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大湾区必将是充满活力的世界文化高地

日期: 来源:东莞日报·东莞Plus收集编辑:东莞日报·东莞Plus


                           

 

4月23日上午,东莞市文联邀请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原党委书记蒋述卓以《粤港澳大湾区文艺的过去与未来》为主题,现场与文艺工作者对话交流。本次活动由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东莞文学艺术院协办、东莞市作家协会与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东莞市文联创作部主任胡磊主持讲座。

“反映粤港澳大湾区是时代赋予文艺的责任,也是大湾区文艺发展的必然要求。大湾区必将是充满活力的世界文化高地。”蒋述卓表示,面向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必定是世界历史上人类的最好喜剧,我们不必犹疑,而应在创新创造中捧出文艺的灿烂明珠。

据了解,本次活动是“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系列讲座的第八场。该活动是东莞市文联重点打造的高端文化品牌之一,邀请文艺名家看东莞、讲东莞、写东莞,助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自去年下半年启动以来已连续举办七场,为东莞文学艺术创作送来了源源不竭的灵感与动力。

既承接岭南文化传统又具有新质

作为知名的文艺评论家,蒋述卓近年来不仅对大湾区文学展开理论建构与阐释,还积极参与推动大湾区文学的出版交流活动。他介绍,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2019年7月,广东省作家协会、香港作家联会、澳门笔会代表三地的文学组织,在广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拉开了合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帷幕。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驶入快车道,“人文湾区”的价值与意义愈发引人关注。蒋述卓指出,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其目标是要创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一个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那么,“人文湾区”的建设就要有与大湾区整体目标相匹配的标杆,即文化创造力兴盛活跃、文化产业体系完善、文化交流的国际化水平最高、文化消费动力最足的优质文化生活圈。

“放眼世界三大湾区,纽约湾区以金融著名,旧金山湾区是科技典范,东京湾区是工业发展的翘楚,而粤港澳大湾区则是一个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科技与现代服务业发达、不同文化相融、经济与文化创造力最强的综合性世界级城市群和优质生活圈。”蒋述卓表示,这决定着粤港澳大湾区不是单一的突破,而是整体的超越和构建。标杆立得高才能起点高、站位高,才能不重复过去经济活力强、经济合作互补性最为显著、而文化建设却跟不上去的局面。理念上有了清醒认识,才能出台相应的文化建设政策,促进改革开放,促进交流互补,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大湾区文艺”作为一个富于文化意味与想象空间的表述,不仅为粤港澳文艺互动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使区域文艺植根传统、立足当下、面向未来这一问题变得更加现实而迫切,因为文艺需要回应历史文化与区域生活的演变,以创作实践丰富区域文学的内涵与边界扩张,从而探索文学见证时代、参与时代的书写可能。

“粤港澳大湾区文艺作为一种区域性文学,它具有区域特点,跟岭南文化、传统文化有着很深刻的关系。”蒋述卓认为,“大湾区文艺”是一种既承接岭南文化传统又具有新质的文学,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学;是富有生产性的、富有召唤性的概念,要重视它着眼于未来与前瞻的特质。“大湾区文艺”表现大湾区的文化风貌、都市生活、科技创造、民间信仰、文化遗产、精神价值等多层面内容,是具有湾区独特表现方式和语言风格的文本形态。

从承接传统来看,以1840年划界,“大湾区文艺”有中国近代以前的岭南文化的远传统,又有近代以来直到现在将近180年间所形成的近传统,这两个传统与粤港澳三地同属岭南文化的文化底色密切相关,同时又为未来“大湾区文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影响着大湾区文艺的发展路向和品质。

“大湾区文艺”的开放与创新创造性

随着从汉唐到宋元的几次大移民的进程以及被贬谪迁徙官员的南下,中原文化逐渐进入并影响岭南文化。但在受容的过程中,“大湾区文艺”又呈现出主动状态的包容和创新创造。

蒋述卓介绍,从明代开始,受容状态逐渐向主动包容方向发生着变化。岭南地区变得更为开放和包容,树立起一种不怕“异端学说”,以开阔的胸襟、宽容的态度接纳外来思想、择善而从、为我所用的文化姿态,岭南地区逐渐形成了一种开放与融通互为表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近代,随着中西文化的相互激荡,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追求西方进步思想的双重变奏中,岭南思想界发生巨大变化,近代岭南文化的整体精神风貌就是在主动接受西方思想中建立起经世致用、爱国救亡的启蒙之学,在追求个体自由和群体觉醒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的改变与崛起。

