幅画给破坏了。所以我不敢随便改动。”

东都洛阳是当时的商业、文化中心,这里名流荟萃、寺观林立,书画名迹很多。吴道子在广交友、勤观摹的同时,以饱满的激情创作了大量壁画。元代汤垕在《画鉴》中说:

“唐代的吴道子,早年常常临摹学习东晋顾恺之的画法。用笔方法、造型构图都能画得很像。宣和绍兴便题作真迹,览着不可不察也。”顾恺之是历代画家推崇的巨匠,吴道子早年模仿他的画,竟使宋代的宣和和绍兴两朝皇帝误以为真迹。这也说明了吴道子早年对传统绘画所下的功夫之深。

从“浪迹东洛”为职业画师以来,除一些雕塑和卷轴画外,仅东西“两都”的寺观中,吴道子就创作了近四百幅壁画,而且凡见过他的真迹并有文字记载的,几乎都称其“神妙”。虽年代久远,且史料大多“语焉不详”,但从零星记载中,仍可看到作为“画圣”的吴道子,具有多么巨大的创作热情和忘我的奉献精神。

与吴道子同时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

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张既号书颠,吴宜为画圣。神假天造,英灵不穷。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虬须云宾,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当有口诀,人莫得知。数仞之画,或自臂起,或从足先。巨状诡怪,肤脉连结,过于僧繇矣。

吴道子传承了各位先辈画师的精髓,又以己之天才,予以发扬。北宋时由官方组织编写的《宣和画谱》,在“吴道玄”篇写道:

(吴道子)大率师法张僧繇,或者谓为后身焉。至其变态纵横,与造物相上下,则僧繇疑不能及也。且画有六法,世称顾恺之能备。恺之画邻女,以棘刺其心而使之呻吟。道子画驴于僧房,一夕而闻有踏藉破迸之声。僧繇画龙点睛,则闻雷电破壁飞去;道子画龙则鳞甲飞动,每天雨则烟雾生。且顾冠于前,张绝于后,而道子乃兼有之,则自视为如何也。

顾恺之画邻女,刺其心有呻吟声;张僧繇画龙,有“画龙点睛”之说;吴道子画驴,有驴踩踏声。画龙,每天壁上鳞甲飞动,烟雨蒙蒙!何其神妙之笔!

吴道子性格豪放,常常酒后挥毫,率性本真,又细腻精到。“落拓孤贫一少年,神思独步笔通玄。”吴道子从一个穷小子,不是自轻自贱,而是自励自强,一步一步走上了成圣之路。

在唐朝画家的排名榜上,朱景玄把吴道子列为第一,周昉列为第二。《唐朝名画录》是中国第一部断代绘画史,在这部绘画史著作中,已经确立了吴道子的丰碑地位。接下来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进一步肯定了吴道子的历史地位,并在分析了吴道子的成就后,便称他为“画圣”,从此“画圣”成了吴道子的专属。

古往今来,人类历史上可以称“圣”者,寥若晨星。《说文解字》:“圣者,通也。” 繁体“聖人”,上左有“耳”以表闻道,通达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以表宣扬道理,教化大众;下面之“王”代表统率万物,遍施德行。一言以蔽之,圣人者,“才德全尽之人也”,“至善至美之人也”(此论详见廖彬宇先生2017年出版的《平心平天下》一书)

除了孔圣人之外,中国大概有诗圣杜甫,草圣张旭,医圣张仲景,药圣李时珍,书圣王羲之,茶圣陆羽等数人,吴道子被誉为“画圣”,岂乃幸得?

自强自学自齐天

彬宇先生咏吴道子七律的颔联与颈联,精炼阐述了画圣吴道子的“才”与“德”。“能将万物皆成画,感导苍生尽慕贤。师古师雄师造化,自强自学自齐天。万物能成画,感导苍生;遍师天地人,自立齐天。由吴道子传世的名画与至今流传的故事,便可了知。

中国绘画重视主题思想,重视善恶教化功能的传统,发展到了唐代,便与佛教中的因果报应、六道轮回思想相结合,进而促进了佛教美术的发展,出现了警世喻人的作品。吴道子正是这一时期最具影响的代表。

吴道子将绘画题材经过提炼概括,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把描绘的对象个性化、典型化,就像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图》一样,以现实生活为原型,根据主题需要,再大胆地强化物象的特性,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达到在直观上咄咄逼人的视觉效果,使之具有广泛的社会教育作用。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强调,绘画是为了完成教育感化、助长人伦道德的作用,并把绘画与中国古代的六部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相提并论,把绘画的社会功能作用提高到了崇高的地位。

