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器物】甘肃灵台白草坡玉人形铲,隐藏着怎样的西周故事?

日期: 来源:奔流新闻收集编辑:奔流新闻

文物年代:西周

出土地址:灵台县白草坡M2出土

这件玉人形铲高17.6厘米。重87克。青绿玉圆雕,裸体站像。发辫虎首蛇身盘成堆髻。长脸,阔鼻,深眼窝,大耳,厚唇前突,两手捧腹,两腿间呈“8”形镂空,双足并拢作铲形,有斜刃。出土于甘肃灵台白草坡一座西周时期的古墓之中。

与它同时出土的还有另一件青铜“人头銎钩戟”,两件文物上的人物长颅、深目、高鼻、窄面、薄唇,面貌分明不是华夏人相貌,其中隐藏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01

甘肃省灵台县,位于陇东黄土高原南缘,居秦陇交界,历来是秦陇门户。在灵台县城西北30里的西屯镇境内,有个村子叫白草坡。

1967年9月的一天,该村在整地时,挖出了一批青铜器。凭空挖出宝贝,这一消息很快传开,闻风而来的村民纷纷赶来挖宝。就这样,1号墓、2号墓的许多珍贵文物就这样匆匆忙忙地与世人见面了,其中就包括这件玉人形铲。在地下默默沉睡了两三千年之后,它会带给世人哪些惊喜?

白草坡发现古墓的消息很快被上报,随后,灵台县文化馆、平凉地区展览馆、甘肃省文物考古队联合对白草坡古墓进行发掘,确认这些墓为西周墓。考古人员在已发现的2座古墓附近又发掘出古墓7座,车马坑1座。

经过考古人员的认真发掘和清理,连同群众挖掘出的文物,白草坡西周墓共发掘各类文物1800多件,随葬物分铜器、陶瓷和玉石蚌贝骨甲三大类,铜器类数量和种类最为丰富,经过考古工作者整理发现,随葬物中属国家一级文物的达27件之多,包括鼎、簋、尊、爵、卣、斗、啄锤、玉人俑、青铜镂空鞘短剑、人头銎勾戟等一批稀世珍宝。考古成果之丰硕,当时在甘肃,乃至国内文博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在发掘出的青铜器中,有铭刻的铜器24件,共有铭文14种,这在国内考古史上也颇为罕见,铭文虽短,但却有着重要的价值。后来,人们把白草坡称之为地下“青铜王国”。

甘肃省文物考古队的专家,通过对出土的青铜器潶伯尊和提梁卣上的“潶伯作宝尊彝”一段铭文作了深入的研究后认为,墓主人为殷王族后裔,或为一邦之长,或是受西周王室或上一级诸侯节制的军事统帅。

西周初期,灵台即为周王朝姬姓封国——密国,历经武、成、康、昭、穆、恭六王凡120余年。这一时期的周文化遗址比比皆是,灵台先后发掘和清理了白草坡、姚家河、郑家洼、洞山、西岭、东庄、景村等一大批西周墓葬群,出土了黑伯、假伯、光父、乖叔、吕姜、并伯等一批西周贵族的重要器物,为研究灵台历史和西周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文物依据。

02

其实,甘肃灵台早在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就出现了很多玉器,从工具到礼仪祭祀,玉器品类和用途非常广泛,而在之后先周和西周文化的玉器就更加丰富,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工艺水平很高,其中有不少上乘精品。

在白草坡西周墓葬群中,除了在1号墓和2号墓各出土一件玉人之外,还出土了玉璧残片、玉璜、玉柄形器、玉戈、玉板、玉管、花叶状玉饰、玉蝉、玉鱼、玉笄、玉鸟、玉环、玉琥、玉圭以及其他小玉件、玉器残片和石器38件。

白草坡2号墓出土的玉人形铲,高17.6厘米,重87克,为青绿玉,玉质比较干涩,质差,是一件圆雕玉器。玉人裸体直立,发辫虎首蛇身盘成堆髻。长脸,阔鼻,深眼窝,大耳,厚唇前突,两手捧腹,神情肃穆,玉人背部可见双臂肘,以及脊柱凹槽。两腿间呈“8”形镂空,双足并拢作铲形,有斜刃。玉人无明显性别特征,但从身躯面相判定应是男性。有学者认为其形象应当是部族所崇拜的神灵或重要先祖。铲状足可以插于土台或某种器物顶端,于祭祀时放置在庙堂之上的重要位置。

白草坡1号墓还出土了一件玉人,玉器高7.9厘米,重14克,黄绿色玉,质不纯净,有绺及裂,黄绿斑驳,身着衣袍,手足为衣袍所掩。这两件玉人都出土于墓葬腰坑口部位。考古工作人员认为,玉人似被捆绑四肢状,根据出土位置,玉人很可能是系于墓主人腰间,其制作似经有意丑化。从形象看,一玉人具有南方炎热地区民族的特色,一玉人颇似洛阳东郊西周墓的玉奴隶俑。这些贵族墓里的特殊俑人,反映出当时中央王朝征服周围各民族,俘掠大量战俘这一史实。所不同的是,白草坡出土的玉人可能属于被俘的敌酋。把被俘者制成偶,加以丑化,系在腰间或随葬地下,包含献俘纪功的意义,也可能是某种巫术的表现。