“近代岭南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成为引导中国文化路向的主导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蒋述卓认为,岭南文化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开放、融通并继而实现创新创造的文化特点,原因在于:一是与岭南的地理状况相关。二是近代以来东西方思想的碰撞,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社会形态的剧烈动荡,促使了从被动开放向主动接纳的转变,形成了兼收并蓄的博大气魄和开阔胸襟。三是岭南地区从来就有向外拓展的移民传统。

有这样的文化做底色,大湾区文艺必然具备开放与创新创造性的未来品质。蒋述卓介绍,“大湾区文艺”开近代以来中国风气之先,比如:黄遵宪、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岭南画派高剑父、黎雄才、关山月、赵少昂等,将西方美术与中国写意画相结合,以西方技法表达中国美学意境,掀起一场艺术革命;20世纪60到90年代,香港出现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崑南、刘以鬯、李碧华等带有先锋性的小说,西西为代表的“城市小说”,梁凤仪的“财经小说”,倪匡的“科幻小说”,黄易的“玄幻小说”,亦舒的“言情小说”等;广州有章以武、张欣、张梅等的“城市文学”,以及深圳、东莞、佛山兴起的“打工文学”等等。

“上述文艺发展之种种,与岭南文化的底色密不可分,而在未来大湾区文艺的发展中,有大湾区的良好文化环境和多年来文艺打下的基础,这种开放创造品质必定会得到进一步彰显。”蒋述卓说。

大湾区必定是世界历史上人类的最好喜剧

蒋述卓同时指出,岭南文化还是一种流动多元的文化,既呈现出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又有中西文化相互交流交融的色彩。

明清之际的岭南文学,文学家处于易代的转折时刻,又广泛游历中原与江南大地,吸收中原的厚重、江南的灵动、秦晋的坚实、湘鄂的刚烈,熔铸出岭南的雄奇雅正之风,这正是在流动中出现的文学风貌。清代诗人洪亮吉高度评价岭南诗派,称“尚得昔贤雄直气,岭南犹似胜江南”。

改革开放之后,移民作家带来了各地的文学感悟和表达特点,结合广东的实际写出了风格多样的作品,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学局面。如,杨黎光、陈启文等的报告文学,杨克、卢卫平、郑小琼等的诗,章以武、张欣、南翔、邓一光、蔡东等的小说,放眼看去,从外省移民来广东的作家很是耀眼夺目,他们与广东本土作家一道共同构建起了广东文学的殿堂。港澳文艺也是如此,既承接中华文化(岭南文化)传统,又广纳海内外文艺。如,金庸的武侠与儒道佛文化及其江南风味,王家卫的江南情结与海派风格,罗启锐、张婉婷的港岛风情。

蒋述卓强调,“大湾区文艺”的当代前沿与世界性,虽然更多的是面向未来提出的,但依然有着岭南文化的底色做基础。“过去的岭南是以山为界来做地理划分的,隐藏的是陆地的视角,而如今的大湾区的地理视角是指向海洋的,这便是新的视角。因此,要站在更为宏阔的视野来审视‘大湾区文艺’的存在与未来路向。”

“城市体现的是现代性的时间,城市有着新的生命律动,在21世纪,城市成为人类的命运共同体。”蒋述卓指出,反映大湾区城市群的现实状况,是时代赋予文艺的责任,也是大湾区文艺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城市文化程度、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事实上,在“大湾区文艺”进行时中,已经有了对新城市文艺、新工人文学、海洋文艺、泛科幻写作、新南方写作等等的探讨,在艺术内容与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与实验。如:关于“新城市文学”,邓一光、张欣、杨黎光、吴君等有了对城市题材的新探索,王十月、郑小琼等开始写作他们对城市的碰撞体验。新生代作家王威廉、陈崇正、蔡东等探索城市人的内心思辨,周洁茹用港漂的眼光透视暂时还不属于她的“我城”,唐睿则在移民与香港的融入中写出成长的心路历程。科幻以及各种跨界的写作正成为大湾区作家的趋向,大湾区城市一体化的进程中必定会使“新城市文学”具备新质。虽然“新南方写作”的讨论尚没有进入到与实践相适配的阶段,但理论先行却能开启作家们的写作阀门,更何况湾区内有的作家已经在觉醒和反思中有意识地进行“新南方写作”的探索。

