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我开始过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的任务。现将我记忆犹新的几个片段回忆如下。
保证战时通信畅通
1949年5月,客居我县的党政军机关和转移的群众增多,由各地寄发沂源的报纸、号外等宣传品,信件大量猛增,给封发运送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支部书记李春元召开党员会议,动员全体党员带头加班加点,突击完成支前通信任务。在党员的带动下,全体邮务人员齐努力,昼夜奋战。报纸信件多,屋内盛不开,就在院子里分发,白天干不完,夜间继续干,当时用于驮邮件的骡驴仅有几匹,大部分邮件靠交通邮运员肩挑运送,由于全体交通邮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保证了前线各指挥机关及县、区、村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通信联系。
我原是李春元局长的通信员,为保证通信支援前线,分配我跑文坦(今三岔乡)区各村,每天身背40余斤重的邮件,早上4点从悦庄出发,投送完文坦区各村后,晚上9点才能回局,每天步行十七、八个小时,天天如此。记得有一次,大风雪一夜没停,平地积雪半尺多深,由于风大,山沟被雪填平了,照常早上4点钟出发,野外到处一片白雪,分不清哪是山沟哪是路,我走到花水北后山坡时,四处无人,一个小山沟被雪填平了,上面又刮上了一层沙土,我误以为是露出来的地面,一步迈上去,掉进一人多深的雪坑里,费了很大劲才爬出来,这一天也不知摔倒过多少次,但照样完成了任务。
那时交通邮务人员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支援前线,保证不延误一份信件和党报,保卫我党胜利果实。尽管各村驻的机关多,邮件运送量大,但从没有积压的现象。那时的沂源县战时通信工作为支援前线,做出了很大贡献。
坚守通信岗位
1947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沂源,县委组织群众转移,县邮政局随县委留下来就地坚持斗争。由李春、周国富、张秀山、王九禹等20多名交通员组成武装交通队,负责上级及县委、县府和各区的通信联络。其他邮务人员组成留守处,负责和各交通干站联系、接发党报信件。为防止敌特偷袭和敌机轰炸,有时一天转移多次,至1948年夏,先后转移到孟坡、花水、东鲍庄、丝窝、临朐的吕匣店子、寺头,博山的杨家庄、郝峪等地,住在山沟里,因雨多地湿就把信兜挂在桑树上分发信件、报纸,找块石板当办公桌子。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从未和交通干站、县委、县府以及各区失掉联系,保证了战时通讯畅通。
当时的《大众日报》成了通讯时局的“晴雨表”,只要把《大众日报》和上级信件按时送到,我们的同志就认为形势还好,就放心,精神就振奋。如果几天见不到《大众日报》和上级信件,大家就认为局势可能紧张,就不放心,直接影响到革命斗争情绪。可见当时战时通信工作的重要性。
在战时通讯工作中,遇到艰巨任务,都是党员起模范带头作用,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团结带动群众完成任务。1947年春,县委书记刘延博有急事请示住在依汶的二地委王涛书记,写了一封急信,派共产党员(交通员)马斯功和通信员送去,二人吃过下午饭从鲁村出发,途中克服各种困难,避开敌人的盘査,第二天中午将信安全送到二地委,给了王涛书记。当天下午又带上王涛书记的回信,连夜返回鲁村,一天两夜步行400多华里,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受到刘书记的表扬。
献粮支前
1947年春,李春元局长传达县委指示:“全力以赴搞好支前。”要求人人勒紧裤腰带、打好鞋样子,准备爬山头,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物献物,支援前线打胜仗。当时我们实行的是供给制,每人每月定量为小米180斤。为了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局长李春元号召党员带头献粮,要求除留下够吃饭的外,余下的百分之七十全部献上的记一等功一次,献百分之五十的记二等功一次, 献百分之三十的记三等功一次。由于党员积极带头报名献粮,全局大多数人都献了百分之五十,少数献了百分之三十,全局共献粮3000多斤,支援前线和灾区人民。
当时我们每天要转移几次,夜间都穿着衣服睡觉,又加长时间下雨,鞋和衣服破的快,衣服破了找村妇救会帮助缝补后再穿,鞋子破了自己动手掌了再穿,后来破的无法掌了就赤脚,夜间行军,时常脚被扎的鲜血直流,疼痛难忍。但从没有因此而影响战时通信工作。
李成栋口述 陈炳永整理
198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