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日期: 来源:复旦大学出版社收集编辑:复旦大学出版社

 

一个好的老师,

或许能影响孩子三五年,

但一个好的家长,

足以改变孩子的人生。

父母的作用无可替代!

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习惯养成宜抓小

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民间俗语也称:“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说的都是自幼的习惯养成对孩子的成长乃至一生的重要影响。

所谓“以小见大”,是强调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宜从小抓起。

幼教专家考察孩子的成长经历证明,孩子的大多基本素养和习惯,主要在学龄前成型,普遍经历过成长中从被动、主动到自觉的过程。

是家长持续不断的絮叨和数不清的重复,渐成孩子的习惯常性,方有“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个性,个性定品能,品能定终身”之说。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两岁以前的孩子,处于以生物属性为主的自然成长期,彼时对孩子的教育,主要是吃喝拉撒睡等常规性习惯的训练,属人为干预影响性教育。

三至六岁的孩子,开始渐懂事理,进入社会属性增长期,对孩子的教育应以习惯养成加说理性教育为主,从启蒙引导逐步转入到意识教育阶段。

两至三岁,通常是两种属性交叉共存的过渡期,宜视个性差异适度把握教育方式。

三岁前就应渐进地训练孩子吃喝拉撒自理,开始自己动手穿衣、穿袜、穿鞋、戴帽等,并逐步巩固熟练,直至其习以为常。

三至六岁,则应注重对其品性的训导与习惯认知的训练。

训导内容为浅显的正误是非判断及说服类理性教育。

习惯认知内容为自觉自律性训练,如有令即行、有禁必止,如睡眠、起床规律化,如玩具、衣帽的定位、复位习惯养成等。

要特别注意对孩子听话习惯与基本学习习惯的引导,宜从两三岁开始,随年龄渐增逐步提高要求。

基本要求为:静得下,坐得住,约束冒失不狂躁;

更要重视对事物专注度的培养,玩像玩,看像看;

懂得倾听的道理,听话时能够集中注意力,倾听时能目光专注;

重点是必须知道回应呼唤和提问,做到有呼必应,凡问需答;

明辨浅显的是非,有错知改,对事物渐具思考、识别能力。

这些都是学龄前从模仿训练到基础习惯的自我养成,属从启蒙到自觉意识的过渡教育。

如果上述训导基本“上道”,就是孩子在生活及学习习惯等方面幼、小过渡与衔接成功的标志。

否则,就需及时“补课”,因为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恶习成性,越大越难纠正。如孩子日常表现随意,缺少听话习惯,行为毫无约束,进入小学可能就不守规矩。

到小学毕业时,那些自律性仍然较差,课堂听讲、作业及时完成仍存在一定问题的孩子,学习成绩就很难上得去。

像这样基础习惯较差的学生,初中要想有大的起色难度更大。

许多教师反映,单就孩子的综合学习能力而言,小学四年级、初中二年级是考验学生的两道坎儿,那些前期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基本学习方法的学生,往往会因被这两道坎儿绊住而落伍。

有心的家长,不是随性地婆婆妈妈瞎絮叨,而是重视与孩子建立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习惯,从孩子幼年时期就定期和不定期由父母进行开导、训诫性谈话,或倾听孩子敞开心扉的诉说,或与孩子就行为习惯、为人底线或人生理想等话题展开讨论。

这些家长有倾心备课的习惯,有主题,有目的,有始有终,注意呵护指导不抱怨,避免琐屑少絮叨,注重交流效果,其间隐藏着仪式感。长此以往,孩子自觉接受教育的意识就会成为习惯。

据说,俞敏洪自幼就有双膝跪地倾听母亲训话的习惯,并一直持续到他成名。这母子交流对话的故事,对天下父母的启发性不言而喻。

优秀人才的生存技能,大都是在幼儿园或之前开始奠定基础的。

自幼的习惯养成,对孩子属奠基立本之举。比如小时自理能力较强的孩子,长大出门会遇事不怵,对新环境的融入能力较强,会多些闯劲,多些认真探究的自信心。

再如养成读书习惯,会成就孩子一生的追寻目标和不断向上的动力。

又如自幼专心致志习惯的养成,事关以后听课、接受新事物以及专心做事的专注度及成功率。

人的一生,之所以大多时候是在不断重复相同的行为,习惯使然。

像那些动辄以“粗人”自诩的厚脸皮,凡事无所谓,平时惯于粗枝大叶、丢三落四,其幼小时期的成长环境不言自明。

有些家长,孩子幼小时放任不管,等孩子稍大些,问题凸显出来,又无端抱怨,甚至焦躁动怒,此种例子并不鲜见。原为父母自酿苦果,到头来又迁怒孩子,已于事难补。成长路上无彩排,后悔药店没人开。

“玉不琢,不成器”,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的成长,必须伴以适时的教育引导。脱离约束的放任自流,之后大都会麻烦不断。

正如钱文忠所言:“我不相信教育是快乐的,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放纵……家庭教育,不能被孩子左右。”

