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江南风物丨仲夏入梅时,田间农事忙

日期: 来源:吴文化博物馆收集编辑:吴文化博物馆

原作者:梃梧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元  刘贯道 消夏图(局部)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仲夏,即入夏之后的第二个月,也称农历五月,此时鸣虫遍野,分外热闹。

可即便热闹,对于古人而言,却也不是一个值得欢喜的月份。《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盖屋。”可见,古时人们对于农历五月是颇为芥蒂的。究其原因,在《礼记·月令》中可以窥见一二,“五月,日至长,阴阳争,死生分”,表意上是说农历五月以后,白天变得更长,出现阴阳相争的态势,成为生死的分界线。至于为何如此评价农历五月,则与此一时期的气候特点有着莫大关系。

(北宋)屈鼎《夏山图》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农历五月,一般位于节气小满、芒种之后,端午、夏至前后,此一时间段正是气温回升,降水增加的换季之际,人体本就不易接受,但古人无法用科学说法解释,观之日照渐长,便以阴阳学说作为依据。此外,这一时期,“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也都陆续出来活动,更增添了人们对于农历五月的恐惧之情。

夏虫鸣鸣,祈福消灾

吴地也将农历五月看作为恶月,但讳称之,故以 “善月”相称,大概希望讨个好口彩。可心里对于农历五月多少还是顾及,故有祈福消灾的习俗。譬如通过焚烧消灾文书以求祛除恶运,或在家中贴、挂上驱邪镇恶的符、画像,以保平安顺遂。仪式繁多,但都为求五月无灾。

修善月斋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仲夏斋戒月》中写道:“仲夏斋戒月,三旬断腥膻。自觉心骨爽,行起身翩翩。始知绝粒人,四体更轻便。初能脱病患,久必成神仙”。故可能在唐代的时候,人们就十分注重仲夏的养生,农历五月时就戒荤腥,以求身骨强健。不过觉着吃斋能够摆脱疾病的折磨,达到飞升成仙的境地终归还是有些许荒谬。

(清)徐扬《乾隆南巡图卷第六卷/驻跸姑苏》(局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但吴地的善月斋,并不是斋饭,更不是建筑,而是一种仪式。农历五月将近之时,僧道就会将提前印制好的消灾文书发送给施主,让他们填写上自己的姓字。待到五月朔日之时,即五月初一,就会将这些文书于寺庙门庭之内进行焚烧,这一过程谓之“修善月斋”。故虽名曰“修斋”,其实并不修斋,而大概是想借此祛除不好的气运。毕竟,在这个月中,很多事情都有禁忌,譬如不能搬家,不能婚嫁,故引得民间百姓也将农历五月俗称为“毒月”,以表愤愤之情,通过这样的仪式,大抵能让心中舒适些。

贴天师符

吴地农历五月朔日还有贴天师符于厅室的习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镇恶、辟疫病,而这些符在完成使命后,会在一个月后的六月朔日焚烧掉。根据袁景澜的描述,此一风俗可能演变自宋代《吴郡志》中记载的“五日,户贴朱符”的习俗。

一般而言,民间所贴的符有两种,一种是佛徒赠送的,在红黄白纸上用朱墨画的“韦陀镇凶”(韦陀是佛教的护法菩萨),这种一般不叫做天师符。更被人们视为天师符的,往往认为是小户门厅上贴的五色桃印彩符,上面描画着姜太公、财神及聚宝盆、摇钱树之类的画像,这可能是由于其更贴合百姓心中所想,当然也不排除其更为具象的原因。但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为了消邪祛灾无疑了。

(明)陈槐《天师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而按照习俗,接受赠符的人事后都要去往院观烧香,并且回报以钱财,而这些馈钱也被称之为“符金”。所以,这是否是一种强卖强买的行径,倒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毕竟人们心中还是希望能少一点祸事。

