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双非”高校博士生首发Nature后,决定留校继续科研

日期: 来源:科学网收集编辑:科学网

文 | 《中国科学报》记者 赵广立


农历初六,尽管距离开学还有好些天,但杨琳早早返了校。


这学期是杨琳最后一个学期。这么早回来,一是确实有实验要做,二是她心中的那块“石头”终于放下了——她和自己的“副导师”黄家保副教授以共同第一作者投稿到Nature的论文,终于在线发表了。


圈内人都知道,做农业科研要在Nature、Science这样的顶刊发论文有多难。杨琳所在的山东农业大学,此前还未以第一完成单位在Nature上“挂号”。


他们创下了校史首次。论文通讯作者、山农大教授段巧红也向《中国科学报》确认:这确实是山农大首次以第一单位在Nature上发表研究成果。


杨琳(受访者供图,下同)


实验结果不错,导师要“冲一冲”顶刊


“论文发出来当然很开心,但说实话现在压力也很大。”面对《中国科学报》,杨琳直言,这也是她投身科研以来,作为主要贡献者之一的第一篇论文。“以后总不能走下坡路吧?我还需要更加地努力。”


杨琳很清楚,这项成果能发表在Nature,是团队在这个研究领域多年积累的结果。


尤其是导师段巧红,长期专注于十字花科植物受精机理研究。早年她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做博士后期间,研究课题就是“活性氧调控植物受精过程的分子机制”;2017年回国选择加盟山农大,又将科研方向定位为“十字花科蔬菜作物的有性生殖”领域。


“我们实验室采用的是‘集体作战’模式,大家做的选题都围绕实验室既定的研究大方向来开展。这种模式下段老师是很辛苦的,她需要统筹和决策,引领大家。”杨琳说,她刚进组时就是一个科研“小白”, 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后,才逐渐看清整个研究的脉络和全貌,也才发现自己所做的工作原来有那么大的挑战。


他们这项让大白菜实现“择偶自由”的研究,意义是显著的——论文在Nature发表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校长邹学校评价说,这项研究系统解析了远缘杂交生殖隔离的形成机理,开发了打破生殖隔离的远缘育种技术,兼具理论创新性与育种应用价值,是植物生殖生物学与杂交育种领域的标志性成果,将对蔬菜育种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杨琳说,研究团队一开始并没有“奢望”这项工作能投稿到Nature


论文最初由段巧红起草,黄家保、杨琳等人边做实验、边补充数据图表,调整思路逐步修改和完善论文。


出乎意料地,杨琳等人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结果越来越好。当看到有突破性进展后,段巧红非常激动:“冲一冲Nature!”


黄家保


20多页审稿意见,拼了100天


段巧红有在Nature发文的经验。


2020年3月,山农大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UMass Amherst)组建的联合研究团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个花粉管进入胚珠的分子机制,成果登上Nature。这篇论文中,段巧红是第一作者,UMass Amherst为第一完成单位。


到了这次,段巧红不仅把握文章的主线和架构,还对论文每个细节都把控到精准。比如,她会让杨琳不断改进图片的展示,包括图序、图注、排版等等,以让研究能以更完整的逻辑呈现给编辑和审稿人。


2022年4月28日,这篇论文被投稿到Nature。一个多月后的6月9日,他们收到了第一次回复。


“虽然三个审稿人都给出了高度评价,但还是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段巧红告诉记者,大家稍稍心安,一般来说,审稿人提出的问题解决得好,发表就有希望。


杨琳记得,当天他们就开始讨论如何回复,“团队立即进入高度紧张的状态”。自那以后,实验结果当天出、当天整理分析讨论,并作出第二天的实验改进方案。没有周末、不分节假日,每天投入12~16小时紧锣密鼓地攻关。


段巧红说,这种拼搏的状态,一直持续了100多天,终于提交了长达23页的回复信及补充说明图。待收到第二次审稿意见时,审稿人只提出了几个细节上的修改建议。在第三次审稿结束后,他们在12月中旬收到了正式的接收通知。


段巧红课题组合影(后排居中者为段巧红,右三和右四依次为杨琳、黄家保)


毕业后希望继续科研,“这是归宿”


手握共一Nature正刊,杨琳不必担心毕业的事了。谈及未来打算,她认真地告诉《中国科学报》:“想留在山农大,留在段老师课题组继续做科研。”


