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开平市文化和自然遗产弦歌不辍 在守护与创新中探寻非遗新生密码

日期: 来源:江门发布收集编辑:江门发布

赤坎华侨古镇保存了全国规模最大、界面最连续、保存最完整的侨乡骑楼建筑群。

今年2月组织泮村灯会进赤坎华侨古镇景区展演。

开平市对赤坎华侨古镇建筑进行保护与活化利用,延续古镇历史风貌。

梁淑苗向学生们介绍开平民歌的历史并教导学生传唱开平民歌。

“作为江门市级非遗项目开平卖鸡调的代表性传承人,我希望通过‘非遗名家工作室’让更多学生了解并爱上开平民歌,把开平民歌代代流传。”6月7日,江门市级非遗项目开平卖鸡调代表性传承人梁淑苗参加了2023年开平市“走进非遗名家工作室”系列活动。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平市以此为节点推出了系列活动,讲好开平非遗故事,“遗”脉相承。

开平市作为中国文化艺术之乡,在这片文化沃土上孕育出光彩迷人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每一项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文明的珍贵记忆,是历史文脉的延续,而在侨乡开平,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更是蕴含了海内外乡亲、侨胞的根与魂,开平市通过保护和活化文化和自然遗产,守护海内外乡亲的根与魂。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翁丹萍

讲好碉楼故事

做好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广东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自力村碉楼群静静矗立在碧绿稻田中已近百年;马降龙碉楼群静卧百足山下,临潭江水而立,翠竹掩映。从这两个代表性世遗载体我们可以看到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原生态美。

据悉,自申遗成功16年来,开平碉楼的保护工作脚步不停、创新不断。努力讲好“碉楼故事”:将每年6月定为“开平碉楼保护月”;连续多年举办文物保护业务培训班和开平碉楼灰塑壁画工匠培训班,大力培育文物保护修缮人才;创新推行不可移动文物智慧管理,建设文物智慧安防消防巡查系统,完成开平碉楼智慧导览项目,实现1833座碉楼“一楼一码”;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40座碉楼进行扫描建档。碉楼的内涵与文化底蕴也得到了深入挖掘和展示:推出原创歌曲《一纸情长》;在自力村活化利用3间传统民居打造成开平碉楼建筑艺术展示馆;与澳门联合举办世界文化遗产嘉年华;连续举办三届“设计激活世遗”国际文创大赛等。去年8月,还成立了江门市开平古建筑与世界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等18位专家学者为研究院首批专家顾问。

今年4月,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群调研时指出,开平碉楼承载着华侨华人爱国爱乡、造福桑梓、开放兼容的精神内涵,是广东华侨文化的重要体现,我们要以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带着深厚感情用精细功夫做好碉楼建筑群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不断提升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

记者从开平市文广旅体局了解到,为落实好黄坤明书记调研指示精神,开平市从五个方面做好碉楼建筑群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讲好碉楼背后的故事。一是充分发挥江门市开平古建筑与世界文化遗产研究院作用,持续推进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二是加快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中心建设,构建碉楼数字化资料库,做好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数字化保存及展示。三是推动粤剧《碉楼》在上半年正式展演,集中展示岭南文化、华侨文化和建筑文化。四是继续举办好世界文化遗产嘉年华和“设计激活世遗”国际文创大赛,巡回举办《开平碉楼背后的故事展览》,加快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大平台。五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和碉楼文化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两张金名片,持续擦亮“广东旅游看碉楼”品牌,引领塘口镇打造全省乡村旅游集聚区样板,与赤坎华侨古镇双核擎动,助力开平市争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示范县。

促进乡土文化薪火相传

让“非遗+”与文商旅破圈融合

连日来,开平市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推出了走进非遗名家工作室、2023开平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故事音乐晚会、非遗进校园、线上非遗摄影作品展等活动,营造良好的非遗保护传承氛围,加大非遗保护传承的宣传力度。

其中,2023年开平市“走进非遗名家工作室”系列活动由名家工作室主持人分别在各自的工作室开展非遗传习活动。旨在充分发挥工作室人才培养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乡土文化人才的整体素质,促进乡土文化薪火相传,同时也为开平民歌、开平乡土技艺等方面的人才提供了艺术交流和辅导培训的平台。

6月7日下午,2023年开平市“走进非遗名家工作室”系列活动——开平民歌趣味小课堂在苍江中学举行,江门市级非遗项目开平卖鸡调代表性传承人梁淑苗向学生介绍了开平民歌的历史并教导学生传唱开平民歌。现场还有互动抢答环节,梁淑苗把“开平民歌”作品集赠送给参与互动的学生,激发学生对民歌的热爱,更好地实现民歌传承。

6月8日上午,泮村灯会传习活动在水口镇第三小学举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泮村灯会传承人邝活发为学生介绍了泮村灯会的历史和传承价值,一起观看了泮村灯会活动的视频介绍,现场还设置有奖问答游戏以及制作花灯小手工等环节,加深了学生对泮村传统民间民俗文化的认识。

“‘非遗名家工作室’的设立为培养年轻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搭建了平台,让年轻人了解泮村灯会的历史,通过他们将泮村灯会传承和发扬下去。”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泮村灯会传承人邝活发说道。

水口镇第三小学学生许同学说:“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泮村灯会的历史,还做了一个漂亮的泮村花灯小书签,大家都很喜欢。”