悬钟馗像

除了贴天师符,吴地还有悬钟馗像的习俗。对于钟馗,相信大家是不陌生的,而谈起关于钟馗镇邪的起源,说起来还与唐明皇有些渊源。《唐逸史》中记载,“明皇因疾,昼梦蓝袍鬼從一小鬼,擘而啖之,”这一蓝袍鬼自称为终南山进士,立下誓言要除尽天下妖孽,明皇在梦醒之后,便下诏让画师吴道子仿照梦中蓝袍鬼的形象画一幅画。画毕之后,明皇于其上批注,“灵祗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益静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委”。由此,民间便兴起了悬挂钟馗像的习俗。

吴地也受到了影响,有农历五月朔日于堂中悬挂钟馗像一个月的习俗。当然,也不止悬挂钟馗像,有些人家也会悬挂关帝像和雷部神将的画轴。其中,关帝像即关公像,因其被人们视为武神、财神和保护神而受到追捧,而雷部神将则是缘于民间对雷电之神的崇拜,毕竟在当时,大自然的力量对于人们而言是神秘莫测、威力无穷的。

(清)吕学《钟馗图》大英博物馆藏

就这样,神像被人们赋予驱邪的力量。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力量足以带给人心理安慰,故使得五月悬挂神像镇宅的习俗一直流传,成为独特的时令活动。

风入仲夏,雨打窗沿

渐入仲夏以后,天气逐渐升温,对于江南地区而言,雨水的势头也越发猛烈,拍打着窗沿,而其中梅雨是重头戏,你可能想不到,彼时的梅雨除了会汇聚入江河之中外,还会被人专门储存起来,用来煮茶,且味道十分甘醇,故甚得嗜茶之人的喜爱。当然,五月不止梅雨,还有分龙雨。

黄梅天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是人们对于梅雨的普遍印象。一般而言,梅雨季节开始于芒种节气之后的第一个 “壬”日,故俗语有云:“芒种逢壬便入霉”。这个“霉”字,确为此“霉”,而非彼“梅”,这是因为入梅以后,天气湿闷,物品容易发霉,故“入梅”也叫“入霉”,而入梅以后连旬的雨天则叫做“黄梅天”

不过,每年的入梅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具体年份得具体分析。由此百姓们还总结了一些经验,以“入霉”时间的早晚,来预测“霉头”的高下,“如芒种一日遇壬,则霉高一尺,至第十日遇壬,则霉高一丈”。当然,此“霉头”也并非“触霉头”“霉头”,而是说,“入霉”早,天气会稍微干燥些,霉变的程度低,“入霉”晚,则反之。

清 董邦达《夏山欲雨图》局部 旅顺博物馆

另外,还有别的说法。其一,若是黄梅天天气寒冷,则该年可能比较干旱;其二,若是黄梅天在夏至后才来,则遇“庚”“出霉”,小暑日则“断霉”,此后就不用担忧“霉头”了,但是若是小暑日打雷的话,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会“倒黄梅”;其三,“入霉日”若是下雨,则该年主旱,若是清朗,则反之。总之,说法多多,且各有各的道理。

不过,这些都是些经验之谈,要是遇上黄梅天,还是带好雨具,毕竟“黄梅天,十八变”,且淋雨多少会增加感染风寒的几率,还是多多注意为好。

梅 水

黄梅时节多雨,故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黄梅天,但对于古代爱茶之人而言,可是莫大的喜事。在他们看来,黄梅时节的雨水与普通雨水不同,其味甘醇,故而也被称作“天泉”,还会特意用缸瓮储存起来,作为煮茶之水,特称“梅水”。梅水十分神奇,其味道可以经年不变,就算过了一年用来烹茶,也丝毫不逊色于新取的泉水。

