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文明乡风润乡村——宣恩县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日期: 来源:恩施日报收集编辑:恩施日报

宣恩县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推动特色产业强起来、人居环境靓起来、基层治理优起来、文明实践热起来,切实提升全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加快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步伐。

产业为本 夯实文明之“基”

“上午卖出了五大筐,我要赶紧多摘几筐,乘着这几天卖出好价格。”8月26日,宣恩县椒园镇黄坪村二组村民谭遵玖正采摘黄金梨,忙着供应市场。

黄坪村位于宣恩县城北面,辖12个村民小组,705户2141人。黄坪村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引导村民种植黄金梨、茶叶等经济作物,带动村民实现共同富裕。黄坪村也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湖北省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示范村”等称号。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乡村文明的物质基础,宣恩县以产业兴旺为目标,立足资源禀赋,做大做强品牌,聚力富民增收。

按照“北茶南果高山药”产业布局,宣恩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畜、茶、果、药、蔬、烟、粮”七大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同时,不断加快农业品牌创建,提升市场影响力。

目前,宣恩县农业产业已实现从单一到多元的跨越式发展,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86.8万亩,总产值47.51亿元;成功打造1个农业产业强镇,建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个。“伍家台贡茶”“宣恩贡米”“贡水白柚”“黄坪黄金梨”“椿木营竹节参”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各位直播间的宝宝们,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宣恩贡米……”7月26日,李家河镇高桥村电商直播间内,主播向春枝正在向网友推介当地优质特色农产品。据悉,去年该电商销售额超过150万元。

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旅融合,宣恩县积极探索“农业+”产业融合模式,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直播带货、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有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1个、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园区5个。

美化为先 塑造文明之“体”

“鄂西宣恩有贡茶,茶中之宝甲天下”。宣恩县万寨乡伍家台村地处神奇的北纬30度,是伍家台贡茶的发源地,素有“贡茶之乡”的美誉。

初秋时节,行走在伍家台村,茶园郁郁葱葱,连绵起伏,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田野间,引得游客在此打卡拍照;勤劳的村民在苍翠间来回穿梭,采摘茶叶,收获丰收的喜悦。

该村坚持茶园生态建设和景观建设,以贡茶文化为核心、生态茶园为依托,成功打造伍家台贡茶文化旅游区。2016年,该景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0年,该村推出茶旅观光路线,并获得“百条红色茶乡旅游精品线路”等称号,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到此游玩。

随着文旅融合、茶旅融合的蓬勃发展,村里的茶馆、民宿、农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杨雪芬在村里经营着一家农家乐,每年春夏季节,是她家最忙碌的时候。“因为村里这几年环境变好了,每年都会接待很多外地游客。”杨雪芬说。

为进一步美化人居环境,2021年,该村结合村组现有和新建建筑、乡村环境要素引导进行乡土化改造,在提升“乡土、乡情、乡愁”上下功夫,打造有韵味、有特点的村落民居300余户;去年,村民“自谋、自想、自定、自干”,自筹资金并投工投劳折计48.5万元实施“五小园”建设,打造自家的“诗与远方”。

美丽的茶园、干净的道路、明亮的庭院吸引众多的游客,也带来可观经济效益,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伍家台贡茶文化旅游区累计接待游客28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6亿元。该村也先后获得“湖北省十面红旗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等称号。

提升人居环境,建设和美乡村。宣恩县围绕农村水、电、路、网等进行升级改造,大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2021年,宣恩被命名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黄傅公路获评2022年度全省“十大最美农村路”;逐步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处理模式,全县生活垃圾收运、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黄坪村、当阳坪村先后获评“全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工作先进行政村”;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典型示范村2个、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69个,3个村入选全省2023年和美乡村建设试点村。

治理为要 厚植文明之“土”