“粤港澳大湾区的崛起代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实践,顺应着世界文明的发展潮流,它必然也是充满活力的世界文化高地。”蒋述卓表示,只要立足大湾区的火热生活,写出大湾区人民为实现未来图景的合作奋斗,未来大湾区文学就必定是当代前沿与世界性的。“面向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必定是世界历史上人类的最好喜剧,我们不必犹疑,而应在创新创造中捧出文艺的灿烂明珠。”

“现场聆听了蒋教授高屋建瓴的讲解,受益匪浅,茅塞顿开!”胡磊表示,虽然工作生活在大湾区核心腹地东莞,但此次讲座令东莞文学艺术工作者更加深刻理解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过去与未来,特别是开放性、多元丰富性、前沿性等特征,为东莞文学艺术事业发展打开了新的一扇门窗,“帮助东莞文学艺术家找准位置和方向,创作不负时代和人民的作品,以精品力作助力文化强市建设。”


专访

东莞日报:东莞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也是您非常熟悉的城市。此次东莞之行,您的首站是“中国作家第一村”,行程满满。请谈谈您对东莞文学艺术的印象和感受?

蒋述卓:东莞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同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因此,我很早就关注和研究东莞文艺事业和产业,也曾数十次来东莞交流、探讨。此次东莞之行,总的感受是:近年来,东莞文学艺术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潜力巨大,令人耳目一新,充满无限的遐想和期待。

东莞拥有优渥的文学艺术土壤和丰富的创作元素,改革开放以来,东莞文学艺术创作大繁荣,在这里诞生了“打工文学”现象,还有“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长安文学现象”和“桥头文学模式”,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家。

这些年来,在文学方面,东莞无论是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数量,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总量,常年名列全省地级市之首,同时他们还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代表性作品。同时,在美术和话剧创作方面,也涌现出不少紧跟时代、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东莞在文化艺术创作方面不可小觑的实力,也真诚期待他们持续爆发,为大湾区文学发展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注入新力量。

东莞日报:东莞无论是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抑或是区域城市发展层面来看,在大湾区都具有重要的位置。那么,东莞的文化艺术事业在大湾区文艺版图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蒋述卓:众所周知,东莞不仅是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也是闻名世界的制造业之都。我认为,东莞文学艺术事业,应该要有着与东莞制造业一样的地位。

制造业是东莞的根基和命脉所在,是东莞面对新一轮城市竞争的坚实底气所在。在工业文明的包裹下,东莞文化艺术家要从这座城市的根基命脉入手,反映工业制造对城市的重要性和深刻影响,以及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社会和城市的变化,尤其是人的变化,体现东莞从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转变历程,展现出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核和灵魂。

比如,在反映人的变化方面,我们可以探讨松山湖产业园区的诞生、发展和科技工作者的扎根故事,以及它给城市带来了深刻变化。不仅如此,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背景下,工业制造同步发展迭代,进入新工业阶段和现代社会,人不仅仅是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而是创造生活、谋求质量的“人”。这些我们都深深感受得到。但应该如何用文学艺术作品去反映,这些将为新城市文学、新城市文艺、新工业文学、新工业文艺等带来全新的创作灵感。这也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如何反映东莞制造业在大湾区和世界的地位,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

东莞日报:东莞是一座“年轻”的城市,自带都市气质和潮流底蕴,青春、时尚、活力和激情是城市一抹靓丽的色泽。您认为,年轻和潮流气质对东莞文艺事业发展有怎样的影响和意义?

蒋述卓: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多元化和国际化的粤港澳大湾区引领着潮流风尚,激发灵感创意,为文学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创作舞台。东莞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平均年龄不到34岁,是一座年轻、充满活力的城市,为城市发展带来无限可能,为文化艺术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时尚影响着青年,青年则引领时尚,青年在时尚文化类型和时尚风格方面具有多元化的倾向,也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城市的人文活力和发展趋势。面对年轻群体,我们要思考“如何将文学艺术融入到大家的生活中?”

比如,文化创意园,为年轻人提供一个每天下班之后精神放松愉悦的基地。但这里仅仅起着充饥饱腹、小憩片刻的作用吗?我认为,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文化创意园的意义也绝不仅停留在最原始的物质需求上。因此,我们要进行创新,用色彩缤纷、奇趣盎然的潮流艺术来满足年轻人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与心灵需要。如:组织开展青年剧社,让年轻人扮演自己的角色,甚至演微电影,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文艺、享受文艺。

“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作者”人数之多,文艺种类之全,远远超出想象。“潮流文化”极富魅力,为年轻人才华的创作和发挥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这也是大湾区文艺应该具备的新质。