吴道子的很多作品虽然未直接描绘历代圣贤人物、功臣名将,但它所起到的社会作用,是朝廷秘阁中的圣贤功臣图所不能比拟的,在整个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吴道子一生创作了大量惊人的作品,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的探索与创作之中,没有留下关于自己艺术见解的只言片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吴道子的作品就是一座高矗无言的丰碑。

据载,吴道子画得最多的是《地狱变相图》。这也是吴道子极为著名的一幅画,初创于公元732年,长安城赵景公寺之中。

《地狱变相图》即描绘佛教所谓“地狱”之图画。“地狱变相”的内容不是反映某一部佛经,而是几部佛经中有关地狱内容的综合产物。地狱酷刑数不胜数,剜眼截肢、开膛破肚、油镬蒸煮、刀山火海等等。又有诸多的罗刹恶鬼形象,可以说当时人们能想象到的酷刑残忍,在地狱中应有尽有。

吴道子并没有在整幅画上描绘出地狱的恐怖样子,而是描绘了地狱中人惊恐不堪的面部表情,扭曲狰狞的面目,奇形怪状,绝无雷同,看了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故称《地狱变相图》。

这幅画对当时前来瞻仰的长安城百姓造成了极大震撼。据景公寺的老僧玄纵说:“吴先生画成这个寺院的《地狱图》后,京都里的人都来观看。看后都惧怕死后进到地狱中受苦,而修善行,两市的屠夫商贩都不卖鱼肉了,怕因为杀生而获罪。”

据说《酉阳杂俎》的作者段成式见到壁画后,称赞其“笔力劲怒,变状阴怪,睹之不觉毛戴。”甚至连唐玄宗和哥哥宁王见此壁画,也吓得毛发悚然,身体不安。

段成式在武宗会昌三年至宣宗大中七年(843——853)的十年间,与朋友一起考察了以东西两都为主的寺庙佛塔等,著有《寺塔记》,其中记载吴道子壁画的有十来处。长安平康坊的菩提寺中,吴道子画的《智度论色偈变》中的偈语,也是吴道子亲笔题写的。

这是吴道子书法的唯一记载,段成式说它用笔遒劲,与他画的鬼神的须发用笔一般。在看到《礼骨仙人》图时,段成式赞叹道:真是“天衣飞扬,满壁风动”。这是对吴道子成熟时期绘画风格的生动概括。而最使段成式称赞的,还是吴道子画的《地狱变相图》。

吴道子用“白画”的方法,即单纯用墨线勾画,靠用笔的轻重缓急等变化来表现不同物象的质感和情感趣味,并运用线条的疏密组合,来完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张彦远说吴道子才画了几笔,物象就已显现,就是对这种墨线功底的赞叹。段成式忍不住写道:

惨淡十堵内,吴生纵狂迹。

风云将逼人,鬼神如脱壁。

从《地狱变相图》的内容来看,无非是在说明佛教中因缘相报、六道轮回的道理。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人死以后根据生前的表现,来世就会判往相应的道中,如果生前积善积德,即使是下等平民,来世也可以成为上等人士,甚至升至天界;而多行不善、作恶多端的人,即使是达官贵人,来世也会下地狱受百般煎熬,甚至下到畜生道。这些都是“自作自受”,这种临终的最后审判,是谁也无法改变的。

《宣和画谱》分析吴道子的《地狱变相图》时曾说:

世所共传而知者,惟《地狱变相》,观其命意,得阴骘阳授,阳作阴报之理。故画或以金胄杂于桎梏,固不可以体与迹论,当以情考而理推也。

也就是说,吴道子直接把现实中的达官贵人,甚至天潢贵胄画入图中,因为他们在世间做了太多的坏事。这明显是对现实政治的一种针砭,所以足以警醒世人,而“感导苍生尽慕贤”。

吴道子在《地狱变相图》中,把那些轮回到地狱中的恶人表现得触目惊心、真实感人,使佛教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思想,得到了艺术的体现。在现存的《道子墨宝》中,有一幅是描绘众小鬼抓获一个衣冠楚楚的达官贵人的情节,图中四个小鬼正前拉后推地把那个犯下罪孽的达官贵人送往地狱,那个达官贵人似乎还想申辩,但在公正的审判面前,后悔也来不及了。

