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点点滴滴为良医——再读《伤寒论》有感

日期: 来源:健康中原人收集编辑:健康中原人

数年前的一件小事总萦绕于心,令我至今不能释怀。

一个年轻的父亲带着咳喘的孩子前来就诊,我很快诊治完毕,取方《伤寒论》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7.5 白芍7.5 厚朴7.5 杏仁7.5 炙甘草2 生姜2片 大枣3枚 七剂,日一剂,水煎服)。临走前,我特意告知病人,孩子的病必须抓紧治疗,否则缠绵反复,遗患无穷。二十天后,患者姗姗来迟。孩子的父亲诉,服药后咳喘已缓。我责怪道“七天的药,怎么至今才来?”其父面有难色:“中药难以下咽,孩子昨天服完药,今天就赶来了!”我一愣,此方量小,药味甜中微有辛辣,怎会难以下咽?细问始知,上次看完病,我告诉他,中药每天一剂,煎煮两遍,一天分两次全部吃掉。可怜的父亲,药汁让孩子喝了,还要逼着孩子把药渣吃掉。枝枝棒棒的药渣,三、四岁的孩子怎能下咽?!父亲也挖苦心思,把药渣剁碎了,再反复煎煮,直至药渣稀烂。即便如此,每付药孩子三天才能服完。三七二十一天,他们这才急慌慌地赶来。

我啼笑皆非,世间还有如此愚笨的父亲!望着孩子,心中却莫名升起一阵心酸。可是,这样的事责错在谁?是这个可怜、愚笨而慈爱的父亲?还是我医嘱不清?念头在心中一闪而过,未曾深究。

此次参加仲景书院北京第二阶段的集中培训,老师讲到:《伤寒论》的每段经文,都是仲景先师的一则医案总结。我们学习经文时应还原出张仲景诊病的场景,才能更真切地体察、贴近圣人的发心和初衷。

携着如此心境,我重新打开《伤寒论》细细研读。

我闭目若有所见:诊室外病患簇拥,诊室内安安静静。一个年老慈祥的医者,诊治一个始得中风的患者。病人厚衣加身,额头微汗,哆嗦寒颤。医者切脉之后,缓声道“你患了中风,用上药,会很快痊愈的。”然后在处方上写下五味中药,取了三剂。然而诊病却未结束,老人叮咛道“煎药时把五味药切碎了,加上7升水,用小火煎煮,药汁剩余3升时,取药汁,去药渣;等药汁冷热可口时,服用三分之一(一升)”。

老人继续讲到:服完药,一定要喝一碗热粥来帮助药力祛除邪气;然后卧床覆上厚被,约一个时辰,会微微出点汗病就能好;但不能让汗出太多,伤了正气,这样病情就会反复加重。老人顿了一下,又道:服药一次,汗出后病好了,剩余的药就不要服了。如果汗未发出来,应再服下一升药,喝上热粥,盖被取汗。如果还不出汗,喝药间隔的时间要缩短,半天的时间把三升药全喝完。老者转头对身边的学生讲到:重症的中风患者,要白天黑夜连续服用,甚至要煎药两三剂,才能汗出病愈。医者又叮咛道:服药的同时,还要注意饮食。生冷的、粘腻的、肉类、牛乳奶酪、酒水都暂不食用;葱、蒜、韭菜、芫荽还有气味刺鼻的食物都要注意避免。患者听完感激着走了。

我睁开眼,回味着老人的循循善诱。他娓娓道来,语重心长。我忽然想起,我的恩师曾经的教导:“汉语文属于具象性语言文字系统,形象思维是传统文化中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思维方法。我们应透过外在的“象”去体会和探寻它内在的实质。”若此而论,第12条经文在我脑海中呈现的“象”将为我引出怎样的实质?

难道仅仅是“阳浮阴弱”的中风病机,和中风病的再现式体验?第12条经文论述病症及方药仅用字73个,而煎服法却占用156字之多!桂枝汤方是《伤寒论》的第一个汤方条文,在惜墨如金的东汉竹简时代,张仲景要向后人诉说什么?

我岿然独思,神游于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

在那个民不聊生,饿殍遍地的岁月,张仲景是如此的心痛。战乱屠杀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力,而大乱之后的大疫呈现着“路有冻死骨,千里无鸡鸣”的惨象。

张仲景一方面夜以继日拯救病患,一方面整理病案,着手编纂《伤寒杂病论》。仲景想:如果此书仅作为一本传承医术的方书流传后世,是不会让从学者成为一名天地之间的大医。一个医者若没有悲天悯人之心,得此医术,反会祸害人间。

在物资匮乏、洛阳纸贵的年代,张仲景没有精力和财力书写《大医精诚》式的医德教育;何况“仓廪实而知礼节”,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病痛缠身,谁愿倾听那些“高大上”教诲?远不如诊疾愈病来的实惠。

仲景先师在书中只能在指导用药的字里行间,反复叮咛从医者应如何认真全面地观察病情,耐心细致地给予病患进行讲解,这是治病的需要!一个医者若能日复一日地坚持这样的操守,也是成就悲天悯人大医情怀的必由之路!张仲景可谓用心良苦!

