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堤防建设影响古代里运河水流变动

日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收集编辑:中国社会科学网

  里运河古称邗沟,早期少堤防,运舟多在湖泊中行走。水流状态也不像现代这样北水南流,早期有一段时间少堤防,且是南水北流。水流动态的变化,历久而被人忽略。黄河未夺淮入海之前,苏北一带还没有受到黄河泥沙淤积的影响,地势南高北低,里运河之水可以北流。到后期,随着北部地势抬高,运河西部的湖泊增多,难以北流。发现这一现象的是清代仪征人刘文淇。阮元为刘文淇著《扬州水道记》所写的“序”中肯定了这一点。

  早期南水北流

  唐代李翱《来南录》提到了里运河的水流动态,“自洛川下黄河、汴梁,过淮至淮阴,一千八百有三十里,顺流;自淮阴至邵伯,三百有五十里,逆流;自邵伯至江九十里,自润州至杭州八百里,渠有高下,水皆不流”。淮阴至邵伯湖这一段为逆流,说明北部地势偏低。邗沟开发时,也是引江水北流。隋朝开大运河时,也是引江到淮安,当时的长江水位高于淮水。清人已有这种认识:“隋开皇开山阳渎,大业开邗沟,皆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水流与前相反,至是孟子之言始验。盖古时江高淮低,故江水入淮。今淮为黄河所夺,淤沙日久,转而为淮高江低也。”

  早期这一地区的水流尽管是向北流动,高地地区却经常缺水。《水经注》中有:“自永和中,江都水断,其水上承欧阳埭,引江水入埭,六十里至广陵城。”早期江水借着潮水,可以北流至扬州城,但也会出现水流中断的现象,因此官方筑邵伯埭筑堰节水。唐代,长江向苏北入水减少,运河附近的水文形势才发生变化。早期的扬州五塘兴修是为了灌溉,到了唐代开始有济运的功能,官方修陈公塘并被用于济运。宋时更需要济运,多次修五塘,以备蓄水济运。修五塘济运的措施,一直持续到明初。在此以后,随着黄、淮水进入里运河,入江泄水程度也增加,开塘已没有必要,明代潘季驯认为当时的所患乃在水多,没有必要开塘。

  运输体系不断完善

  唐宋时期,里运河的堤防使许多河湖分开。这使运河西部地区湖泊进一步发展,运河东部地区的渠道体系也不断完善。北宋天圣三年(1025),发运副使张纶增筑大堤200里,修10座滚水堰。在运河南部地区,景祐二年(1035)邗沟段上建斗门19座,之后又陆续建了许多斗门。召伯堰是北部的蓄水之闸,仪真则有大量的船闸和复闸,有层层的节水闸坝,蓄水节水,抬高水位以利行船。向子諲宣和初年为江淮发运使,有人“欲浚河与江淮平”。向子諲言道:“河高江淮数丈,而欲浚之使平,决不可。向有司三日一启闸,复作堰储水,故水不乏,比年直达之法,启闭无节,堰闸不存。”这是指江淮与通黄河之汴河的高位差,汴河淤塞,形成黄河区域高于江淮区域的现象,江淮区运河通过节水储水,由低达高。当时的直达之法,是不储水,废去闸堰,以致运河失效。

  宋景德中,李溥任江淮等路发运使,高邮新开湖湖水散漫,多风涛,便下令回空的漕船在过泗州时,装载石块输入新开湖中,积为长堤,单堤在湖中两面临水。在白马湖,宋人筑了单堤于其中。宋人的堤是单堤运河,平时关闸,不让湖水入河;旱时开闸,引湖水入运河,这是在运河的北部区域。单堤固定后,往往形成的湖泊与运河的水环境有所分别。

  明代修筑一系列堤防

  明代重启大运河以后,官方在里运河地区建造了一系列堤防。然而,黄河对里运河北部的影响不断增加。在清江浦区段,黄水会随着淮水进入里运河,使得清江浦区段淤积抬升,也会溢漫而入。清初靳辅曾谈及黄河与运河高差对环境变迁的影响,“查自清江浦至海口中,约长三百里,向日黄河水面在清江浦石工之下,今则石工与地平矣。向日河身二三四丈不等,今则深者不过八九尺,浅者仅有二三尺矣。黄河淤,运河亦淤,今淮安城堞卑于河底矣,运河于清口与烂泥浅尽淤,今洪泽底渐成平陆矣”。大规模的淤积,改变了高程,改变了水位差。在明代,这种改变使水流更多地南流。成化九年(1473),官方认为运道需要诸湖的接济。当时淮扬运河的上游,即淮安到徐州段常常浅涩无水,下游的水流也常常不足。成化十年相关官员言:“北自徐州,南至宿迁,二百余里,水多浅涩。”明代水环境是逐步丰富的,水环境的丰富也与堤防建设相关。修堤之后,湖水水位升高,运河内高低水流相济,畅通性加强。宣德年间出现过“邵伯平流”的现象,这一地区以前运河中有闸分隔水流,因着漕运官员的不断筑堤,运河水位提高,拦水闸自然成为虚设,便有平流现象。

  淮水的东泄和里运河中部高宝诸湖一带堤防兴修加剧了湖泊扩张,促进了里运河的贯通。月河和堤防的修建使里运河本身的贯通性增加。宋代三十六湖陂的东堤到万历二十年才完善,经历了二百余年。许多地方一直只有沿湖的东堤,堤身较薄,运堤经常溃决。官方在运河东岸设减水闸和减水洞控制水势,控制灌溉,水位以七尺为度以定济运或泄水。双堤运河阻挡了运西湖泊向东泄水,水体在运河以西发育扩展,加上黄河南泛所形成的北部淤高之势,沿运河之零散的湖泊快速汇水,运河水流因此相互贯通。

