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超过别人”孩子的无欲无求,都是家长这4点没做好

前两天看了一档节目《放学后》,以学龄儿童放学后的家庭教育为观察重点,找到几组具有代表性的家庭进行拍摄。

有一期节目来到了一组二胎家庭中,有2个可爱的孩子,姐姐一诺和弟弟一帆。今天我想讲的是姐姐一诺身上一个让她妈妈很头疼的问题:没有上进心。


“我为什么要加油?”

弟弟一帆是个好胜心特别强的孩子,而姐姐一诺就不一样了,对任何事都觉得“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弟弟:姐姐你要加油!

姐姐:我为什么要加油啊?

弟弟:你做得好这样你可以超过所有小朋友。

姐姐:我为什么要超过他们呢?


▲ 妈妈模仿两姐弟


一诺妈妈吐槽说:“她口算能写两个小时,一份口算正常5分钟,她可以磨蹭一个多小时。” 5分钟的题,一诺就是拿着笔趴在桌上一动不动,要2个小时才能写完。



有次一诺拿回家一张考了70分的考卷,可她并不发愁,觉得这样可以了,即使一帆让姐姐加油,一诺会反问:“我为什么要加油啊?”

一诺妈妈最大的担心是:长此以往,她这么无欲无求,是不是就没有上进心了。


是什么扼杀了孩子的上进心

遇到过很多父母都有这种担忧:孩子始终抱有无所谓的态度。比如考试不在乎多少名;不愿意去参加活动;情景剧当个小配角也不愿意;领奖品和零食也不在乎……

“不求上进”成为了很多父母批评孩子的话语。

@ZH家长

女儿明年就要参加中考了,期末家长会时,老师说她学习能力没什么问题,就是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满足于中等水平,没有斗志。我知道这不是一天两天变成这样的,不知道该怎么鼓励她,知道要考最好的高中,但丝毫没有行动,急死我了!


其实,所有的孩子最初都是有上进心的,只不过有的孩子刻意地收起了自己的进取心。主要有两点原因。 ▼

其一:期望太高,TA害怕自己会做不到

父母的要求很高,给孩子定了很远大的期望,孩子想要做得很好,但又怕自己失望,也怕周围的人失望,所以用不在意的方式来掩饰。

从出生起,父母就对孩子有所期望了,美国Bezos Family Foundation曾做过一份关于父母期望值的调查,超过2200位父母参与。

调查发现:

56%的父母认为宝宝在3岁前可以自我控制;

36%的父母认为宝宝2岁前可以管理情绪;

43%的父母认为宝宝在2岁前有分享玩具并轮流玩耍的能力;

……

事实真相和大多数人们以为的有所偏差:

宝宝在3岁半 - 4岁才开始学会自我控制,并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掌握这个能力;

分享玩具和管理情绪同样需要等到3 - 4岁;

……

现在的孩子总是被过早地投入学习的赛道中,但却忘了可能这件事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

孩子会感知到父母的内心,当感知到了父母的紧张与焦虑,便不敢去挑战,把自己的进取心,也就是努力的能量给隐藏了。因为TA害怕输,更害怕的是来自大人的失望和指责,所以才选择了退缩。


其二:被父母的不满给打压了

H妈跟我说,小H是个特别满足于现状的孩子,每次当大人想让他有所提高,他却总反驳:“还有很多人比我差呢,我已经够好了。”

H妈拿着小H的成绩单给我看,因为才上二年级,没有分数,只有等第,有几档下面打着B,还有个别C。H妈常会盯这几个弱项追问是什么原因,是没发挥好还是不理解,之后还会着重注意小H这几方面的成绩。

我告诉H妈:小H有一大串的A你没有看见,别只盯着那些B和C了

没有看到孩子好的地方,看到的永远是不足的地方,孩子当然会产生“不管我怎么做你们都不会满意的心态”,总被挑出错,当然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上进心好像也就看不出来了。


TA也想变得更好

有一位妈妈的故事很打动我,她说自己经常骂孩子不求上进,直到有次看到老师的评语是这么写的:

“还记得那次考试你没有来得及做完,

在那里偷偷抹眼泪的样子……”

这时妈妈才明白,孩子其实也是很想要变好的,只是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在他达不到要求时,去责骂他,孩子也是很无奈的。


我们可以这样做

使目标清晰化

家长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个想要达成的目标,孩子很容易在一次次的努力和一点点的提高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目标有长期、中期和短期之分,把重点放在设定短期目标,因为这是最能靠近的,也是最能产生成就感的。

② 呵护TA的成就感

有的家长常常会忽略或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不闻不问,甚至觉得不值得一提,时间一长,孩子心中的上进心之火就会被磨灭了,成就感也被弄丢了。

作为家长,要做一个善于被感动的人,即善于在孩子面前表达对TA的惊喜。孩子的心中没有成就感,这将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沉重打击。

认可孩子努力的过程,不要过多地去评价那个结果

比起张口就来的说教,孩子更希望身边的大人能看到自己的努力;比起锦上添花的夸奖,孩子更希望能得到支持与鼓励。每个孩子的身上都蕴藏着无限的能量,愿每一个父母都能唤醒TA。


用闪光点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闪光点是一种可以催人前进的力量,即使是家长觉得问题很多的孩子,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为人父母常常致力于去改善孩子的缺点,而忽略了发展优势的重要性。如果可以转换视角,把关注点从“问题”转移到“优势”上,那问题就可以提升成为机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