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文明的本质与文明范式的构建

日期: 来源:中国学派收集编辑:中国学派

作者:何哲,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摘自《探索与争鸣》2023年2期,刘倩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8期P97-P98

对文明本质的探寻是整体文明观的问题。历来人类整体文明观交织着进步论和实体论两种观念。早期文明观念倾向于进步论,将文明定义为开化和进步, 与愚昧相对应。而近现代以来,尤其以汤因比和亨廷顿为代表的学者,将文明实质等同于基于文化、民族、国家的社会共同体,从而产生了文明竞争与淘汰的实体冲突观。显然,这种观念窄化了文明本身所具有的深远的知识性与进步性。因此,在构建人类新文明形态时,必须要回到进步性这一文明本意。从进步意义的文明观角度而言,文明是一种知识结构。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趋势:暴力性社会走向知识性社会

确立了回归进步观作为新文明发展的基础视角,就需要进一步从文明本身的进步趋势来衡量文明的发展程度。尽管衡量人类文明发展的程度有很多种视角和指标,典型的如技术、制度和文化维度,但一个基本的人类历史发展趋势,即人类文明进步的整体趋势是从暴力性社会向知识性社会演变。

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人类社会是充满着野蛮和暴力的。当然,一部人类社会进化史也是一部人类的知识发展史。暴力与知识构成了一个动态循环的双螺旋上升结构。人类的产生起源于劳动实践形成的知识的累积, 但同时也促使了暴力的升级,知识很多时候被优先用来生产更为锋利的武器,如古代冶金知识用于制造农具和武器。随着知识的进一步提升,人类的暴力程度也在系统性提高。随着更大规模社会组织如国家的建立,国家内部系统性的合法性的暴力体系被建立起来,国与国之间的暴力征伐也更为常见且规模更大。从知识与暴力的二元关系来看,虽然人类暴力程度因知识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人类也始终努力利用知识来压制暴力。

这一状态在近现代更为明显。伴随着大航海、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人类逐渐从知识蒙蔽状态进入理解世界的觉知状态。在欧洲大陆内部,经过漫长的 30 年战争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首次确立了国与国之间的主权原则,这成为人类控制国与国之间战争暴力的第一个制度性框架。

文明的本质:人类实践凝结的知识结构

文明本质上是由人类实践凝结的知识结构。从文明的主体来看,毫无疑问是人。而人是实践的主体。人类的实践活动最终的认识成果就凝结为知识体系,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文明的度量来看,无论是技术、制度还是文化,最终都共同凝结为知识体系,体现了人类在多个维度认识上的进步程度。从文明的成果来看,人类文明存在的根本性成果在于形成了知识体系,并且这种知识体系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形成跨越时空的传承和积累,从而使得人类文明可以沿着知识的道路逐级而上。

作为知识的文明本身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组成。

(一)文明是智的知识结构

从文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存在巨大的飞跃台阶的。第一次是从能够使用火、制造工具和形成语言文字开始的,从而使得人类在众多生物的进化序列中脱颖而出。第二次则是系统性地归纳天地自然的知识,并将天地进行人格化的赋予,从而形成神话、宗教,并具备了初级冶炼能力、农业种植知识和工程建筑知识,从而形成了漫长而繁荣的农业文明。第三次则是通过系统化、理性化的思维精确定量地分析物质和解释自然,开启化石能源和冶炼行业,形成了历次工业和科技革命。目前为止,人类还停留在第三次认识飞跃的层面,对于自然深层次的奥秘如宇宙、地球、智慧、空间、时间等本质性的问题知之有限,人类的大多数亚文明都停留在某一个认识阶段从而陷入了文明进化的停滞期。

(二)文明是善的知识结构

善描述的是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善的知识结构成为一种文明中重要的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今天几乎所有的社会学科,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伦理、法律等, 都可谓在竭力地构造一种善的社会结构。人类对于善的认知实现了从认为人与自然和神是不平等的(神秘崇拜),到认为人与人是不平等的(贵族等级特权制度), 再到认为人与人是平等的巨大进步。当然,伴随着人类善良的进一步扩展,平等自由等制度还延展到人类对于动物和自然的保护, 形成了人类与动物、自然是和谐友好的新理念,进一步提升了人类善的认知,扩大了其覆盖体系。

(三)文明是美的知识结构

所谓美,本质上是人类精神的愉悦和升华。音乐、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在早期人类文明中就已经存在。因此,对美的追求,始终嵌刻在人类文明的基因深处。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反映美的艺术作品有助于涵养人的身心,升华人的心灵,使人们得以慰藉、启迪,从而更幸福地生活。