  运河堤防日渐完善

  明代前期形成的康济河,是在堤东地区开的渠系运河,这使高邮城东形成了三道堤。西为老堤、中为土堤、东为东堤,运舟行于中堤与东堤之间。各堤之间形成了一个大范围的水环境空间。黄淮水泛涨时冲决西部堤防,在这一大范围内的堤与堤之间也会季节性地溢水。这些被堤防所圈的田地处于一种四围高、中间低的状态,一旦西部堤防泄水冲垮堤防时,这一带便成田湖。之后,官方将康济河西徙靠着老堤,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渠系运道。“高邮靠堤月河在老堤,纯用砖石,其虑至深长矣。”砖石堤防对早期的土堤是一种质的提高,对西部水流阻碍,对运河水流的贯通,都起到作用。高堤控制水势,使水位提高,促进了湖泊的汇水与水流贯通。

  置闸增多意味着堤防的加强,堤防又促进了阻水作用,堤西湖水增多,里运河之水也丰富。万历以前,运西湖泊尚未大规模汇合于一体,枯水季节,水不及运,黄河水使河底淤高,官方闭闸不泄。嘉靖以后,里运河丰水程度加强,常常开闸使运东区域处于水灾状态。湖旁开月河之堤,官方先择要地建滚水石坝,大的河口建滚水坝,涨水到一定水位任其涨溢东泄,或是入海入江。改闸为坝的过程,是将口门加大改为滚水坝,里运河中的水流不断贯通,堤防完善,水位提升,才有滚水坝的大量兴起。因里运河不断有黄河水入运,里运河防堤在承担黄河淤泥的情形下不断淤高。清初,中部的运河抬高程度非常显著。“河身高,运河身亦高。身既高矣,而又日渐加筑,运河堤之高也,几与城埒。”清末也有相关评价。

  后人认为整个水流的大变化发生在明中叶以后,北部湖水进入仪真运河,湖运水位合一。高宝诸湖水减二、三尺,可使扬州湾头一带水涸。高宝湖的丰水影响了扬仪一带运河的水位和运河的贯通。里运河中部不断加修堤防使湖水水位上升,也提升了运河水位。

  引起一系列水文变化

  瓜仪运河附近高地的形势,直到明初还需外水济运。成化九年,陈锐上奏:“仪真瓜洲运河,原无水源,全赖扬州雷公、陈公二塘及高邮宝应邵伯等湖积水接济。”正德十六年(1521),仪真一带仍修五塘以济运。到明中期,入江水流可以靠北部接济了。陈公塘等长期济运之河在这一时期济运程度减轻,闸夫减掉。明中后期,北部堤岸达到一定高度,泄水能力更强。瓜仪运口所泄之水是上游白马、氾光湖引进运河的水。“扬州而南,设有瓜、仪二闸,皆泄湖水而注之江者。”经历明代的变化,整个里运河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清初《扬州府志》中有:“扬之上流在河淮,下流在江海。昔日河渠距江淮之上,忧常在旱,今日河渠伏河淮之下,忧常在水。”这说明水流的关键性动态变化发生在明代。因着运河提高,北部之水建瓴流动,瓜仪地区的河口诸闸不像以前那样需要他水济运。

  总之,黄淮水和动态的里运河的堤防促成了水流的变化。明代重启大运河以后,堤防的增加导致了一系列水文变化。早期有更多的湖泊与运河一体的区段,旱地地区常需要外水济运。随着运河堤防的修建,特别是湖泊区双堤的修建,产生了两个重要的结果。一是促成了堤西高宝诸湖的联合与汇水,二是促进了运河水流的整体贯通。里运河水流从相对的不连通到连通,大体发生在明代中叶,这时的里运河贯通性加强。潘季驯大筑高家堰以后,因高堰向高宝诸湖泄水增长,高宝诸湖水位进一步提高,这又进一步贯通了里运河水流的一体通畅。到清代,随着黄水入运的进一步增加,淮水难以入黄,在高宝一带的排泄,更多的水流入江,里运河的水流,至此已经古今大变。现在,这一地区在现代又实施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这从古代的水环境而言是可行的,因为古代也曾南水北流,江水借机械动力北流可以改善北方地区的水环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9—20世纪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环境对运河及圩田体系的影响”(18ZDA17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作者:王建革 袁慧


相关阅读

  • 通州运河中学赴三河七中观摩交流

  • 为进一步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加强校际交流,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近日,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校长带领部分教师到三河市第七中学开展教学教研观摩交流活动。运河中学观摩团一
  • “数”聚锦绣 在深圳文博会上感受江苏精彩

  • 6月7日至11日,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举办,江苏组织47家优秀文化企业参展。重磅精彩“如约而至”,在体现江苏不断增强的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同时,展现
  • 运河畔“鲜食小镇”!魅力田园出画来~

  • 放眼大美雍阳,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的瑰丽画卷愈发鲜活,一幕幕生动图景正走进现实。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征程上深
  • 画出心中的大运河

  • 为培养辖区学生的审美观念,提升审美素养,6月1日,任城区安居街道举办了第一届“运河少年”绘画书法比赛。本次比赛的主题是“运河·成长·筑梦”,旨在引导少年儿童以自己的视角,通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堤防建设影响古代里运河水流变动

  •   里运河古称邗沟,早期少堤防,运舟多在湖泊中行走。水流状态也不像现代这样北水南流,早期有一段时间少堤防,且是南水北流。水流动态的变化,历久而被人忽略。黄河未夺淮入海之前
  • 怕被盗版?版权登记三步走

  • 你知道吗,随意使用网络图片、在演唱会上录像、甚至是使用表情包,这些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小事,都有可能涉及侵犯版权。据河北新闻联播报道,我省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版权保护,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