在《伤寒论.原序》中他更是喟然叹道:“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仁爱之心跃然纸上!此正是仲景精神之旨归,《伤寒论》神韵之所在!

至此我终于明白,第12条经文为何方症简略而煎服之法描述的如此细腻!

此刻,我想到自己二十余年的从医历程。踏入临床的那一刻,自己期盼着成为一名良医。“读经典、拜名师”,勤于临证,我渐而声名鹊起。每日的门诊量从三十、四十到五十、六十,甚至上百,自己一直追逐着数字的游戏。

如今回首望去,自己何曾真正明了良医的内涵和境界?良医难道仅是将中医经典理论倒背如流?或者是掌握了某种疾病的特殊方药和独特治法,为别人所不能为?抑或是为个人、为医院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或者以行医为跳板,去获得荣誉并结识许多社会名流贤达?或者,……

再读《伤寒论》,我渐有所悟,一个良医体现在点点滴滴的临证实践中。一个温和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耐心的解释、细致的体察,一种对病患内心深深的感知和体谅,都折射出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洞察世事的睿智,这是良医!他不是不可触及的“高大上”,更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天外飞仙!

仅凭医术诊疾祛病的医者永远不会成为良医!医术失去仁心的驾驭,只是一种体面的获取生计的手段。

我忽然想起那个将药渣喂服孩子的父亲,他的愚笨不是错,或许只错在没有遇见良医!那一刻的我也没有错,因为那时的自己仅是一名追求医术的医者。

(作者: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 韩伟锋    责任编辑:杨华)


相关阅读

  • 3.30国际医师节|向广大健康守护者致敬!

  • 每年的3月30日是国际医师节。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今天,在国际医师节到来之际,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携77个分会、13000余名专家会员,向世界各地一如往昔、
  • 怎样才能成为反思型中医师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2021-09-15 10:14  反思型中医师的三个基本特征:自主的反思意识、实用的反思方法、由浅入深的反思能力。习医者和行医者个人的学业修养、学校和社会的
  • 益气通督手法治小儿脾虚泄泻

  • 小儿腹泻是一种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发病率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原因之一,国外多采用抗生素、抗病毒及助消化药治疗,但观察发现,运用抗生素及对症治
  • 沉痛悼念聂惠民教授

  • 深 切 悼 念精研伤寒,济世惠民沉痛悼念聂惠民教授聂惠民教授著名中医药专家,伤寒学家,首届全国名中医,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第二、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北
  • 全国人大代表马秀英:医者仁心 履职为民

  •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积石山县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马秀英,20年来兢兢业业,在临床一线,以过硬的业务能力全心全意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用大爱书写医者仁心。查房、问诊……马
  • 记者手记丨以“人民满意”为履职标尺

  •  天山网记者 黑宏伟  作为医护工作者,他博学求精、开拓创新,以医者仁心回报社会;作为政协委员,他关注民生民情,积极建言献策。孟庆才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医者的初心使命,展现了政
  • 坚守新春“医”线 践行青春使命

  • 2023年的春节,是一个特别的春节。当家家户户开始忙碌置办年货,当父母期盼孩子的归家团圆,广东省中医院有这么一群年轻人,他们主动请缨,从2022年12月中旬起,坚守在发热门诊、急诊科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最新文章

  • 点点滴滴为良医——再读《伤寒论》有感

  • 数年前的一件小事总萦绕于心,令我至今不能释怀。一个年轻的父亲带着咳喘的孩子前来就诊,我很快诊治完毕,取方《伤寒论》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7.5 白芍7.5 厚朴7.5 杏仁7.5 炙
  • 沈葆桢故居修缮设计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

  • 沈葆桢故居修缮设计方案获批为三坊七巷建设年代最为久远、历史文化价值最高的文保单位之一近日记者从福州市名城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和文物部门了解到,沈葆桢故居的修缮设计方案
  • 安康中院“五措联动”力促“三个年”活动见实效

  • “三个年”活动开展以来,安康中院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重点任务,细化具体举措,压实工作责任,“五措联动” 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力促“三个年”活动走深走实、取得实效。
  • 湖北丹江口市:7所中小学荣获省节水型学校称号

  • 通讯员 许光泽 张军4月7日,湖北省丹江口市召开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会议。会上,公布了获省水利厅表彰的7所节水型学校名单,2所荣获十堰市2022年度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学校名单,对15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