东莞日报: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最重要的软实力。在过去的二十年,东莞经历了“文化新城”“文化名城”“品质文化之都”的建设阶段,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今年3月初,东莞召开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会,吹响了以文化强市赋能东莞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当前,东莞“文化强市”建设如火如荼,请谈谈东莞文化艺术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蒋述卓:东莞立市时间不长,但始终把文化事业放在重要位置。不管是之前20年,还是今年的文化强市大会。总的来说,我们看到,东莞立足实际、面向群众,以前瞻性、战略性思维科学规划文化事业,激发创作活力,为东莞推动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也让东莞文化艺术界大有可为。

具体来说,一是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公共文化设施是满足大众文化生活追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重要载体,能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平台支撑。东莞要再夯实文化设施的基础,在每个镇街(园区)都布局文化馆、博物馆,并组建各种文化群体。这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是要多措并举推进更多的文化惠民政策落地生效,为基层群众提供贴切实际需求的文化生活。文化惠民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让广大市民都能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这就需要加快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组织开展更多的文化惠民活动,“填满”公共文化场所的空间,改善文化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满足感。

所以,我称文化为“塔”。首先要做好扎实的底座,向上构成塔身直到“塔尖”,多层次不仅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也让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也就是说,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是一致的,要分层制定文化惠民措施,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多点铺开文化强市建设,这是文化强市能够真正实现的一种动力。因为,文化要以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而不是为了“文化政绩”,否则本末倒置。

东莞日报: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之际,身处大湾区“明珠”区域,东莞作家如何抢抓机遇,创作出不负时代的精品力作,讲好东莞故事、湾区故事?

蒋述卓:如前文所言,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东莞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推动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满足千万常住人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宏伟蓝图变成生动实践,为东莞文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

可以说,东莞文艺创作者具有“身临其境”的优势,但还是要抓住“制造业”这个根本,在“新工业文学”“新城市文学”“新工人文学”等方面深入思考、取得突破。同时,东莞还需要在相对欠缺的“泛科幻写作”方面延伸,补足发展短板。

此外,为适应“年轻”“潮流”等新常态,东莞还需要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动作用,提高文化服务质量,丰富文化服务内容,进一步加强文旅跨界融合,塑造个性化、层次化的文化创意品牌体系,以文化创意赋能文化发展。

文字:记者 刘召

图片:记者 罗嘉怡

视频:记者 罗嘉怡

编辑:张叶

相关阅读

  • 朱虹:《画里江西》序

  • 您听过江西吗?来过江西吗?了解江西吗?如果没有的话,也不用遗憾,这次就放缓匆匆脚步,暂停手中忙碌,听一听由江西省委宣传部、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联合开设的《画里江西》栏目所记录
  • 热心公益情系他人 撑起妇女“半边天”

  •   在天全县城厢镇,活跃着一支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她们坚持每年参加欢送新兵慰问活动,为入伍新兵赠送手工鞋垫,表达妇女对入伍新兵的拥军之情;坚持定期到养老院,为孤寡老人过生日,帮
  • 活动丰富多彩 群众乐享“大餐”

  • “河洛欢歌·广场文化月”活动暨“洛阳市第二届惠民文化节”日前落幕,在为期10多天的活动中,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接连上演,让群众乐享文化大餐。本次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
  • “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 “到东莞市大朗镇跟班学习一个月有余,除了深刻感受到发展的差距,更多感受到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创新发展的澎湃动力、干部只争朝夕的奋斗激情,让我更有‘本领恐慌’之感。”昨日,我
  • 酒泉肃北:举办第三届“芒来杯”少年搏克比赛

  • 近日,肃北县第三届“芒来杯”少年搏克比赛在县民族团结进步广场拉开序幕。比赛旨在让各族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据了解,此次比赛共有来自肃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最新文章

  • 朱熹与浙江樊川书院

  • 樊川书院今貌浙江是我国的书院大省,在中国书院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宋代开始,书院数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二,在清代进入全盛时期,书院数量跃居全国第一。据统计,从唐代到清代,浙
  • 国红龙谕与烟台尚合餐饮达成合作

  • 烟台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烟台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烟台书画研究院院长张德政先生题字《国红龙谕》这是张裕旗下战略高端品牌龙谕陆续向全国30家米其林、黑珍珠餐厅进发后,
  • 积极打造品质民生路 共同缔造幸福堡镇村

  • 4月24日,海拔1200米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堡坪镇堡镇村依然春寒料峭,堡镇村一组村民张云家的火笼屋却是热火朝天,一场坨坨会正在进行。“这段路有4公里多,搞品质提升就是要把路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