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史记》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传播与影响

日期: 来源:CATTI中心收集编辑:CATTI中心

 《史记》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早期文明的发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经典巨著。《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郭沫若先生也将其与至圣先师孔子相提并论,直接赞之为“功业追尼父”。《史记》作为史学经典与文学经典,陆续被翻译成各种外文,传播到世界各地。《史记》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传播与影响路径,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有益借鉴。

《史记》英译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表现为对《史记》的小规模零星译介。

这一时期,英国学者艾伦(Herbert J. Allen)在《皇家亚洲学会杂志》发表了《五帝本纪》卷一的译文;英国学者理雅各(James Legge)翻译了《史记》中老子与庄子传记的内容;德范克(John De Francis)在《哈佛亚洲研究》期刊上发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译文;而美国学者卜德(Derk Bodde)的译本《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爱国者及将军:〈史记〉中三篇秦代人物列传》最具影响力,成为后续《史记》译者的重要参考资料。此阶段的译介内容非常有限,不成体系,却为西方读者揭开了古老中华文明的神秘面纱,起到了启蒙、介绍与导引的作用,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启的大规模《史记》翻译拉开序幕。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这个阶段《史记》翻译的篇幅和规模大幅增加,《史记》的零散翻译也明显增多,如美国汉学家鲁道夫(Richard C.Rudolph)在《远东学报》上发表《史记·伍子胥传》的译文。其间还产生了4个节译本,分别为杨宪益夫妇的《〈史记〉选》、美国汉学翻译家华兹生(Burton Watson)的《史记》、美国学者科尔曼(Frank Algerton Kierman Jr.)的《从四种战国后期的传记看司马迁的撰史态度》、英国学者杜为廉(William Dolby)和司考特(John Scott)的《司马迁笔下的军阀及其他人物》,其中以华兹生的翻译最负盛名。

“我尝试关注作品的文学吸引力,把注释降到最低,尽力译出更多的内容。”华兹生的英译作品文学性与可读性强,极具吸引力。他起初摘译了《史记》中文学性强的65篇,打乱了《史记》原作的顺序,以汉朝作为源起,对全书重新编排后,采用归化手法进行翻译。到1993年,华兹生已译出《史记》130卷中的80卷,广受好评。

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组建由中外专家、海外华人与海外汉学家构成的翻译团队,旨在“译出一种忠实的、注解详尽的,并尽可能具有文学可读性与文体一致性的《史记》全译本”。倪豪士的译本保留了《史记》原本风貌,力图完整再现《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风格,注重历史事件的精确性,除了附有古今中外度量衡对照表、缩写表之外,每页都有详尽的歧义考证与相关知识注释,每章均附上了译者的评注,每卷还提供了全书的参考文献目录以及相关作品。倪豪士采用异化翻译法,尽可能保留原作语言与文化特质,堪称西方最富学术价值的《史记》英译本。

“在对译作的传播中,译者、媒体、读者、经纪人、赞助人、汉学家、评论家之间要形成一种合力作用。”《史记》的译者皆为西方学术界极具影响力的汉学家,其英译本均有书评,尤以华兹生和倪豪士的译本为最多。知名出版社发行的译本,往往在其封面或封底刊印推介话语,给予一定的介绍与宣传。与此同时,众多西方学者的著作中,凡涉及中国历史和文学的选集与著作,常会引用或选用《史记》英译本,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如美国汉学家费正清(John K. Fairbank)的专著《中国的思想和体制》(1957)和美国汉学家孙念礼(Nancy Lee Swann)的专著《食货志:公元25年前中国最早经济史》(1950),美国汉学家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美籍华人学者陈荣捷和华兹生合编的《中国经典选集》,以及美国汉学家白芝(Cyril Birch)编著的《中国文学选集》都收录了《史记》的英译本。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汉学家从叙事与传记角度对《史记》的文学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代表学者有美国汉学家约瑟夫·艾伦(Joseph R. Allen)、美国学者侯格睿(Grant Hardy)和杜润德(Stephen W. Durrant)等。《史记》的译者往往也是《史记》以及中国文化的研究者,对《史记》英译的传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史记》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英语读者的期待相伴而行,随着英语读者视野的不断拓展,《史记》的译介呈现出阶段性和连续性特征,译作也从零散逐渐走向整体化。《史记》前期的翻译主要彰显故事性和文学性,异质文化激发读者的逐异心理。读者由最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奇,走向了解并试图全面深入地研究。要使读者达到“一定程度的视域融合”,就必须解决由于巨大文化差异所形成的断裂,因此华兹生会重组译作结构,改写原作,让译文轻松易读,迎合西方读者的审美趣味。读者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生动叙事,增加了对中华文化和中国文明的了解,形成了基于《史记》对中国典籍的认知,带动了《史记》的大范围阅读。