据了解,目前,开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有45项,其中,国家级1项,广东省级4项,江门市级23项,开平市县级17项。一直以来,开平市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指导方针,加大非遗保护和传承力度,促进非遗事业繁荣发展。

一方面,开平市不断挖掘本土文化,充实非遗项目名录。2022年,成功推荐8个项目被列入第九批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5位传承人被认定为第七批江门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各镇街新设立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成立以江门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主持人的开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家工作室5家。

另一方面促进文旅融合,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今年5月,开平市文广旅体局协助江门市文广旅体局邀请江门市各地的39个非遗项目参与“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活动,去到赤坎华侨古镇景区进行非遗展示展演,包括蔡李佛拳、江海佛装狮艺、白沙茅龙笔、新会葵艺等。

为增强赤坎华侨古镇的文化特色,开平市文广旅体局还协助赤坎华侨古镇联系省内各地(市)的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邀请入驻赤坎华侨古镇。2023年春节期间组织“送戏进景区”和“非遗进景区”活动,组织广东音乐、粤剧折子戏、开平民歌表演唱、民谣、舞龙舞狮、开平民间杂技等本土特色文艺节目到赤坎华侨古镇进行演出,同时,还在赤坎华侨古镇举办了“非遗集市”和“开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览”,丰富赤坎华侨古镇试运营期间的业态和文化体验。今年2月组织泮村灯会进赤坎华侨古镇景区展演,吸引了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媒体关注,进一步推动了当地文旅融合发展。

百年华侨古镇重启

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共生共赢

赤坎华侨古镇依水而兴,因侨而盛,至今已有370多年历史,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侨文化。赤坎旧镇近代建筑群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包括19栋独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文物建筑。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赤坎华侨古镇以长堤为核心,起“楼”建“市”,在海外侨胞的支持下,先后建起600多座骑楼,绵延3公里,这些骑楼都有80—100年的历史,是全国规模最大、界面最连续、保存最完整的侨乡骑楼建筑群。

到了二十一世纪,历经百年风雨后,赤坎华侨古镇的不少侨房、骑楼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亟待进行抢救性保护。面对文化保护传承和城镇发展之间的矛盾,开平市提出打造赤坎古镇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通过对赤坎华侨古镇建筑进行保护与活化利用,延续古镇历史风貌,传承和弘扬华侨文化,让赤坎华侨古镇从一个侨乡商贸圩市向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转变。赤坎华侨古镇也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因此,赤坎华侨古镇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努力把赤坎华侨古镇打造成集岭南文化、华侨文化、乡村文化、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展示平台,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文旅新地标、全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和典型范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载体。

赤坎华侨古镇项目相关负责人朱元旻告诉记者,赤坎华侨古镇项目坚持修旧如旧理念。每一栋单体建筑的修缮工作都经过专家论证,聘请专业人士对单体建筑开展修缮、改善和整修等保护工作,力求细致严谨。

在规划过程中,赤坎华侨古镇坚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活化利用,以历史场景为脉络、以传统碉楼、骑楼为依托,形成华侨历史文化、商业综合、休闲度假以及岭南骑楼建筑景观聚集带。赤坎华侨古镇内文化展示节点共有35处,其中有省级文物保护建筑、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经过保护性修缮会陆续活化利用展示,构造古镇景区文化展示基础,展现二十世纪初期赤坎商贸繁荣景象和市井生活。

走进赤坎华侨古镇,堤西路上街头巷尾十足的烟火气,日暮时分放映的露天电影,夜幕中一盏盏色彩艳丽的河灯,还有高科技满满震撼上演的音乐水舞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让重启的古镇迎来大量客流。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赤坎华侨古镇项目带来了社会、经济双重效益,形成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互促互进的正向循环,依托文化基础发展文旅产业带来效益,市场化运作带来的经济效益再反哺文化保护与发展。

赤坎华侨古镇也不负众望,目前已成为赤坎镇乃至开平市的文旅产业“龙头”,辐射带动了周边村镇的文旅产业发展,以文旅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在6月2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出了要“支持江门市开平赤坎华侨古镇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建设”。

相关阅读

  • 文明开平,如此之美!

  • 开平一个集聚文明与美丽的城市它正在不断用自身的魅力感染着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文明在自然之美走在孔雀湖白鹭展翅于绿水蓝天之间穿梭于大沙里林木青翠,花茶簇拥漫步大塘面环
  • “禁噪”助高考 一个坚持了29年的约定

  • “老师您好!潭江水道上的商渔船都已提前驶离了,不会产生噪音,考生们可以安心考试!”6月7日早上8点,江门开平海事处的廖雅如拨通了开侨中学考务老师的电话。开侨中学是开平市的两
  • 13名外国留学生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江门实践

  • 在新会区崖门镇京梅村,精彩的醒狮表演让留学生们眼前一亮。□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浩洋6月4日至5日,广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组织13名外国留学生走进江门,开展2023“粤友行·我
  • 市北区开平路街道以深化校地共建 推进人才赋能

  • 为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构建区域化党建联建聚合体,推进人才赋能工作,贯彻落实“北尚英才”计划,加快建设人才创新聚集高地。6月2日,市北区开平路街道召开校地党建联建会议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呼和浩特:新增2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

  •   记者从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局了解到,日前,自治区科技厅公布农牧业领域第二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结果,全区共8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呼和浩特市2家重点实验室榜上有名,分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