而在七百多年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才有了类似的表现手法。如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最有名的绘画是西斯庭教堂的天顶壁画《最后的审判》。用了六年时间才完成的这幅两百多平方米的巨型壁画,与吴道子一样,也在极力宣扬除恶扬善这种人类共同的主题思想。再如意大利人文思想的先驱、著名的大诗人但丁,在《神曲》中也塑造了人的灵魂归宿的三个层次:地狱、炼狱、天堂。

经过地狱、炼狱、天堂的一路上,但丁·阿利基埃里和所遇到的有名的灵魂交谈,包括历史上好的坏的许多著名人物。他将自己钦佩和厌恶的人物分别纳入各个部位,将教皇甚至他痛恨的一些佛罗伦萨人全打入地狱。

吴道子另一幅也许更加著名的作品,是《送子天王图》。明代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说:“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纸本,水墨真迹,是韩氏(存良)名画第一,亦天下名画第一。”又据茅锥《南阳名画表》:“宋高宗乾卦绍兴小玺,贾似道字长印,曹仲玄、李伯时、王谦等跋,是吴真迹”,亦是一件流传有序的传世名作,其摹制年代当不下于北宋中期,或是北宋初期的摹本。

在《送子天王图》中,吴道子刻画的每一个形象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并且在每一个特定的情节瞬间,产生了微妙的情感变化。

画卷前面的两位人物,显然是辛苦的侍臣身份,他们都有憨朴、忠诚的一面;但后面的一位,虬髯大眼,耿直而易冲动,他与瑞兽的情感个性很接近,组成了画卷开始的主旋律,他背上的披篷翻卷,用笔稍重,下面的用笔坚挺,这些都有助于表现他的性格特征。前面的一位的人物,似乎显得理智一些,他怕冒冒失失地冲撞了大王,而拼命地拉着瑞兽,使其不失礼节。他的上身稍往后倾,而双腿又无可奈何地跟着瑞兽奔跑,其神态活灵活现,在这一组中,它既起着情感动势的变化,又相互协调,单看这三位一体的组合,就不失为一个完美的艺术空间。

第一个情节后半部分的八个形象,无论天王、侍从,还是鬼神,局部刻画都极其精妙。前面头戴盔甲的武官,迈开大步,手持武器,圆瞪着豹眼,大张着虎口,两只衣袖也有力地摆动着,组合成一位勇猛英武的将士形象。在这一突发事件面前,不知是凶是吉,而准备随时拼死保卫天王,连他头盔上的璎珞,都有英武之气。他身后的一位牛鼻大嘴的怪神,目光侧视,散发后披,颈子上挂着的蛇也画成龙的头,抬颈张嘴。怪神的左手按住剑柄,似乎要进行一场充满信心的施法大战。从这里可以看出,吴道子很善于把局部的刻画融入整体的传神之中。

……

画卷中的其他造型,也是在把握强烈的整体意趣中来作精妙的局部刻画。画卷的最后一段,仆伏于地的三头六臂的神怪,每一个细部的刻画都是慌乱不安的组成部分,长长的翻卷的披帛更是他情绪的写照。在他的对比下,小释迦及其父母这一组形象中,宛如一方神圣的净土,连每一根线条的勾画都是那样空阔、洁净、整肃。

纵览整个画卷,满幅生机勃勃,气韵融融;细看每个人物,神态各异,情感丰富;再看细微局部,精妙无比,耐人寻味……在一千多年以前,单用墨线的勾画、组合,就能达到如此“取精用宏”的艺术高度,这不仅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美术史上的奇迹。

在《天王送子图》中,吴道子打破了长期以来沿袭的顾恺之等人“紧劲联绵,如春蚕吐丝”那种游丝描法,开创了兰叶描。兰叶描是从丰富的衣纹的曲折向背为体现的一种描法。特点是压力不均匀,运笔中时提时顿,产生忽粗忽细的线条。

吴道子他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莼菜的笔法来表现衣褶,有飘动之势,人称“吴带当风”。他在长安兴善寺当众表演画画,长安市民,扶长携幼,蜂拥围观,当看到吴氏“立笔挥扫,势若旋风”,一挥而就时,无不惊叹,发出喧呼。

元代书画鉴赏家汤垕在《画鉴》中写道:吴道子笔法超妙,为百代画圣。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蓴菜条。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方圆平正,高下曲直,折算停分,莫不如意。其傅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谓之吴装。