五六年来,作为段巧红的“开山弟子”之一,杨琳也在过程中点滴积累。

2017年,杨琳从青岛农业大学本科毕业,机缘巧合读了段巧红的研究生。那时她还是一个对未来没什么规划的科研“小白”,从选题到实验,都要靠导师手把手地教。


“我还算听话,段老师和黄老师给的题目和工作,我都会努力完成好。”杨琳说。


刚加入段巧红课题组时,她感受到,这个团队虽然处于“草创阶段”,比不得那些有积累有资源的导师团队,但工作风气很好、能明显感觉到冲劲儿和凝聚力。


在她眼里,段巧红是一位对科研、对实验严格要求的老师,甚至有时候觉得她很“卷”——一有时间就泡在实验室,忙起来能一周工作80小时。


课题组成员戴上头盔(防止喷溅)为烟草注射农杆菌

在生活中,段巧红很有人情味儿。杨琳还记得,去年外公被确诊得了严重疾病,她请假回家探望。段巧红了解情况后,当即用微信发红包给她,叮嘱带点礼品回去。杨琳正在犹豫要不要收,段巧红已经骑了一辆共享电动车赶到了实验室,手里提着买来的营养品,让杨琳带上,“祝老人尽快康复”。


防疫管控的那段时间,学生进出学校受限。“如果不播种,大家就没有科研材料了。”这期间,段巧红和黄家保成了学生们的“后勤部长”,每天穿梭于实验室和温室之间,根据学生“要求”给他们播种、育苗,并及时“汇报”生长情况、取材。


这营造了实验室互帮互助的氛围。杨琳说,实验室有一项工作需要集体参与——给开花的拟南芥去雄。“拟南芥开花之后会自花授粉,所以我们要在前一天,用镊子把拟南芥的花蕾拨开、去雄,以便第二天收集去雄的拟南芥。这项工作很精细,不能马虎。”


课题组成员为拟南芥去雄(右二为杨琳)

于是,课题组的实验每到这个环节,就会出现壮观的一幕:从下午到晚上,大家都会放下自己手头其他工作,到实验室围着实验台坐成两排,各自守着几托盘拟南芥,低着脑袋、捏着镊子给拟南芥去雄,直到窗外明月高挂或者繁星漫天。


谈及希望留在山农大做博后,杨琳表示,除了有喜欢团队氛围的理由,其实她也考虑得很“世俗”:现在课题组隶属于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所需的硬件条件都已很不错;而且跟着段老师继续做,“肯定会有新的更大的突破”。


“有时候我也会想,我们搞科研的这些人,生生把自己搞成了‘穷学生’,碰上给同学朋友上‘份子’的时候都得嚷着‘要特殊照顾’,到底图什么?很多人可能不理解,有时我自己也会问。但是越做下去越觉得,实验室那点事儿就是我的归宿。”杨琳说。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640-x



编辑 | 方圆

排版 | 郭刚

合作事宜:[email protected]

投稿事宜:[email protected]

相关阅读

  • 一起来看!北林大近期科研进展

  • 科研创新不止步踔厉奋发担使命求索科研路上北林师生一直在努力
    让我们一起来看在多个领域不断耕耘的BFUers近期有哪些新收获
    揭示叶绿体分裂调控新机制在梅花冷锻炼调控耐
  • 王彩云代表:用做科研的态度履好职

  • “随着基层调研工作的深入,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结束了一天的调研,全国人大代表、伊利集团创新中心资深产品研发经理王彩云走出伊利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感慨地说。这次调
  • 华为天才少年,宁博宇!

  • 2022年度成电杰出学生获国家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省级优秀毕业生等多项荣誉获学校“研究生领军人才计划”资助赴牛津大学科研训练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新加坡国立大学联
  • 笔耕不辍,勤学“塘雅”

  • 中国小康网2月22日讯 学期伊始,万象更新。2月17日,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论文写作能力,助力其专业成长,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塘雅中心学校特别举办了“切磋琢磨成文章”的论文写作专
  • 解决社会问题亟待合作研究

  •   合作是助力科学研究产出有价值的成果、提供应对经济社会挑战对策的重要方式。近日,西班牙高等科学研究理事会研究员巴勃罗·德埃斯特(Pablo D’Este)、香港大学地理系助理
  • 山西大学马丽霞:心之所想 行之所向

  •   2022年12月24日,2022年度第十九届王大珩光学奖评审会线上召开,会议由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龚旗煌院士主持。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博士生马丽霞荣获2022年度第十九届王大
  • 办公室的灯光,是他为学生照亮成长路的星火

  • 清华大学未央书院水木01班的学生徐钰翔至今记得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大学班主任、水利系教授杨大文老师的场景,不是在班会或者课堂上,而是在宿舍。“他夸我长得高,以后肯定是打篮球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东大,我们回来了!

  • 冬去春来,万象更新NEUers又相聚在东北大学是两个月的思念与等候是两个月的憧憬与期待东大正在向NEUers招招开学的小手岁序常易,华章日新 时隔一个寒假脚步轻盈的东大学子们带
  • 每日好诗|对面青山,风不请自来

  • 每日好诗天气晴朗溪边的葵花把手放在眉头,眯着眼眯着眼新闻里的黑色轮翻在闪烁鲫鱼在与白色挠痒痒挠痒痒水绵在抱着黄色跳交谊小草说回家吧,就着肉干喝两杯两杯老白干唉!是的,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