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无糕不成年”。临近春节,在莒县的乡村,传统的年糕加工作坊又开始热闹起来,街头巷尾飘着阵阵年糕香,给冬日里的乡村增添了浓浓的年味。
随着年糕进入销售旺季,买年糕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莒县夏庄镇夏庄二村的赵加卿、丁相梅夫妇比以前更为忙碌。
1月17日凌晨3点,赵加卿、丁相梅夫妇就已经早早起床,忙着烧火架屉,开始准备制作当天要售卖的年糕了。“每天3点起来,一般1个多小时就能把年糕做好,5点多就出门往大集去卖。”赵加卿说。
“莒县做年糕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清末时期,夏庄村民就开始制作和食用年糕,因年糕承载着年年高升的美好寓意,成为过年必不可少的食物。”今年79岁的薛庆慧老人介绍,莒地土地肥沃、盛产粮食,夏庄年糕打破传统年糕以糯米、黍米(大黄米)为主料的做法,取材更为丰富。夏庄年糕除了糯米外,还选用大黄米、豇豆等做原料,不但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烟酸、钙、磷、钾、镁等营养健康元素,而且柔软细腻、不黏不腻、口感舒适,无论煎、炒、烤、还是下火锅,都不会融化,味道也不会改变,形成了独特的风味。
赵加卿已经做了二十年年糕,在传承老手艺的基础上,又根据现在人们口味的变化,进行调整。赵加卿做年糕的主要食材是红糖、蜜枣、糯米粉、豇豆,这些原料虽然都家常而简单,但组合在一起,经过揉、搓、搅、蒸等一系列过程的组合幻化,却产生了奇特美妙的香甜味道。
“年糕制作,食材的选择尤为重要,主要原料糯米的选择不能有丝毫含糊,它直接影响着年糕的口感,现在市面上不仅有糯米,还有加工好的糯米粉可供选择。”赵加卿介绍,加入豇豆,一是当地人喜欢且增加营养,二是富有“将都”年年高的祝愿。
利用烧水的功夫,赵加卿先把50斤糯米粉和煮好的豇豆掺混在一起,然后把用热水化开的红糖,倒进混合好的材料里,不停地用手揉搓搅拌,让糯米粉、豇豆和红糖充分融合。“湿了就粘,干了就发白,很硬不好吃”,赵加卿一边揉粉一边感受着手里材料的干湿程度。手起手落,精确的配比早已融进了他的掌纹里。
灶膛里熊熊的火苗舔着锅底,蒸汽萦绕在锅上,慢慢地爬上房顶。丁相梅把混合好的材料缓缓地散进蒸屉里,铺满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水蒸气在头顶飘着、聚着,散出的香充满了房间。这一层层地叠加,一层层地积累,赋予了年糕“年年步步登高”的美好寓意。
在蒸制红糖、豇豆年糕的间隙,赵加卿又开始用水搅和纯白的糯米面,他一边搓一边说:“有的人喜欢吃纯糯米的,有的人喜欢吃加枣的,多做几种花样,满足更多人的口味。”
终于,年糕要出锅喽!抬屉、翻屉,冒着热飘着香气的年糕出笼了。红红的豇豆、雪白的糯米、淌蜜的红枣……诱人的香甜扑鼻而来,让人顿感垂涎欲滴。夫妻二人合作,用笼布和绳子给年糕做最后的定型。年糕捆好了,收拾妥当,夫妻二人又要赶去夏庄集卖年糕了。
由于赵加卿人实在,用料真、口味好,除了赶集销售外,现在上门订年糕的人也越来越多,进了腊月就更俏销了。村民董庆田说,看到热气腾腾的年糕,也看到了浓浓的年味儿。
(全媒体记者 杨辉/文 特约记者 陈光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