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太特殊,这样的电影注定无法在国内上映

文:点点

上世纪繁华的法国街道上,有这样一群女人:妆容艳丽,表情含蓄,对迎面走来的男人比划出暧昧数字,彼此心照不宣,一同去往暧昧的地点。

她们,是特殊的「站街」群体。

所有人都觉得她们身体肮脏,鲜少有人愿意去关注:在她们做出这个选择前,曾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2017年,她们的故事搬上荧幕了,王小帅监制,法国导演奥利维耶·梅斯执导,采用伪纪录片式镜头,呈现这群女人无奈的人生。

釜山电影节上,这个故事展映过一次。但,因为它所描述的话题实在是太禁忌,国内根本就无法上映。

片名:《下海》。

90年代,东北爆发大规模下岗潮。

不少家庭因此失去经济来源,突然被生活压垮,不知如何是好。

女主角丽娜生活在这一时代,无可避免,成为被下岗群体中一员。

家徒四壁的房间、急需教育资金的孩子让她焦急不已,需要尽可能找到下一份工作。

那个时候,东北有一个非常不靠谱的传言,那就是:只要你去法国当保姆,就可以赚大钱,年收入上万不是梦!

这个传言,成为心急如焚丽娜的最后一根稻草。为此,她不顾丈夫阻拦、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去法国闯一闯,为家庭带来新的经济来源…

豆瓣上,《下海》的评分为7.1,不高不低,刚刚好。

故事主线内容实在是大胆:事无巨细描述街女的日常生活。这样的电影,注定会遭受褒贬不一的讨论和评价。

电影采用伪纪录片式拍摄手法,从导演旁观的镜头中,观众得以知晓丽娜艰难的一生。色调大多灰暗沉重,给予观众压抑的感觉。每段音乐都在试图引起观众的共鸣。

初到法国时,丽娜满怀热情与希望:一定要努力工作,努力挣钱,给孩子最好的生活环境。

但是,现实狠狠扇了她一巴掌。只有身份是法国公民的保姆才能拿到优渥工资,像她这样的外来人,只能拿到法国公民的1/4。如果遇到黑心雇主,到手的工资则会更少。

丽娜非常倒霉,不仅没拿到约定好的工资,还被雇主挑刺赶了出去,彻底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

如果回去,将面临贫穷困苦的家庭、永远看不见希望的未来。

如果继续,就只能违背道德伦理,狠下心来,出卖自己的身体。不是她自愿选择这条路,而是生活逼迫她做出最难堪的抉择…

《下海》最好看的地方,不是影片中站街戏,而是静默镜头中呈现出来的那份对于生活的痛恨与无奈。

丽娜眼神空洞,像木偶人一样跟不同男人“交往”。唯有在和孩子视频电话时,才会露出一点点生气。

接待客人时,化最艳丽的妆、涂最鲜艳的口红。和丈夫约在电脑面前时,洗去所有妆容,重回「妻子」这一角色。

一天24小时,1440分钟。只有这一分钟,才能让她感到安稳。

导演最大可能向观众呈现这些悲伤的画面,告诉观众:丽娜之所以出卖身体,是为了守护摇摇欲坠的家庭。我们不能只看见选择,忽视那些选择背后的原因。

街女这一群体的工作确实没那么光彩,但是,比不光彩更重要的,是这一现象背后沉重的生活。贫穷、无知、疾病、灾难。

可能是为了更好家庭生活,可能是被债务所迫。不为人知的苦难有太多,我们没有资格对他人的人生进行评判与指责。

影片最后,丽娜回家了。

和丈夫睡在同一张床上之前,她花费很长时间洗澡。点点想,她所洗去的,不仅仅是那段痛苦的过去,更是那份被迫背叛丈夫的愧疚。

家徒四壁的家庭开始奔向小康,换新房子、开一家小铺子。这是丽娜费尽全身力气才挣来的未来,也是她唯一的慰藉。

丈夫对丽娜的态度,导演也并未诗意美化。真实记录其得知真相之后的反应。

有观众指责这个情节过于残酷,彻底压垮丽娜余下的生活。点点则觉得能够理解。毕竟,很少有丈夫能坦然接受这一事情。

这种“不刻意煽情、不利用街女特殊身份卖惨”的叙事风格让《下海》受到更多观众的青睐,真切旁观属于她们的一生。

希望大家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

不是因为它的尺度,也不是因为它的话题有多猎奇、多禁忌。

电影最想告诉观众的,是苦难选择背后的沉重故事。生而为人,不必为艰难的生活选择道歉,更不必痛恨那个懦弱的自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