据了解,《送子天王图》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唐朝名画录》的作者朱景玄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朱家有位姓尹的老仆人,已经有八十多岁了。他曾亲眼见过吴道子给朱家宗庙画佛像,当吴道子最后画佛头顶的圆轮佛光时,一笔就画成了。当时,街坊老少都来观看,每天都有上百人围观吴道子作画,以至于为了维持秩序,还得在前面拦上了绳索,才能保证热情的群众不影响吴道子作画。

等吴道子下笔作画时,只见他大笔一挥,笔走龙蛇,风过电转,瞬间就在佛像顶上画出了一轮金黄圆月般的光圈。围观者都惊为天人。

唐开元年间,人们把“李白的诗、吴道子的画、张旭的草书和裴将军的剑”并称为天下“四绝”。《宣和画谱》说:

而道子解衣盘礴,因用其气以壮画思,落笔风生,为天下壮观。故庖丁解牛,轮扁斲轮,皆以技进乎道;而张颠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则草书入神;道子之于画,亦若是而已。况能屈骁将,如此气槩,而岂常者哉!

有一次唐玄宗到东都洛阳去,吴道子作为宫廷画家伴驾随行,张旭也跟着一起去了。

当时,裴旻将军在家守母丧,听说吴道子到了洛阳。就花重金请吴道子在洛阳天宫寺绘制几幅状写神鬼的壁画,来给在阴间的母亲求得神佛保佑。

吴道子依约前往,但却如数奉还金帛。他对裴旻说:“久闻将军大名,若得一睹将军舞剑之英姿,吾愿足矣。将军之英姿飒爽,足以启迪吾之创作灵感。”裴将军爽快答应。当即换下丧服,在院内舞起剑来。

裴将军的步伐轻盈迅捷,左旋右转,剑光寒芒四溢。突然间,他挥剑直冲云天,高达十几丈。接着,剑如电光般射下,裴将军轻巧地用剑鞘接住,宝剑安然入鞘。这壮观的一幕令人惊叹不已。

吴道子看了裴将军的表演,顿时灵感如泉涌,他挥舞笔墨,不到片刻时间就创作出一幅神采飞扬的壁画。当时在场的张旭也被二人的精彩演绎所感染,在另一面寺墙上挥毫泼墨,写下了“天下第一狂草”。他的笔法潇洒自如、龙蛇起伏,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围观群众大饱眼福,一叹二叹连三叹,都说:“一日之中,获睹三绝。”

曾文正公挚友,晚晴著名画家沈宗骞评论道:

规矩尽而变化生,一旦机神凑会,发现于笔酣墨饱之余,非其时弗得也,过其时弗再也。一时之所会即千古之奇迹也。吴道子写地狱变相,亦因无藉发意,即借裴将军之舞剑以触其机,是殆可以神遇而不可以意求也。

还有一则故事。唐玄宗忽然想要看嘉陵江山水风光,就派遣吴道子前去写生。吴道子到了嘉陵江,好好畅游了一番,却没有动半分笔墨就回到长安。唐玄宗质问他画在何处,吴道子凭着自己的感觉与记忆,一天功夫,就将三百里嘉陵江的旖旎风光,尽数画出。唐玄宗亲眼目睹吴道子创作的过程,惊叹不已,感慨颇深,赐名吴道子为道玄,特命将其作品镶嵌于大同殿的墙壁上。

当时蜀中的著名画家李思训也奉旨绘制嘉陵江风光,却足足画了几个月,仍不及吴道子的妙笔。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

吴道子应诏图嘉陵山水,他人累月不能就者,乃能一日而成,此又速以取势之明验也。山形树态,受天地之生气而成,墨滓笔痕讬心腕之灵气以出,则气之在是亦即势之在是也。气以成势,势以御气,势可见而气不可见,故欲得势必先培养其气。

“能将万物皆成画,感导苍生尽慕贤。师古师雄师造化,自强自学自齐天。”吴道子有师传吗?有。顾恺之,张僧繇,张旭,贺知章……以至天地山川草木都是;吴道子没有师传吗?没有。因为吴道子以一颗感导苍生之心,一双天才独具之手,能将万物皆成画,师古师雄师造化,自强自学自齐天,早已完全超越了一切师传。

《书吴道子画后》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丰八年(1085年)为史全叔收藏吴道子的画创作的题跋。文章短小精悍,用语精妙,给予吴道子极其精准的定位:

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邪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予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伪也。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叔所藏,平生盖一二见而已。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日书。

作诗有了杜甫,作文有了韩愈,书法有了颜真卿,作画有了吴道子,“天下之能事毕矣”!