随着倪豪士《史记》全译本的问世和更多译本的产生,英语读者有了更为多元的对比接受。从OCLC数据库检索来看,杨宪益译本(1979)的世界馆藏量是239本,华兹生译本(1961)的世界馆藏量多达823本,倪豪士译本(1994)的世界馆藏量多至412本。倪译《史记》电子资源的世界馆藏量多达1163本,华译《史记》(1971)电子资源的世界馆藏量是252本。相比较而言,杨宪益译本在书评、著作、选集里出现的机会较少,接受度比较低,缺乏广度与深度。华兹生译本受众多,接受面最广,对英语大众读者、译者、学者都有很大影响。其译本生动、传神,读来赏心悦目,堪称西方《史记》的经典译本。倪豪士译本信息丰厚,内容精确,表达严谨正式,为学术界读者提供重要参考,对其后续的深入研究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总体而言,华译主要拓宽了读者的“广度”,而倪译主要拓深了读者的“深度”,满足了学者群体的学术性需求。《史记》作为中国的文化经典巨著,已经超越了国界,进入了国际视野。而《史记》在英语世界不同阶段的译介和研究不仅给西方“展现了一种理解世界的方法”,也让世界更加了解《史记》,了解中国。

作者:徐琳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相关阅读

  • 《狂飙》大结局丨安欣推荐的这份爆火书单送给你

  • 2023年首部爆款剧集《狂飙》迎来大结局,并冲上热搜第一。在大结局中,京海的保护伞被连根拔起!在这场扫黑除恶的斗争中,正义的一方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李响、陆寒、谭思言等也付出
  • 展览馆里过大年,生活更添文化味

  •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薛世君大年初一晚上,位于虞城县田庙乡刘杨庄村文化广场的故道史记馆灯火通明,前来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很多村民带着孩子老人,选择来到展览馆,过一个富有文
  • 经传合译:英语世界《易经》传播的路径典范

  •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大道之源”,长久以来被百家尊奉为“群经之首”,也是我国自然哲学的代表作。周文王拘羑里,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后由周公作卦爻辞,孔子作“十翼”,《易经》
  • 世界汉学讲坛开幕式举行

  • 世界汉学讲坛是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与北京语言大学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对话交流机制,旨在充分发挥汉学家的桥梁作用,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开幕式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
  • 直击中高考 | 探究:古汉语“劝说”义项举隅

  • 说。说服,劝说。《史记·项羽本纪》:“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又如:说项(本意为称道人善,
  • 直击中高考 | 探究:古汉语“违背”义项举隅

  • 违。本义:离开,背离。《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世与我而相违。”又如:违错(违反、违背),违干(违犯、冒犯),违别(违抗),违科(不符合法令)。背
  • 李长之笔下的司马迁

  •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是李长之先生耗时最长,先后历时近十年,最终于1946年完成的一部传记批评著作。李长之先生与他的写作对象司马迁的情感高度共鸣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史记》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传播与影响

  • 《史记》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早期文明的发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经典巨著。《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郭沫若先生也
  • 履职尽责再展作为

  • 近日,莆田市城厢区检察院召开2022年度领导班子述责述廉暨部门负责人述职述廉工作会议。  会上,各内设机构负责人依次述职,既晒亮点又找差距,既比结果更想对策,为科学谋划好2023
  • 治疗犬进医院,狗狗也能当医生

  • 科幻网2月13日讯(徐名扬) 据新华社报道,日前,四川成都市心理健康中心迎来了“李大宝”和“雪糕”两位可爱的狗狗“医生”。在正式上岗前它们还经历了半年的试岗,此后它们将参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