也完全不必担心,恰当的引导与约束不会对孩子的自尊和个性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重视把握成长期的家庭教育时机,确保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家庭教育到顺利融入学校教育,直至走向社会,是家长在孩子幼小时义不容辞的责任。

孩子在各年龄段认知度存在差异,对其施教有着很强的时效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慎避家庭“污染”

孩子可爱、可人,但绝不该是大人肆意随性的玩偶。家中老少、亲朋好友多有视孩子为开心尤物者,动辄喜欢逗孩子玩耍,拿孩子开涮寻开心。

然大凡逗与玩,便很难理智清醒,很难不随心所欲。

面对洁净的心灵,随意之举往往难免带有“污染”之嫌,特别是在对善恶是非观念不太清晰的童心稚意懵懂期。

比如,就一件孩子爱不释手的玩具或一种孩子喜爱的食物,逗玩者佯装与孩子争抢状,意在测试孩子是意欲占有还是肯轻易放手,以此取乐。

然反复下来,必定会强化孩子的占有欲、自私心。这显然与传统的“孔融让梨”、谦让关爱教育背道而驰。

大人的随意逗玩,自己开心了,但日积月累下来,渐渐养成孩子的扭曲心理。

我在美国西部加州公园,观察家长带孩子的过程,中外教子理念的差异显而易见。

华裔家长,从秋千到滑梯,从沙坑到球场,惯于尾随孩子,边跑边吆喝,事无巨细地跟着忙活;

美国家长则惯于放养,只要孩子处于家长的视野之内,若无其事,绝少尾随。

偶遇正常的碰磕绊倒,面对孩子的求救眼神,美国家长反而移开视线,佯装视而不见,意在让孩子养成自己面对意外的心态与避险能力,从长远看,培养了孩子客观对待挫折的意识和主动性。

然而,不少华裔家长面对这种事,却夸张地表演踹地面、敲运动设施的闹剧,以博孩子破涕为笑。

殊不知这是在误导孩子,遭遇挫折时无端迁怒于客观事物,无意中扭曲了孩子的是非观。

当孩子年岁稍长,与同伴争吵打架,我们有的家长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责任全都推到别的孩子身上,甚而出面替自己的孩子“争气”。

家长的此类无知与狭隘,我们身边屡见不鲜。

在商场里,孩子要买某种零食或玩具,大人如不应允,孩子动辄以哭闹甚而撒野示威相要挟。

此时不少家长为“息事宁儿”,往往选择顺势依从。岂不知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不当要求,是种心灵的污染。

今日之妥协,难说不是日后对恶习的纵容。

凡此种种,折射出的家长对孩子的娇惯宠爱、姑息放纵,经年累月、朝夕点滴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

待到孩子任性撒泼成习,大人又会抱怨:这孩子咋成这样儿?

殊不知,今日之恶果,早在多少年以前就埋下了种子,如今不过是应验了“小时偷针,大时偷金”那个古老的谚语罢了。

带孩子全靠家长有心、用心,家长在孩子面前要有模有样。

那些随心所欲、没心没肺甚至恶习缠身的父母铁定不称职,不善自律的家长无异于负面示范与教唆,是在以自己的“榜样”污染孩子的心灵。

所谓“状元的儿子会背诗,叫花子的儿子会讨饭”,说的就是家长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虽难言绝对,但也绝非妄言。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早已是汗牛充栋,老生常谈。

说到家长言行对孩子的污染,不能不提及老人带孩子——想不污染都难。

作为隔代长辈的大多数老人,不仅年龄与儿孙相差很多,思想意识也相差甚远。

老人带孩子,最大的问题是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及是非好恶的差异,还有对孩子无原则的娇惯、无边际的溺爱。

那些主要靠老人带大的孩子,绝难没有被污染的迹象,除非是熟谙现代教育理念、能够理智冷静地对待孩子的老人,可惜极少。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父母自己带孩子,拒绝老人参与。

然而当今中国的国情是,父母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拿孩子当宝贝,都想“奉献”对孩子的爱。

因此常见的情形是校内老师教,校外父母撒手,家中老人带。

最常见的弊端是,父母欲严管,老人却无原则地袒护,无形中让孩子不知如何是好,甚或误入歧途。

因此,老人带孩子虽身心劳苦,但教育效果很难让人恭维。

这样说,很多老人会不以为然,也许这正是令人担忧的现实。

在当下中国,尤其是当年的独生子女成为父母的时代,想拒绝老人带孩子,于主、客观上都几近妄想。

所以,父母的责任是:直面污染现实,寄望老人自觉,并倾心于努力带好孩子。

近朱难赤,近墨易黑

《荀子·劝学》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寓指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处环境的重要性。

无数个案证明,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经常是正向同化作用弱,负向同化作用强,即“近朱难赤,近墨易黑”,用老百姓的白话说就是“学坏容易,学好难”。

成长期的儿童、青少年,如若交友不当,极易沾染不良习气,如口吐脏话、撒谎失信、胡乱花钱等。

而在开放的当今社会,他们更易沾染抽烟喝酒、偷盗等恶习,甚至涉毒、涉黄,误入歧途。

交友不慎,致家长、老师的心血毁于一旦,更让少管所墙外的探望家长内心苦不堪言。

交友对于人生之重,古有魏徵之至理名言“立身成败,在于所染”;

今有法庭实例为证,一干贪官泪洒庭审现场,捶胸顿足,追悔莫及,伊们痛哭流涕的人生教训居然如出一辙——交友不慎!

