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败局:两部《追龙》背后隐含的地下价值

《追龙》的年代是1960-1970年,香港社会最混乱的时代,也是充满机遇的年代;《追龙2》的年代是90年代香港回归前夕,其实是香港人收入和财富增长速度最快的那几年。

那个年代意味着什么?《追龙》里面逃难到港的跛豪,可以靠一双拳头打天下。《追龙2》里面的龙志强,可以靠狠坐拥亿万身家,和顶级富豪一样住半山别墅。

大地产商和金融机构赚大钱,而平民阶层要翻身靠赚快钱。张子强和李嘉诚,就是成就大富豪的两个极端。

当时,几乎各行各业都赚钱,以李嘉诚为代表的大地产商更加是赚得盘满钵满。除了大地产商赚钱之外,当时香港社会黑社会同样霸道横行。然而,如果大家结合两部《追龙》的背景来看,就不难理解那个1960-1990的香港如何形成一代人的价值。

虽然黑道不受香港主流价值待见,但从九龙城寨时代一路流传下来的地下价值体系,其实一直主导着平民阶层的价值去向。

直至1993年才拆除的九龙城寨,是香港平民阶层的底层记忆来源之一。看过《追龙》第一部的朋友一定印象深刻。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这个地方混乱到港英政府彻底放弃管理;香港的华人三合会黑社会组织控制了九龙城寨。因此,这里成为了香港政府不敢管、英国政府不想管、中国政府不能管的“三不管”之地,是彻底的罪恶温床。

环境太糟糕,让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想逃离,哪怕犯罪。

这种现实孕育的价值体系,一方面是传统儒家的寻求读书上进改变命运,另一方面就是江湖底层的不管三七二十一赚快钱。

2000年,第一波互联网大潮涌起,香港当时有钱有科技,以俯视者和领跑者的姿态,本来有机会在这波潮流中攀上高峰的李嘉诚小儿子李泽楷曾一度大举投资科技,当时不仅投资了腾讯,更重要的投资是 TOM.com,这家公司现在大家看不到了,但当时拿下了很多牌照,还上了市,一度被寄望成为打破垄断的大型ISP运营商。

但李二公子最终还是玩了一把很溜的金融,腾讯早早卖掉了,TOM.com卖掉退市。折腾几年赚了不少金融的钱,快钱赚到了,但科技终究是丢掉了。

连李家二少爷都热衷玩快钱,又有谁那么笨用心做科技做实业呢?

时至今日,香港的GDP已经落后一水之隔的深圳,如果考虑产业和购买力平价因素,这种差距还会更大。很多人会为香港当年错失科技良机而感慨遗憾,也不乏有识之士反思香港错失时代机遇背后的那些守旧保守的思维习惯和僵化的机制。

《追龙》系列追的不是龙,追的是也不是往日荣光,它追的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出路;求的是年轻人的翻身希望。但是,如果回到“快钱”的逻辑,越是贫穷,越想翻身;越想翻身,越去赚快钱,从这个角度看,香港的败局不是偶然,而是在底层价值中注定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