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答记者问|山东推出一揽子促就业政策,省级以上投入就业补助资金达17亿元

日期: 来源:山东发布收集编辑:山东发布

今天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数说山东看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上半年全省就业及社保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上半年,山东省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超过时序进度,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请问下半年,山东省在促就业方面还有哪些打算?

张涛: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这一成绩,是在全省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取得的,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经济回稳向好的重要标志,是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的重要体现。

一是省市政府负责同志带队,有关部门、高校组织的访企拓岗,共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岗位信息54万余条,进一步拓宽了就业的“蓄水池”;二是各有关部门先后推出一揽子稳定和扩大就业政策措施,省级以上投入就业补助资金达17亿元,同比增长66%,进一步稳固了就业的“基本盘”;三是从年初开始,各级人社等部门接续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服务月”“百日千万招聘行动”等专项服务活动达8000余场次,做到“月月有活动、时时有服务”,进一步兜牢就业的“保障网”。

当前,山东就业工作总体呈现“稳”的态势,但也面临突出的矛盾,主要是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面临一些困难,部分民营企业、加工制造企业面临“招工难”,农村劳动力等流动人口稳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下半年,人社部门将继续努力,持续加力,确保全省就业局势的总体稳定。

一、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战,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全面建档立卡,开展实名制管理服务,通过“一对一”敲门服务,让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及早就业、不落一人。

二、支持民营企业稳岗扩岗。全面落实就业补贴、社保补贴等惠企助企政策,健全政策精准直达机制,推进员工招聘、参保缴费等关联业务打包办、提速办,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就业的扩容提质。

三、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体制机制。全面启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制度集成改革,大力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

通过综合施策,确保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保持全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中国新闻社记者:

我们了解到,今年人社部门出台一系列援企稳岗政策,帮助企业稳生产、稳岗位、稳预期,为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作出了贡献,请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张涛: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稳就业,既是稳民生、稳人心,也是稳经济、稳社会。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体现了各级各部门对就业这个“最大民生”的高度重视。

从山东来看,今年4月在全国率先推出稳定和扩大就业促增收促消费促增长20条,7月又推出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10条,因时因势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助力企业在经济持续恢复期稳生产、稳岗位、稳预期。与之前稳就业政策相比,本轮政策的着力点,重点体现在延时限、扩范围、提标准上:

一是延时限,进一步延长政策享受期限。比如,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等稳岗返还政策,继续实施失业人员技能提升补贴政策,继续实施创业担保贷款借款人申请展期还款政策,政策实施期限均延长至2023年12月31日。

二是扩范围,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范围。比如,将登记失业的16-24岁青年群体、“二孩妈妈”群体纳入城乡公益性岗位安置范围;将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16-24岁登记失业青年、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纳入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等。

三是提标准,进一步提高政策额度标准。比如,创新推出“创业提振贷”,通过“创贷+商贷”模式,提高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等群体的个人综合贷款,贷款额度达到50万元,小微企业的综合贷款额度提高到1000万元,等等。

下一步,人社部门将把用足用好各项稳就业政策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大数据等技术,精准识别政策对象,分类推送、集中兑现企业吸纳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担保贷款等各类政策,充分释放政策红利, 让“好政策”发挥“大效应”,全力帮助各类市场主体降成本、谋发展,全力帮助广大劳动者找工作、增收入,用辛勤双手追求幸福生活。

中宏网记者:

山东各级人社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培育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为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请介绍一下今年山东技能人才工作有关情况,有哪些特色、亮点?

潘文勇:山东是人口大省、制造业大省,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在全国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今年以来,山东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战略指引,深入实施“技能兴鲁”百万工匠培育行动,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上半年全省新增高技能人才12.8万人,同比增长33%,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83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和高技能领军人才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一、聚焦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让技能人才“快成长”。一是积极推动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印发《关于组织申报技工院校省级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的通知》,启动第二轮省级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争取到今年年底,在全省技工院校全面启动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二是深入推动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推进技工院校和企业相互之间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促进技工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目前,已在淄博、枣庄、潍坊等地建立5个区域性技工教育集团(联盟)。

二、聚焦职业技能培训,让技能人才“长本事”。一是全面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由企业主导,对新入职技能岗位员工和转岗职工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并对企业给予每人每年4000-6000元的职业培训补贴。目前,全省培养新型学徒超过8万人。二是强化培训与产业发展契合度,3月份,印发《关于规范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目录和补贴标准的通知》,建立山东省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指导目录,推动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契合、与产业融合、与评价联动。三是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品牌发展。聚焦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乡村振兴等战略部署和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全产业链条开发培训项目,培育打造“山东手造”“鲁菜师傅”“齐鲁建筑工匠”等系列培训品牌。

三、聚焦评价激励保障,让技能人才“有奔头”。一是在全国率先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按照“谁用人、谁评价、谁发证、谁负责”原则,充分发挥企业用人主体作用,把技能人才评价权放给企业,满足企业生产需求。目前,山东备案自主评价企业6676家,累计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71.7万张,数量居全国前列。二是推动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改革,推行“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6月份,印发《关于在企业试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通知》,形成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职业技能等级序列,进一步延伸了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目前,全省共评聘特级技师253人,数量居全国前列。三是在工程、农业、工艺美术等8个领域,实行职业技能与专业技术职称贯通评价,搭建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目前,全省共有1646名技能人才获得相应领域的专业技术职称。

四、聚焦竞赛引领,让技能人才“有舞台”。一是定期举办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和“技能兴鲁”系列竞赛。今年纳入省级“技能兴鲁”职业技能竞赛169项,其中一类竞赛14项,二类竞赛155项,同比增长14%。今年6月,山东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大赛共设置89个赛项,决赛选手达1393名,一大批优秀技能人才通过大赛脱颖而出。二是积极备战9月份在天津举办的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通过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参赛选手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力争取得好成绩。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相关阅读

  • 感受非遗之美

  • 掌上济宁讯(记者 李胜男 通讯员 杨福海 摄)7月21日至23日,由山东省教育厅、济南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山东省教育装备博览会在济南举办。会上,济宁市兖州区东御桥小学精心打
  • 【三比三争】宣传人才政策 增添发展动力

  • 近日,袁州区新康府街道党员干部走进辖区企业,面对面向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宣传讲解市、区人才政策。为贯彻落实“三比三争”精神,进一步提升最新人才政策的知晓率、执行力,连日来,袁
  • 中央发话楼市:一线城市限购限贷有望松绑

  • 多位业内人士解读认为,过去一年多,普通二线和三四线城市房地产限制性政策已基本放开,此次调整优化将主要针对核心一二线城市,即22个热点城市下半年限制性政策大概率松动。中房报
  • 全省首创!聊城这项业务掌上即可办理

  • 记者7月24日从东昌府区了解到,东昌府区大数据服务中心联合聊城市气象局,依托“爱山东”东昌府区分厅,上线电子气象证明,在全省率先实现气象证明申请、出证及气象灾害理赔足不出
  • 东营2家集群入选省2023年度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 近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2023年度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名单,确定全省35家集群为2023年度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东营区石油钻采技术服务特色产业集群、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型功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市北区双山街道开展文明随手拍线下推广活动

  • 为积极推广“文明青岛随手拍”平台,引导群众参与社区治理中来,不断提升辖区管理精细化水平,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7月24日,双山街道开展文明随手拍线下推广活动。活动中,街道
  • 行识中国·社会实践团走进川西

  • 行识中国·社会实践团走进川西 7月21日,“行识中国·社会实践”团一行75人赶赴攀枝花市仁和区与盐边县,一同了解当地历史人文、民族风情、乡村教育和乡村治理等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