所以,若是喜茶之人,采集和保存梅水还分外注意。梅雨来时,会专门利用竹筒做成管道,将顺着屋檐流下的水注入大缸中,既方便又干净。另外,你或许想象不到,讲究的茶友还会专门在园中准备好几个大缸,分别收集“桃花(春汛雨水)、黄梅,伏水(地下涌出的水)、雪水”,其爱茶至深,足以可见,且不尽于此。储水后,他们还会继续精心呵护,若是遇上雨天,则把大缸的盖子盖上,晴天则打开,使其接受日月精华之气。如此一来,这些储存之水的味道,会干滑清冽,比山泉水的味道还略胜一筹,甚得嗜茶者喜爱。徐士鋐就曾写《梅水》一诗记叙黄梅天储水煮茶之事,“阴晴不定是黄梅,暑气熏蒸润绿苔。瓷瓮竟装天雨水,烹茶时候客初来”,光听描述都觉得黄梅时节邀请好友一齐煮茶听雨是一件享受的事情。

(明)文徵明《茶事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可惜的是,虽说年年都有黄梅雨,但如今的梅雨怕也不能直接饮用了。

分龙雨

梅雨说尽,再来谈谈分龙雨。古人以为,天之所以会下雨,是因为天上有龙神在掌管降水。不过入夏以后,由于天气日益炎热,各地都对雨水有需求,龙便开始分区管理。所以,在分龙日以前的雨都是连片的,但分龙日之后则会出现局部暴雨,同时其他地方少雨或干旱的情况。

吴俗以五月二十日为分龙日,一般认为次日会下雨,这天的雨就叫做分龙雨,要是这天的雨在日出之时十分大的话,人们推测这一年大概率会迎来秋收,即天气不会太过干旱,作物长势良好,从而收成良好。故俗语有云,“二十分龙廿一雨,水车不用欢田父,田裹秋收米似土”,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因分龙雨所带来的欣喜之情,毕竟丰收对于农户而言,实在是太过重要了,是一年中的头等大事。不过,并不是说分龙日这一天一定不会下雨,其实也是看具体情况的,在《农政全书》中就记载了通过分龙日这一天的天气预测丰歉的方法,即在五月二十分龙之日时,农户会用筛米的工具盛上一些灰,垫在纸上,若是有雨点的痕迹,则秋天不会丰收,而这可能导致该年的谷价上涨,因为届时农户得留以自用而往往不向外出售。

(明)陶佾《墨龙图》大英博物馆藏

虽然在现在看来,这些预测多少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在古代,确有可能提前为一些自然灾害做好准备,这也莫不是古人的智慧所在。

芒种忙种,了于夏至

虽然农历五月被称为是“恶月”,但是,实际上也是农忙的季节,在此月里,农户须得完成把秧苗插入稻田之中的任务,否则定是秋收无望了。故农家十分上心此月的农事,会在插秧之前特意祭祀牛栏,希望得牛栏神庇佑,甚至在农忙结束之后还会再祭祀先祖、田婆,以祈求丰收。

祭牛栏开秧把

据《吴郡岁华纪丽》记载,吴地在插秧之前十分讲究,有一风俗,即祭牛栏开秧把,以求农事开展顺利。

(南宋)佚名《田垄牧牛图》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

牛栏,是耕作之牛的住所,唐代人习惯称之为牛宫。在古代生产力有限的情况下,牛对于农户而言,是及其重要的农作帮手,毕竟古代农业从粗放型转型成精耕细作型,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牛耕的力量,像汉代前期两牛三人的“耦耕”,西汉晚期二牛一人的“二牛抬杠”,就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总之,耕牛的使用帮助了农户更好的犁地,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生产效率。故农民对于耕牛是十分尊敬的,有着很深的情感。而吴地之所以建牛宫,是因为气候湿润,加之冬天寒冷,恐牛挨冻,便特地营造居所,使其栖居。