03

根据白草坡西周1号墓出土的七鼎,和大量豪华的人头戟、虎钺、玉人等随葬品,考古学家推断墓主人“潶伯”是西周早期人,应是周王封在潶的伯爵,潶国族的首领,名字不详。

潶在这里应该是地名或封国名,因黑水而得名。

现在,灵台县境内还有一条河流名叫黑河,黑河发源于甘肃省华亭黑鹰响,流经甘肃省崇信、灵台至陕西长武县亭口汇入泾河,全长168公里。白草坡就位于黑河和达溪河之间的什字塬腹地西屯镇。

潶伯封于黑水,按以地为姓的习惯,其邦族应姓黑。黑姓在王符的《潜夫论》中被列为殷王族子姓微子之后,潶伯一族也是殷的权贵,或早就定居泾水流域,或从内地迁徙而来,康王时受封为新王朝的一员,为周王城镇守边疆,防范北方少数民族鬼方势力。

早在三皇五帝时期,鬼方就已经和中原民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了,在同大自然的搏斗中,鬼方修炼得异常彪悍,中国古代史书中往往把他们称为“北蛮、蛮方”。之后更在历朝历代中多次出现,许多古老典籍中都有这个民族的身影,比如《周易》中记载道:“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此时,鬼方的势力异常强大。按照甲骨文的记载,鬼方被武丁打败,败亡的鬼方远遁、隐匿抑或迁徙。

有学者认为,玉人形铲与人头銎钩戟的人物形象浓眉深目,高耳巨鼻,就是古代臣服于周的“鬼方”部族首领。在先秦以前的相当时段,中国北方从山西北部,到陕西北部,再到甘肃东部中部西部,一直到新疆、中亚的广大地区,生活着以畜牧为主兼营农业的欧罗巴种草原民族。

巍峨的崇山峻岭和延绵的戈壁沙漠从未将中国与欧亚大陆隔离开来,自古以来,中国与西方一直在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文明交流,哪怕是这件小小的玉人形铲,也在通过它独有的方式诉说着这段历史。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荆雯

相关阅读

  • 灵台:“牛劲儿”促振兴

  •   近日,在灵台县上良镇蒋家沟村,48岁的养牛大户曹亚玲与丈夫一起清理牛棚里的牛粪。凭借庄户人身上的“牛劲儿”,曹亚玲一家大力发展肉牛养殖,走上了致富路。  “存栏量70多
  • 这口“铜饭碗”是个什么簋(guǐ)?

  • 它,名叫颂簋(guǐ)乍看,像一口蒸锅?再看,似佛跳墙盅?如果你对它还有种种奇妙的猜想那你急需get一个知识点:“簋”是什么物件?今天,带你认识这件颂簋01一口两千多年前的“铜饭碗”簋(gu
  • 文博丨这口“铜饭碗”是个什么簋(guǐ)?

  • 它,名叫颂簋(guǐ)乍看,像一口蒸锅?再看,似佛跳墙盅?如果你对它还有种种奇妙的猜想那你急需get一个知识点:“簋”是什么物件?今天,带你认识这件颂簋01一口两千多年前的“铜饭碗”簋(gu
  • 三千年前的私人订制

  • 夏朝 青铜爵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爵者,酒器也。根据目前考古发现,至少在夏朝青铜爵就已经出现。爵之形奇特而美,且富于变化。前有长流,后有短尾;下承有足,足有三足、四足之分;一侧有鋬,
  • 考古文物解读丨夔纹方座簋

  • 夔纹方座簋,西周早期,高34.5厘米,重6.4公斤,1971年出土于陕西省泾阳县高家堡戈国墓地,现在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夔纹方座簋是方座簋较早的形制,敞口,鼓腹,圆雕兽首形半环状双耳,圈
  • 考古文物解读丨夔纹方座簋

  • 夔纹方座簋,西周早期,高34.5厘米,重6.4公斤,1971年出土于陕西省泾阳县高家堡戈国墓地,现在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夔纹方座簋是方座簋较早的形制,敞口,鼓腹,圆雕兽首形半环状双耳,圈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鄂尔多斯又多一条黄金通道→

  • 9月26号,鄂尔多斯市通江达海通道非煤货物班列首发仪式在鄂托克旗举行。 副市长邬建勋与出席嘉宾共同见证通江达海通道非煤货物班列首发。据了解,“通江达海”通道是鄂尔多斯市
  • 精河公安:反诈宣传不停歇 筑牢防骗“篱笆墙”

  • 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以来,精河县公安局结合辖区实际,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全面落实打防管控各项措施,多措并举推动反诈宣传扩面、提质、增效,不断提高全民反诈防骗意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