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苏大附一院骨科杨惠林获何梁何利奖,该奖被誉为“院士风向标”!

日期: 来源:看苏州收集编辑:看苏州

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无数苏州老百姓心中的“超能力”骨科医生……这一次,他再度拿下重磅奖项!

今天(2月17日),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大外科主任、骨科研究所所长杨惠林教授荣获2021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值得一提的是,何梁何利奖在科技界及社会各界享有盛誉,影响力与日俱增,享有“院士风向标”的赞誉。

杨惠林


“院士风向标”!

何梁何利奖含金量高

记者了解到,何梁何利基金是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共同捐资4亿港元,于1994年3月30日设立的公益性科技奖励基金,每年评奖一次,分设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以及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其宗旨是通过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激励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技术高峰。

作为“院士风向标”,何梁何利奖的历年获奖人员中,有两院院士超百人,很多非院士科学家获何梁何利奖后,后来都成功当选两院院士。


让脊柱外科挺起“中国脊梁”

杨惠林曾两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突破手术禁区,成为苏州首个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临床的医学专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骨不愈合”、“疼痛责任椎体”等概念及判定标准被誉为“苏州理论”,为促进脊柱微创技术的进步和推广做出重要贡献;在神圣的岗位上创造传奇,带领团队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生命中枢“动刀”,攀登脊柱外科这一“珠穆朗玛峰”,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杨惠林用实力让苏州的骨科医生在突破中挺起了中国脊梁,也因此成为无数老百姓心中的“超能力”骨科医生。

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一个“隐形的杀手”在向老年人走来——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悄无声息地实施着“蓄谋已久的阴谋”,预计2030年,我国此类患者近1亿。

OVCF多为老年患者,常累及多个椎体,病情复杂多样,非手术治疗,4 年内死亡率高达49.4%;而开放手术则创伤大、内固定易松动、并发症发生率高。很多老人因为无法承受传统的手术方式,最终选择“保守治疗”。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


越难越要啃硬骨头!杨惠林在导师唐天驷教授的指导下,带领团队从2000年开始,开展OVCF微创KP治疗的研究,创建了“OVCF微创诊治体系”,被称为“苏州理论”,实现了“打一针”治骨折,患者术后1天即可下地行走,改变了伤筋动骨100天的诊治理念,打破了“骨折-卧床-骨量丢失-再骨折”的恶性循环,为骨质疏松的综合治疗赢得时间,使患者4年死亡风险降低55%。

凭借此项技术,杨惠林以第一完成人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继2004年他以第一完成人,凭借“脊柱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第二次获此殊荣。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唐天驷教授(右)、杨惠林教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

此外,针对骨质疏松患者,螺钉易松动、拔出,导致重建失败等问题,杨惠林创建了内固定界面整合新技术,促进钉—骨界面整合,显著降低松动率,实现临床转化,以第一完成人获2021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心里始终装着病人

把看病当成“破案”

从医近40年,杨惠林对自己的这份职业充满热情。此前在接受看苏州记者专访时,他曾深情地说道:“我如此深爱着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就像爱生命。”

把看病当成“破案”,把手术当成“作战”。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多年来,杨惠林投入到一线临床科室,为患者解决病痛,重燃生命的希望。

杨惠林曾说:“我见证了病人痊愈后的喜悦,同时,也见过疑难杂症患者的痛苦与绝望。之所以从事脊柱的研究,是想见到更多的患者露出喜悦的笑脸,他们其实就是我投入科研最大的动力。”

说到印象最深刻的病人,杨惠林总会提起多年前的一位外地年轻人。“十八九岁的一个小伙子,夏天一头扎进河里去游泳,结果颈椎骨折,导致四肢瘫痪,送到的时候我们已经无能为力,非常惋惜。所以做医生,总觉得还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学习,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杨惠林教授在与同事讨论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也正因为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常常有遗憾,杨惠林在工作中更加努力钻研医学技术。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之后,杨惠林又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把工作前置,不止是钻研技术,不止是治病救人,还要将更多的精力用来进行科普宣传。

“看病一定要细心,就像是破案,每一个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

这是杨惠林反复交代自己学生的话,正是由于这份细心,杨主任发现了不计其数的漏诊误诊,拯救了无数的患者。

除了像“破案”一样看病,杨惠林工作起来还跟“打仗”似的,而且还有很多“持久战”。

医学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经验科学,是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得来的。对于杨惠林来说,从医这么多年,他也记不清自己到底做了多少台手术。在他的记忆里,他曾经连续做手术长达36小时。

杨惠林说:“对于骨科医生来讲,通宵手术是家常便饭。手术的时候,会忘记时间,全身心的投入到手术当中,紧张的时候甚至连上厕所都会忘记。静下心来,为病人着想,就不会觉得累,身体里似乎有一股劲支撑着我把手术做完。”

正是对病人执着的付出

对科研的那股冲劲

成就了大医精诚的杨惠林

再次祝贺

这位苏州的“超能力”骨科医生

获得大奖!

相关阅读

  • MECT,精神心理问题治疗的新方式

  • 说起精神科疾病治疗,大家一定会想到药物治疗、心理咨询等,其实还有一项鲜为人知,却行之有效、安全便捷的治疗方式——MECT。 传统电休克治疗(ECT)起源于1938年,由两位意
  • “一烧一消”,37岁男子“心病”被成功治愈

  • “烧一烧”“消一消”就让曾先生彻底告别了持续3个多月的反复胸闷、心悸、气短等不适。2月17日,曾先生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后的第二天,痊愈出院了。近3个月来,
  • 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房颤消融手术量

  • 2023年2月6日,绵阳四0四医院(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团队为75岁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成功实施了房颤消融手术,这是自2011年以来心内科运用房颤消融技术治疗房颤患者的第1000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她突然打断他,喊出“中国不是我们的敌人”!

  • 美参议员演讲遭打断,抗议者喊“中国不是我们的敌人,气候危机才是”。综合美国有线卫星公共事务电视网(CSPAN)和英国《独立报》消息,美国共和党籍联邦参议员乔希·霍利当地时间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