一般而言,祭牛栏开秧把会在农历五月,梅雨未来,插秧未兴之时举行,最主要的仪式之一就是烧短纸以祭祀牛栏神,届时还要点上炉香灯烛,摆上酒肉。在牛栏前祭拜完,表达了对耕牛的尊敬之后,再接着到秧田中拔取秧苗插入稻田,以求该年插秧顺利,此一完整过程就叫作祭牛栏开秧把。尽管这一仪式随着生产力进步是不常见了,但其中莫不体现了,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古人产生的“人与自然共生”的思想,人只有尊敬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长足发展,而这一思想至今仍然适用。

插 秧

虽说祭牛栏开秧把的时间无定期,但也应当在芒种前后,毕竟此时农户们就真的得要忙种起来,否则作物不易存活。彼时,不论男女,都竞相在田地里插秧,身体都会被汗水沾湿,脚上也都沾满淤泥。且插秧极其辛苦,需插秧者弓着腰站在淤泥地之上,将一棵一颗的秧苗插入。若是碰上雨天,为了赶在夏至之前插完秧,也不能懈怠,只得穿戴蓑笠,冒雨栽种。一般而言,稻田都被人为分割为棋盘状,十分规整,所以人们插秧的分工也十分明确。不过,即便如此,一天之内竭尽一人之力,大概也只能插满一亩的田地,而第二天则腰酸背痛,接下来一人一天一亩也怕是很难达到。

(明)仇英《耕织图册插秧》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而且插秧也是有一些定法的,并不是随意插进稻田中就可以,插的数量和排列就有规定,一般是约六茎为一棵(“茎”为植物的主体部分),六棵为一行,每行要尽量笔直,以方便耕耘,且不能插得太深,否则不易生长。此外,在插秧时,不仅只有把秧苗插入稻田中这一项任务,还需要将田中的杂草除尽。其中,稗草就是秧苗的劲敌,生长力极强,得及时清理。二者也较易分辨,叶表光滑,色泽微微发黑者为稗,叶有芒刺,色泽微黄者为秧。所以,插秧是一件十分耗时的事情。

故对于农户而言,插秧时最希望碰上阴天,毕竟暴晒实在太过难熬,插秧时长也有限,大中午太热只能找地乘凉,阴天则不会太热,可以多一些插秧的时间,与此同时秧苗也不易枯槁,容易存活。所以说,阴天真是每个插秧人最爱的天气,当然要是能多刮来几阵风,那更是好。不过插完秧后,则期盼雨天,这样不需要人为灌水,秧苗也更易生长。届时,站在田埂上,看着稻田中绿油油的一片,满眼都是幸福。

了田过夏至

而兴于芒种节气的插秧,基本到夏至就几乎完成,这喻示着农忙告一段落,而则农户们可以赶在夏至,好好歇上一歇。

到那时,家家户户都会到市场上买上大鱼大肉,摆上一桌酒宴以祀祖过节。吃席之前,先向先祖报告今年的农事状况,祈愿祖先保佑今年的收成。祭祀过后,则开席,慰劳辛勤的自己。当然,每家每户也不只顾着自家,往往都会提前备好麦芽饼,互相串门赠送,以表慰问。

与此同时,农户们也没有遗忘大自然,依旧希望自然之神能够保佑丰收,据《东阳县志》记载,夏至这一天吴地某些地方还有祭田婆的习俗,届时不管人们家中有多少亩田,都要准备酒肉来祭祀“土榖之神”。祭祀过称与祭牛栏开秧把有点儿类似,也要将草把插在田中作为祭祀标志,由此才能顺利祈求掌管土地谷物的田婆保佑丰收。

(清)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不过,夏至迎来的小假期并不会太长,后续稻田还需要耘耥,拔出其间生长的杂草,且还得在稻田缺水时,及时用水车注水。

结 语

所以,尽管相较于农历四月而言,五月的吴地从事的农事活动更少,但强度更大,几乎每家每户都是一头扎进了农业生产之中。不过,又因人们以五月为“恶月”,倒又增添了一些消灾仪式,显得独具特色。与此同时,那不确定来时的梅雨季节也勾起了人们的期待,总希望在插秧结束来才好!