吴道子画人物,好似看着灯烛能描绘出影子,笔锋往来自如,不拘一格,传统中不乏新意,豪放里不乏细腻,这是得到了自然之法啊。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古今一人,道已齐天。何其高的评价!

转身逍遥尘外仙

吴道子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除代表性的《送子天王图》《地狱变相图》《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图》外,还有《孔子行教像》《维摩诘像》《八十七神仙卷》《郗后》《明皇受篆》《托塔天王图》《十指钟馗图》《宝积宾伽罗佛像》《万国咸宁》《云行雨施》《江海奔腾图》《南岳图》等等。

《宣和画谱》曾一一列举了官藏吴道子作品。

今御府所藏九十有三: 天尊像一,木纹天尊像一,列圣朝元图一,佛会图一,炽盛光佛像一,阿弥陀佛像一,三方如来像一,毗卢遮那佛像一,维摩像二,孔雀明王像四,宝檀花菩萨像一,观音菩萨像二,思维菩萨像一,宝印菩萨像一,慈氏菩萨像一,大悲菩萨像三,等觉菩萨像一,如意菩萨像一,二菩萨像一,菩萨像一,地藏像一,帝释像二,太阳帝君像一,辰星像一,太白像一,荧惑像一,罗…像二,计都像一,五星像五,五星图一,二十八宿像一,托塔天王图一,…法天王像二,行道天王像一,云盖天王像一,毗沙门天王像一,请塔天王像一,天王像五,神王像二,大…法神十四,善神像九六甲神像一,天龙神将像一,摩那龙王像一,和修吉龙王像一,温钵罗龙王像一,跋难陀龙王像一,徳义伽龙王像一,檀相手印图二,双林图一,南方宝生如来像一,北方妙声如来像一。

《孔子行教像》刻石摹本保存在曲阜孔庙圣迹殿,为国宝级文物。一千多年来,吴道子绘《孔子行教像》被世界公认为最能传神再现至圣先师风范的孔子肖像画,是镇庙之宝。

《孔子行教像》整体画风完全符合吴道子的风格,画中孔子雍容大度,身体稍稍前倾,双手作揖,谦卑有礼。孔子头扎儒巾,双目前视,须发飘逸,透出圣人的智慧,深得“吴带当风”的精髓。画面上方题写:先师孔子行教像;右上方题写: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左下方落款:唐吴道子笔,并加盖一方印章。

中国古代绘制的各种形式和风格的孔子像存世较多,但真正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便是吴道子所绘,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的石刻本《孔子行教像》,惜原作早已不幸遗失。

另外一个流传广泛的吴道子遗迹是他所画观音像,全国多处寺院可见,以明清复刻居多。

吴道子还因为他在寺观壁画和雕塑方面的杰出成就,而被油漆彩绘雕塑行业奉为祖师。《万全玉匣记》中说:“吴道真人,油漆拨塑祖师。”所谓油漆拨塑,就是建筑彩绘、壁画、漆器描花、寺庙塑像等行业,这种行业选择吴道子为祖师,除了吴道子画画的盛名之外,还与其他一些方面很有关系:

第一,吴道子本身就是从民间艺人成长起来的。吴道子从小孤贫,家庭没有为他的成长提供什么条件,他完全是靠着个人的努力,从民间画师一步一步地成为“画圣”的。他的成长过程,对民间艺人们本身是一个极大的鞭策,他们从吴道子那里获得鼓舞,看到希望。

第二,宋代以后,寺庙道观里的壁画已被一些宫廷画家和文人画家所轻视,认为那都是民间画工干的事,归于民间的俗艺术之列,吴道子在这个方面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民间画师自然特别尊崇。

第三,吴道子后来虽然身为宫廷画家,但非常重视民间艺术活动,甚至还在民间招徒授课。史料上记载的一些吴道子的弟子,如卢稜伽等人大都是民间的著名画师,使吴道子在民间获得了深远的影响。

据《图绘宝鉴》和《历代名画记》记载,吴道子的弟子很多,其中较知名的有卢稜伽、李生、张藏、韩虬、朱繇、翟琰等。韩虬“以丹青自污,学吴道玄,尤长于道释”。朱繇也“妙得道玄笔意”。