《孔子家语》中关于交友对人生之影响说得更形象:“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现今传媒不断披露若干明星、大款的交友经历,教训深刻,引人深思:有因友涉毒、赌、黄者,更有遭友欺骗荡尽家产者。

对于颇具社会阅历的成人尚且如此,何况白纸一张的少小之辈。

可见,关键时刻家长的守望与耳提面命极为重要。

然又不可因噎废食,还应鼓励孩子适当交友,关键是交好友。

切莫小觑幼少童趣玩伴圈,这里不只有稍纵即逝的发小情谊,也有相互间大同小异的喜乐与是非观,是个不可多得的班后小课堂。

让孩子在与童伴稚友的交往过程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走出狭小,扩大视野,逐渐涉足人情,认识社会,自会利于其由浅入深地明察事理、洞晓是非,直至增强对不良德行的免疫力。

与成人交友不同,孩子择伴需靠大人引导,并给予适当点拨,营造良好条件。

古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之典故,当下也有父母为孩子择伴、选校的理性之举。古今为父母者,其心略同,目的都是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其中也不乏为孩子交友的考虑。

帮孩子择友,可以从家长间的相互了解、经常互动开始,但勿忘尊重孩子的感受。经常耳鬓厮磨的小伙伴,是孩子们欢乐与情感之所系,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昔有古训曰:“好交友,交好友;善交友,交善友。”明辨人间真善美与假恶丑,洞悉社会黑白是非,厘清交友之道,利于踏实清白做人。

交友这门人生学问,堪为孩子成长的必修课。有心于伴随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们,当时时慎察其人生路上所交之友,择善而近,识恶而远,此乃父母作为孩子第一导师的天职。

不知为父母者,可曾深悟其然并晓其所以然?

本文编选来源:《生存有道 教子有方》

《生存有道 教子有方》

邢永康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名片

邢永康,曾任青岛艺术学校校长,荣获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系列荣誉。作者还是一位高产的文字工作者,是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于新闻媒体及业内论坛等多个平台发表文章百余篇并屡屡获奖,在金钱观念、用人管理、婚爱教子、立世为人等方面有独到见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培育的两个优秀女儿事业有成,双双出任跨国机构高管、CEO。

相关阅读

  • 六一儿童节 幼儿园的集市开张喽!

  • 6月1日上午,石家庄市桥西区联邦幼儿园里喜气洋洋。在清脆的铜锣声中,“联邦幼儿园庆六一夏日集市”开张了。集市现场,老师们身着卡通服饰变身美丽的公主、酷炫的超人,迎接孩子们
  • 酒泉市东苑学校举行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

  • 5月31日,东苑学校2000余名师生及部分家长共聚一堂,和孩子们一起庆祝“六一”儿童节。歌曲、器乐演奏、说唱、舞蹈、朗诵等精彩纷呈的节目令人眼前一亮,赢得了阵阵掌声。活动充
  • “红领巾”和“红马甲”的快乐“六一”

  • 国网白银供电公司城区分公司:“红领巾”和“红马甲”的快乐“六一”5月29日,为迎接第73个国际儿童节的到来,城区分公司党员服务队来到水川镇金沟口中心小学,开展安全用电知识进
  • 快乐“六一” “警”彩“童”行

  • 5月31日,酒泉市公安局特警支队组织开展迎“六一”警营开放日活动,邀请支队全体民辅警家属及子女、市第六幼儿园的孩子们走进警营,共同度过了一个意义非凡的儿童节。活动在精彩
  • 石家庄:欢乐过“六一”

  • “六一”国际儿童节,河北省石家庄市许多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少儿活动,让孩子们在欢乐的节日氛围中度过自己的节日。2023年6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第三幼儿园,孩子们进行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全!部!刑!拘!

  • 最近有这样几位年轻小伙靠鼻子闻一闻就能知道有没有酒水这些发生在电影、小说中的情节如今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嗅觉定位”这种只在魔术师身上才能看到的“超能力”如今却
  • 六一儿童节 幼儿园的集市开张喽!

  • 6月1日上午,石家庄市桥西区联邦幼儿园里喜气洋洋。在清脆的铜锣声中,“联邦幼儿园庆六一夏日集市”开张了。集市现场,老师们身着卡通服饰变身美丽的公主、酷炫的超人,迎接孩子们
  • 漯河:未成年人检察MV《如愿》

  • 你是迷途的船波涛骇浪里的帆我愿做灯塔啊 指引你到彼岸你是芳草萋萋 我是吹拂你的风 爱与被爱都一生与你相拥而我将护你所爱的人间护你所愿的笑颜你的手我坚定在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