综上可知,文明就是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智、善、美的知识结构,体现了人类摆脱愚昧野蛮的自然状态的知识成果,人类社会对智、善、美的追求反映出其对天然暴力属性的遏制。对智的追求,既可以使人专注于对自然和社会奥秘的追问,又能够以物质成果的形态展现人类个体与群体的伟大成就。对于善的追求和构建,更是直接针对个体暴力与群体暴力,社会制度体系的构建最终是为了解决暴力而促进社会和谐。对于美的追求则更有助于人类构建更加辉煌优雅的精神空间,好的艺术使人徜徉在祥和安宁中而实现人生的个体精神升华。人类社会的进步就在于通过对智、善、美的追寻而摆脱野蛮暴力的状态。

文明发展的知识持久性进步问题

尽管人类文明从其诞生起就嵌入了不断累积的知识从而使文明得以持续进化和攀升,但是从人类文明数万年的历史来看,在众多的亚文明中,绝大多数亚文明要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要么在某一个阶段长期停滞,要么在发展与毁灭的循环中长期动荡。人类的文明跃升反而是显得非常偶然的事件。

笔者认为,知识进步的历史持久性才是文明建设最核心的标志。那些陷入停滞的人类亚文明无一例外不陷入“文明发展—暴力破坏”的循环之中。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就要回到文明的历史本质,也就是要构建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知识性文明。知识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同时又具有高度无形性、流动性的主观与客观实践结合的产物,要实现其持续的进步,除却本身长期的资源投入与制度稳定性外,还需要三个必要条件。

(一)开放:关键条件

开放包括一个文明实体对内和对外的开放。对内的开放是指社会资源向社会各阶层较为公平的分配,各阶层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努力获取相应的资源,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自身阶层提升或者社会价值的肯定。这使得社会中具有知识创新性的人群能够持续地获取社会资源并实现知识的创造和交流。对外的开放对于知识体系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也是关键的。从世界历史来看,凡是开放交流的文明体系,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而文明一旦走向封闭,则必然导致没落。从知识发展的角度来看,历史上很多国家自身知识基础积累并不高,却因为奉行了开放包容的政策保障了知识体系的持续增长。

(二)法治:核心条件

法治是按照规则治理的一整套完整的国家和社会运作逻辑, 法治文明是人类在社会组织建设领域的重大历史性飞跃。从知识持续性进步的角度来看,法治也是文明进步的必要的核心条件。法治的四个基本特性:可预期性、公共性、自限性、稳定与可持续性,共同构筑了文明知识体系持续进步的基石。

(三)均衡:根本条件

均衡是指事物内外部各要素相互作用从而维持事物稳定的状态。一个繁荣稳定可持续的知识型社会,必然在多种体系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在历史尺度上的均衡,使得权力既不会干涉知识的进步,同时也保障了社会的基本秩序。

文明的发展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是文明知识的持续性进步问题,只有构建开放、法治、均衡的社会体系,实现从暴力型社会向知识型社会的转型,才能真正构建可持续进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关阅读

  • 2023年第七届宗教社会学论坛在贵州民族大学举行

  •   9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的2023年第七届宗教社会学论坛在贵州民族大学大学城校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贵州,相聚民大,围绕“宗教社
  • 最高检发布知识产权检察综合保护指导性案例

  • 今天,最高人民检察院以“知识产权检察综合保护”为主题发布第四十八批指导性案例。此次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共4件,分别是广州蒙娜丽莎建材有限公司、广州蒙娜丽莎洁具有限公司与
  • 以数字检察赋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监督

  •   本报北京9月17日电 (记者张璁)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以“知识产权检察综合保护”为主题发布了第四十八批指导性案例,此次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共4件。这是最高检设立知识产权检察
  • 什么?我们可以光速旅行?这简直难以置信

  • 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也是人类研究外太空的关键。光速下,时间仿佛静止,这种独特的现象一直是科学家们探究的重点。虽然只有像光子这样的无质量粒子能够以光速航行,但是人类已
  • 点赞!泰山区这项工作荣获全省优秀创新案例

  • 9月15日山东省民政厅公布2023年度全省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名单,泰山区《一个救助委员会构筑社区(村)级社会救助工作新格局》被评为2023 年度全省社会救助领域优秀创新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文明的本质与文明范式的构建

  • 作者:何哲,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摘自《探索与争鸣》2023年2期,刘倩摘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8期P97-P98对文明本质的探寻是整体文明观的问题。历
  •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举办2023年迎新晚会

  •   9月16日晚,安徽信息工程学院2023年“青春逢盛世,共筑信工梦”迎新晚会在体育场顺利举办。晚会以丰富的艺术形式为新生开启青春美好的大学征途,展现二十年来砥砺前行校园底
  • 于红梅同志任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

  •   据教育部官网消息,9月15日,教育部人事司在中央音乐学院宣布了教育部党组的任免决定,于红梅同志任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赵旻同志不再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职务。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