卢稜伽是吴道子最得意的门生,“乾元初,于殿东西廊下画行道高僧数堵”。后又在庄严寺三门绘画,“锐思张开,颇臻其妙”。吴道子见了卢稜伽的绘画,觉得他有很大长进,酷似自己,于是惊叹道:“此子笔力,当时不及我,今乃类我。是子也,精爽尽于此矣。”不幸言中。卢稜伽由于太过竭尽心力,过了一个来月,便离开了人世。

吴道子对弟子言传身带,不是让弟子们背诵口诀、研色等,就是让弟子们临摹他的画稿,或者依照他的吩咐去填染色彩。《历代名画记》有这样的记载:

“吴生(道子)每画,落笔便去,多使琰(翟琰)与张藏布色。”

有时,吴道子作壁画时只描一个大概,其余便让弟子来完成,在洛阳敬爱寺中,吴道子所描的“日藏月藏经变”即由翟琰完成。

在绘画方面,吴道子的个人风格突出,有“吴装”、“吴家样”之誉,而他的雕塑也有“吴装”之称。“吴装”雕塑,简洁、雄阔、重视神韵。吴道子的画名太大,以致掩盖了他在雕塑上的成就。对他的雕塑,史书中历来都极少记载,这也是因为中国历史上对雕塑艺术家的轻视,把他们列为泥、石、木等工匠之列的缘故。

宋代的董逍在《广川画跋》中写道:吴道子的画像雕塑一般额头鼻子都画得凸出来,眼眶眼球及脸颊也都有凹凸感,从他的整体人物造型,可以意会到形体四周的空间效果。

在宋朝的佛教著作《高僧传》中,有吴道子曾在洛阳的报国寺中,装塑过文殊、维摩塑像的记载。这种装塑就是先用泥土把像塑好,再在上面用色彩描绘,补充一些部的造型并增加色彩感,达到更加真实生动的效果。吴道子的弟子中,也有既能画也能塑的,如张仙乔、王耐儿等人。

如此天才般的人物,最后的归宿是哪里呢?历史已经说不清,更多是传说。“人间事了拂衣去,长作逍遥尘外仙。”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吴道子飞仙而去,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吴道子生前已享誉朝野,去世后不到一百年又在画史著作中被尊为“画圣”。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作用和影响,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然而这样重要的一位人物,既无史传,亦无自传。造福于众,隐迹无形,这也许正是吴道子的仙人风采?

最早以文字的方式品评吴道子的是“诗圣”杜甫。他在《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中写道:

配极玄都閟,凭虚禁御长。

守祧严具礼,掌节镇非常。

碧瓦初寒外,金茎一气旁。

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

仙李盘根大,猗兰奕叶光。

世家遗旧史,道德付今王。

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

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

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

翠柏深留景,红梨迥得霜。

风筝吹玉柱,露井冻银床。

身退卑周室,经传拱汉皇。

谷神如不死,养拙更何乡。

前辈吴道子画艺高超,技压群芳;他好像把大地万象逼真地移上墙壁,精妙绝伦让殿宇都生动了起来。看那五位圣帝龙袍相接,众大臣如雁而列,顶冠秀发,旌旗飞扬。

时代的缘故,同为唐代著名画评家的张彦远,出身三代相门,博学有文辞,其在《历代名画记》中的评述,最有代表性:

自顾陆以降,画迹鲜存,难悉详之。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所以气韵雄壮,几不容于缣素;笔迹磊落,遂恣意于墙壁;其细画又甚稠密,此神异也。

穷极造化,神异之人。如此天才,哪是凡间留得住的?

道教中人呼吴道子为“吴道真君”“吴真人”。因晚年行迹扑朔迷离,王伯敏的《吴道子》一书称其“晚境是寂然无声的”。唐人文献没有记载吴道子的晚年行迹,元明以降,四川资阳盛传吴道子晚年逐鹿成仙的故事。咸丰十年(1860年)的《资阳县志·古迹考》根据旧志载:

“吴道子墓在县北十五里李家沟。道子善画,唐时里中缙绅王播求道子画鹿,既成,方顾玩间,其鹿逸去。播愕然。道子逐之,鹿入穴,道子亦入穴,不返。播乃用石砌其外,俗呼‘真人墓’。乡人祷祝多著灵应,至今人不敢犯。”

