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正确”压倒一切,“美国电影第一夫人”不配命名影院?

位于美国俄亥俄州博林格林市的博林格林州立大学,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校内设有一所电影院,以早期好莱坞著名女演员丽莲·吉许(Lillian Gish)和她妹妹多萝西·吉许命名。然而,今年五月初,校方应校内黑人学生组织的要求,宣布将该影院更名,不再使用“吉许电影院”(The Gish Film Theater)的名字,理由是丽莲·吉许主演过1915年的无声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Birth of a Nation)。

位于博林格林州立大学校内的吉许电影院

丽莲·吉许当初出席影院的命名活动

《一个国家的诞生》由美国电影先驱人物D·W·格里菲斯(D.W. Griffith)执导,长期以来都被视作世界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开创性地用到了特写、溶入溶出等电影镜头语言,而且全片长度达到三小时,不少战争场面拍得气势恢宏,在当年票房大卖。

但另一方面,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这部关于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的史诗,在很多方面刻意抹黑黑人形象,推崇白人至上主义,在当年就引起了美国黑人的强烈抗议。当时才刚成立不久的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还试图想让政府层面下令,禁止《一个国家的诞生》上映。不过,在当时的美国,这无异于痴人说梦。事实上,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还邀请格里菲斯带着影片来到白宫,做了一场私人放映。于是,《一个国家的诞生》成了史上第一部在白宫正式放映的电影。影片之后的票房大卖,也与总统先生对它的肯定脱不了关系。

丽莲·吉许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

说到《一个国家的诞生》在银幕之外的影响,恐怕最主要的就是它直接促成了3K党的死灰复燃。最初于1865年由南方军队退伍老兵组成的3K党,原本已在1871年时被政府取缔,偃旗息鼓。但看完《一个国家的诞生》中对于3K党犹如传奇英雄人物一般的刻画,一些南方白人立即重新组织起了历史上第二次3K党运动,给美国黑人造成了严重伤害。

而在政治之外,长期以来,电影评论界和电影史学界都将《一个国家的诞生》奉为影史经典以及美国电影发展的滥觞,不少人主张应该更多地从电影艺术本身的角度来看待这部作品。1992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将该片作为美国历史文化财产,收入其档案馆永久珍藏。然而,政治与艺术原本就是无法切割的,时移世易,很多事情都会天翻地覆。而不论是作为艺术形式也好,还是作为娱乐手段也罢,对电影的读解,往往会沦为时局变化的附庸与牺牲品。

著名黑人导演斯派克·李曾提到过一件事:上世纪80年代,在他就读纽约电影学院期间,仅仅因为拍了一部学生短片,批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和格里菲斯的错误立场,就险些被校方除名,“因为我攻击了他们心目中的电影之父”。然而,到了1999年,美国导演工会宣布,原本以格里菲斯来命名的工会最高荣誉奖要改名字。鉴于他和他作品中的种族主义倾向,工会决定剔除其名字,将它由原本的“格里菲斯奖”更名为“导演工会终身成就奖”。

再到近年,随着美国社会种族隔阂的不浅反深,再加上越来越强调“政治正确”的大背景和好莱坞对于平权、包容的推崇,对类似《一个国家的诞生》这样的早期电影作品的评价,已彻底告别了过往“就艺术论艺术”的标准。年轻人纷纷拿起当下的伦理道德尺度,重新衡量、审视几十年、上百年之前的人和事;尤其是涉及黑人形象的作品,更是成了被特别针对的目标,甚至连《乱世佳人》这样的经典影片也难逃他们的苛责。

这一次发生在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的事情,更是又往前跨出了一大步,因为其针对的已不再只是涉事影片,不再只是导演,就连参与影片的演员,也难逃被追责的命运。5月3日,校方宣布,经校董事会讨论决定,接受学生诉求,剔除丽莲·吉许和她妹妹多萝西·吉许(哪怕多萝西并不是《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演员)的名字,将这所校内影院更名为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电影院。

1922年,丽莲·吉许(右)与妹妹多萝西和导演格里菲斯

上周,此事终于引来了好莱坞方面姗姗来迟的反应。曾担任丽莲·吉许遗作《八月的鲸鱼》(The Whales of August,1987)制片人的迈克·卡普兰(Mike Kaplan)起草了一纸请愿书,并邀请到五十多位世界影坛重量级人物联署,要求校方撤回承命,重新恢复电影院本来的名字。在信上签名的,包括有美国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英国著名女演员海伦·米伦、曾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老牌黑人影星詹姆斯·厄尔·琼斯(James Earl Jones)、法国著名导演贝特杭·塔维尼耶(Bertrand Tavernier)、美国电影学院奠基人小乔治·史蒂文斯 (George Stevens Jr.)、曾主演《发条橙》的英国电影人马尔科姆·麦克多维尔(Malcolm McDowell)、美国导演乔·丹特(Joe Dante)等。

晚年的丽莲·吉许

公开信表示,被誉为“美国电影第一夫人”的丽莲·吉许一生拍摄过一百多部电影,对美国电影的发展贡献巨大,绝对不能光因为她参演了这一部有问题的电影,就以此为她整个人生盖棺定论。而且,有无数的史料和证人可以说明,丽莲·吉许本身绝对不是一个种族主义者。事实上,格里菲斯和丽莲·吉许在完成《一个国家的诞生》之后,都对该片招来的批评有所悔悟,所以不久之后,两人又合作了《党同伐异》(Intolerance,1916)和《碎花》(Broken Blossoms,1919)等片,从不同角度重新反思种族问题。公开信指出,校方这次的做法“令人遗憾而且并不公正,这是在让丽莲·吉许当替罪羊,大学理应成为言论自由的堡垒,针对学生们提出的要求,如果校方可以更妥善地处理,更多地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问题的话,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地给大家上一课的”。

吉许两姐妹出生在俄亥俄州春田市,距离博林格林不远,所以对于这所大学也一直有着一定的感情。1976年,学校将一座阶梯教室改建成电影院,以配合其才刚开设不久的几门电影相关专业。在一位热爱电影的英语系教授的倡议下,校方请来丽莲·吉许演讲,并授予她荣誉学位,还提议以她名字来命名这所小型电影院。在吉许的坚持下,最终,影院以她们姐妹俩的姓名来命名(多萝西·吉许一生也演过一百多部电影,但影响力不如姐姐,而且也没姐姐长寿,1968年时就去世了)。同时,她还向博林格林州立大学捐出了一批个人信件和照片,用作展览和收藏用途,并且还出资成立了以她命名的电影奖学金。生前,丽莲·吉许曾多次来该校为学生演讲,对该校电影专业的促进作用不容置疑。没想到,距她1993年去世至今不过二十多年,她的名字已被这所大学彻底抹除。截至目前,针对马丁·斯科塞斯等人发出的公开请愿信,校方态度强硬,表示决不会恢复吉许姐妹的名字。

丽莲·吉许还向博林格林州立大学捐出了一批个人信件和照片

事实上,此事的争议焦点,表面看来是吉许的名字保不保留,背后的动因还是美国社会当下愈演愈烈的种族分歧。尤其是在特朗普执政后,白人至上主义在美国大有抬头趋势,反过来又激发了黑人社群和左派的强烈反弹。面对这样的社会洪潮,好莱坞及电影界也不可能置身事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