“我们要保持河道清洁,禁止乱排生活污水。”近日,一场以“河道保洁·共同缔造”为主题的道德评议会在宣恩县高罗镇埃山村开展。

埃山村位于高罗镇中部,距离高罗集镇2公里,国土面积10.8平方公里。该村积极探索“一约一会一评比”制度,不断增强基层治理能力,有效解决邻里纠纷,推进村风民风文明和谐。

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利用“文明超市”“小红帽”“姐妹”“爱心助老”特色志愿服务品牌,传播新思想、凝聚正能量。同时,成立“道德评议会”,挖掘和树立道德模范,传递社会正能量,对传统陋习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以评议推动移风易俗,带动文明乡风。

“通过‘一约一会一评比’,实现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提高了村民的精气神。”埃山村党支部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宋波说。

2016年,埃山村被湖北省绿化委员会、湖北省林业厅授予“绿色示范乡村”;2014-2019年,埃山村连续两届被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2020年,埃山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2017-2019年度“全国文明村”。

乡村要和谐,治理是关键。宣恩县通过创新“帮理郎”“和事佬”“乡贤调解工作室”等一批具有宣恩特色的基层综合治理模式,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完善。同时,借助数字技术打造“政府引导、村民自治、平台数治”的数字乡村共治体系,实现“村委一键达”“信息一键报”“本地一屏查”,打通村委动态管理、村民信息上报、村级自治自管的“最后一公里”。

文化为重 铸就文明之“魂”

“请大家记住防溺水的‘六不准’: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8月16日,宣恩县开展“文明城市·宣恩有礼”文明实践集中活动。当天,该县各级各部门通过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广泛动员和鼓励群众投身到城乡文明融合发展中去,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风尚。

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宣恩县确立每周三为“文明城市·宣恩有礼”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活动期间,全县干部群众将结合民生所需和文明风尚培育主题,常态化开展精彩纷呈的文明实践活动,通过文明培育、文明创建、文明实践等载体,逐步实现“理论宣讲全覆盖、参与主体全覆盖、志愿活动全覆盖、正面激励全覆盖、智慧管理全覆盖”等五个全覆盖目标,打造城乡文明融合的“宣恩样本”。

宣恩县紧紧围绕“仙山贡水·浪漫宣恩”的城市定位,充分发扬“上善若水、文城一脉”的志愿服务精神,探索“浪漫宣恩1314”文明实践路径和“1+8+1”志愿服务品牌,全域整合阵地、人才、项目资源,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更好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到哪里。宣恩县统筹投资4.7亿元,在恩施州率先建成集七馆、六基地、五中心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9个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62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也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同时,成立以县委书记为总队长的“文澜”志愿服务总队,下设“1+9+N”县乡村三级志愿服务队伍架构,构建上下贯通、供需对接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发挥“中国好人”汪明菊、张勇、姚元翔等先进典型引领作用,成立“汪明菊工作室”“公益顺风车”及“因为有‘梨’”等志愿服务队,集聚本地乡土文化人才、科技能人、乡贤、“五老人员”等人才,打造群众身边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

“围绕百姓的精神文化、生产生活、卫生健康等需求,宣恩县以专业志愿服务为矩阵,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主力军,全县现有6.3万志愿者,476支志愿服务队伍,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27万小时。”宣恩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恩施日报全媒体记者 向利雄 通讯员 舒玥)


相关阅读

  • 湖南中医药高专驻村工作队慰问石源村教师

  • 株洲新闻网9月12日讯(通讯员 牛晋)尊师重教,心系乡村教师,9月11日,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驻娄底市双峰县沙塘乡石源村驻村工作队会同沙塘乡教育管片负责人、村支两委及部分村干
  • 聊城3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   9月10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在9月4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公示公告中,我市阳谷县侨润街道国庄村、莘县十八里铺镇苏堂村、高唐县琉璃寺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河南周口:科普巡讲进校园 点燃学生科技梦

  • 陈光南与学生互动。周口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亚楠 文/图9月11日下午,“少年与科技——科学家科普巡讲进校园”活动走进周口市第十九初级中学。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