据说成名之后,吴道子四处云游,最后来到了沱江岸边的资阳。

当时,资阳城北的李家坝,有位财主叫王播,留住飘零的吴道子,把吴道子奉为上宾,希望吴道子给他作幅画。但吴道子遵从皇帝诏旨,没有命令不准作画,几次想走都被王播阻拦。

一天席间,王播再次请吴道子作画,吴道子灵机一动,一挥而就画了只鹿,王播非常高兴,但细看却见鹿没有眼睛,王播问是为什么,吴道子说,画了眼睛,这鹿就要跑,王播不信,央求吴道子一定画上眼睛,让大家开开眼界。

吴道子轻轻挥笔,点上了鹿的眼睛。奇迹出现了,仙鹿破纸而出,飞奔而去,吴道子说“老夫前去追回”,便再也不见踪迹。后来吴道子逐鹿入穴而成仙。

传说姑妄言之,但据说而今吴道子墓还有一口石棺。石棺总长2.4米,宽0.8米,高0.86米,内空2.2米,内宽0.64米,内高0.76米。棺盖呈扇形,半径0.26米,一角略有缺损,斜放在石棺旁。不知确否?

概而言之,画圣吴道子,不仅当时,而且是后世艺术家中之至尊人物,绝非凡夫俗子所能幸至。而其所以能达致如此高度者,岂止天赋?而正如彬宇先生诗意,神思独步,自强自学;感导苍生,心已无我。一则能于贫苦中不坠青云之志,二则能于时代中得风气之先,三则能不为名利所系,长怀一颗感时济世之心也!

唐朝是中华历史上大放异彩的一个朝代,尤其是吴道子所在的盛唐时期。史学家陈寅恪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新机重启,伟才迭出。白衣吴道子,岂非其代表也?

(文章参考《画圣吴道子》,作者胡智勇,王齐洲主编)

张红星教授注:

落拓:放浪不羁。晋·葛洪《抱朴子‧疾谬》: “然落拓之子,无骨骾而好随俗者,以通此者为亲密,距此者为不泰。”唐·吕岩《七言》诗之四二: “琴剑酒棋龙鹤虎,逍遥落托永无忧。”

感导:感化诱导。晋·袁宏《后汉纪‧明帝纪上》:“因轻音声之用,以忽感导之方,岂不惑乎!”

—————————————————————

《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仪叁百图》为廖彬宇先生古体诗集,《礼记》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彬宇先生汇集历年吟咏往圣先贤及其事迹的古体诗365首,透过圣贤事迹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发扬礼乐文明。该文献简单易记,大雅斯文,使圣贤精神能够让人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颂古今贤哲,致敬圣贤,也是献礼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相关阅读

  • 19岁小伙沉入5米多深潭底,他两次下水救人!

  • 近日,一块15公斤重、圆圆的火腿,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辗转2500公里,寄到了余姚马渚镇沿山村村民杨建立手中。这是云南的潘大伯为了感谢杨建立救其儿子一命的谢恩之礼,而这
  • 陈庚:身残志坚编织七彩人生

  • 1978年1月出生在涵江区白塘镇的陈庚才8个月时,便因一场高烧,成了双肢残疾人。他克服了诸多困难,读完初中课程,后经过努力有幸成为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鹏飞先生的入
  • 元故事 323期 | 相见时难 别“易”难!

  • ■朱健8月30日男篮世界杯,中国男篮不敌波多黎各,遭遇三连败。同事问:这是史上最差的中国男篮吧?我没有思索,回答:“还不是因为没有阿联了么……”说完后,惊觉,这是多年来的世界大赛,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出神入化

  •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
  • 诸城市桃林镇:校地合作助振兴 互利共赢谋新篇

  •   今年以来,诸城市桃林镇坚持校地合作、产才融合,持续推进人才强镇战略,将地方资源优势与院校人才优势相结合,搭建政、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多维度招才、育
  • 节气精灵热播 传统面塑上新

  • 平度融媒讯 近期,我市聚力打造的“二十四节气”城市超级IP、52集大型动画连续剧——《节气小精灵》在全国范围内热播。我市的民俗艺人纷纷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用不同形式展现
  • 《小语有约》之李万忠·安澜之心(上)

  • 本期《小语有约》带您走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东安澜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专访山东安澜电力董事长李万忠。作为专家型的企业家,他带领团队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成为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