所以,五月虽然炎热难熬,但实际上也承载着百姓对平安和丰收的期待,也许就是吴地更喜欢将五月称为“善月”的原因所在了。毕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莫不是农家最大的幸事了。

参考文献:

1.(清)顾禄撰;王湜华,王文修注释:《清嘉录》,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

2.(清)袁景澜撰;甘兰经,吴琴校点:《吴郡岁华纪丽》,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3.蔡梦寥,蔡利民:《四季风雅 苏州节令民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

相关阅读

  • 《破冰72小时》:只求心中无悔,惟愿天下无毒

  • 2023年的暑期档异常热闹,各种类型的大片纷至沓来,其中将于6月30日公映的《破冰72小时》,是其中非常特别的一部:其一,影片属于国内非常稀缺的缉毒商业片,七十二小时之内与大毒枭的
  • 太原大戏三天五场!快来清徐文体中心看啦

  • 赶大集,唱大戏快来文体中心看戏啦农历五月初五—五月初七公历6月22日—24日西关端午庙会特邀太原市实验晋剧团助兴演出三天五场农历五月初五(6月22日)晚场7:30《徐策跑城》郝文
  • 学习“小钟馗”,热闹过端午

  •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黄雅雅“端午节,天气热,心神乱 ,瘟疫侵。蝎子、蜈蚣,还有蛇.....”朗朗上口的童谣,牢牢地吸引了孩子们。6月22日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 2023—2024学年度泉州中小学校历发布

  • 泉州晚报社·泉州通客户端6月19日讯(泉州晚报记者 曾聪虹)本学期什么时候放暑假?根据此前发布的有关安排,幼儿园2023年6月28日学期结束,暑假开始;小学、普通初中7月1日学期结束,暑
  • 牛栏坑肉桂有没有轻火版?

  •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丨首发于人民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李麻花《1》昨晚有茶友给我们爆料。他之前加了一个茶群,因为最近不是618嘛,有好几款茶的促销价都挺优惠的。原
  • 早安临潭

  • 2023年5月26日农历四月初八图片 王丽霞
  • 为什么牛栏坑肉桂的香气,还不如金牡丹?

  •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丨首发于人民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李麻花《1》昨天有位茶友,在外面喝到了两泡岩茶。一泡茶是金牡丹,另一泡是“牛肉”。最开始,先泡了金牡丹这个
  • 长沙高温来袭 周日将达到35℃

  • 副热高压发力闷热天气来袭宜 保持平和 适度放松忌 过度放纵 言而无信今天是农历四月初六农历四月往往象征着夏季的开启进入这个月份的时候就代表着夏天要开始了天气会变得逐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江南风物丨仲夏入梅时,田间农事忙

  • 原作者:梃梧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元 刘贯道 消夏图(局部)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仲夏,即入夏之后的第二个月,也称农历五月,此时鸣虫遍野,分外热闹。可即便热闹,对于古人而言,却也
  • 文创上新丨吴地“喵”景,拼出繁华江南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诗情画意,青瓦白墙,大概是每个人对江南的第一印象。小桥流水人家,杨柳堆烟,江南入画,秀色无边。街巷弄堂高低错落的
  • 7月壁纸下载丨全网最火的颜色被我们做成壁纸啦!

  • 度过飘满淡淡粽香的端午, 走过花开半夏的夏至,六月即将进入尾声。暑气渐浓的七月随之而来,盛夏光年,听蝉鸣,赏星空……2023年最流行的颜色——“非凡洋红”,被称为“非常规时代的
  • 首单!四川市场采购贸易预包装食品出口老挝

  • 7月1日,一辆满载“金牛造”“绵阳造”预包装食品的卡车从成都国际商贸城启程发往老挝,正式开启四川市场采购贸易预包装食品出口试点。本批次装车的预包装食品在成都国际商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