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纽约看电影之八:更多的电影节

编者按:本系列一共九篇,写于2015年,故不代表疫情后的当下纽约。曾发表于《虹膜》电子杂志。

文丨郭如冰


纽约是个自诩装下了全世界的地方,办电影节也体现出全球化的视野,于是就有按照地域来划分的各种电影节。也许是夹带了私心,在我心目中,最好的当属Film Lincoln主办的纽约亚洲电影节(New York Asian Film Festival)。纽约亚洲电影节在每年的六月底如期而至,持续两周左右。


Film Lincoln的组委会真的是很了解亚洲电影版图,每一年的选片总是叫人心服口服,除去那些在欧洲电影节出过风头的亚洲电影之外,其他好电影基本都会被网罗到这里(三大电影节的作品会去纽约电影节),还会有一些特别重映策划,比如我参加过的《老男孩》重映,崔岷植亲临,让好多美国小哥特别激动。异乡闻乡音总是格外亲切,所以虽然很多时候这里上映的华语片已经比国内要晚不少,我也会特意呼朋引伴跑去捧场。


我在纽约看电影之八:更多的电影节

《老男孩》(2003)


当然也不会错过心仪的日韩电影。前两年我在亚洲电影节看过《万箭穿心》《浮城谜事》《听说桐岛要退部》《如沐爱河》等等。今年的特别策划包括林岭东和吉田大八的作品回顾,染谷将太领取新人奖,郭富城出席开幕式,还有纪念高仓健和菅原文太的作品选集。我非常期待看到《一个勺子》《闯入者》《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而作为《蓝色大门》的粉丝也希望在现场看到易智言导演。


我在纽约看电影之八:更多的电影节

《蓝色大门》(2002)


Japan Society主办的诞生于2007年的日本新片电影节(Japan Cuts: Festival of New Japanese Film)非常聪明地紧跟亚洲电影节的脚步,会在亚洲电影节结束后紧接着在Japan Society的电影放映厅放没入选的日本新电影,前年我看了三木聪的《俺俺》、冲田修一的《横道世之介》、西川美和的《卖梦的两人》,都是印象深刻。今年的片单中又有《百元之恋》(安藤樱到场领取优秀演员奖)《只在那里发光》《再见金钱,前往贫困村》等三十多部电影放映。


也有纽约韩国电影节(New York Korea Film Festival),它由BAM主办,在十一月举行。 日本有新片电影节,法国、意大利这样的电影传统强国自然不会落后。每年Film Lincoln都会主办法国新片电影节(Rendez-vous with French Cinema)和意大利新片电影节(Open Roads: New Italian Cinema)。


我在纽约看电影之八:更多的电影节

《卖梦的两人》(2012)


其他大大小小的以国家为主题的电影节会不定期举行,大都是由各个国家与地区的驻纽约机构举办,比如罗马尼亚电影节、以色列电影节和捷克影展等等。除了以国家为主题的电影节,还会有一些电影节是关注某某特定群体,比如Film Lincoln主办的纽约非洲电影节(New York African Film Festival)、纽约犹太电影节(New York Jewish Film Festival),另外还有美国黑人电影节(American Black Film Festival)等等。


还有主题更为细分的电影节,比如纽约纪录片电影节(DOC NYC)聚集全年世界各地的优秀纪录片来参赛和展映;建筑与设计电影节(Architecture & Design Film Festival)专门放映和建筑与设计相关的电影,大多为纪录片;视与听电影节(Sound+Vision)专门关注音乐类的纪录片;舞蹈电影节(Dance On Camera)针对和舞蹈有关的电影;人权电影节(Human Rights Watch Film Festival)是美国关注世界各地人权斗争的表现;恐怖电影节(Scary Movies)是在万圣节前后举行的恐怖片展映;还有之前提到过的「Film Comment Selects」是由《电影评论》的编辑每年选出的世界范围内艺术性高但在大银幕看到机会低的作品,对这个影展很难设定预期,所以每年总会期待它给我带来新鲜感。


我在纽约看电影之八:更多的电影节

《俺俺》(2013)


在这些各有特色的电影节里,值得一提的是Film Lincoln主办的「真实的艺术」电影节(Art of the Real),虽然今年才是第二年举办,但它的水准已经逆天。相比今年五岁的纽约纪录片电影节,真实的艺术电影节明显更有学术野心,它想通过重新挖掘纪录片的历史来探讨如今纪录片越来越扩大的疆域。纪录片并不仅仅是大部分观众既定观念中的用摇晃而粗粝的视听风格完成「对真实的记录」。纪录片同样也是一种艺术,因为当一位导演拿着摄影机去拍摄的时候,就必定是一种再创造,必定加入了艺术创作的主观的因素。


而且,现在的剧情片里面也越来越多融入纪录片的元素;有很多电影已经很难区分它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这个真实与记录的界限已经被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模糊,但这些探索的脚步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推广与重视,以至于大部分观众至今仍认为纪录片和剧情片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电影。


我在纽约看电影之八:更多的电影节


其实,我们可以把「纪录片」当作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名词,它是一种态度一种风格一种艺术手法,不是「真实」,而是「真实的艺术」。在这两年的选片中,Film Lincoln就是秉着把「纪录片」当作一个形容词来选择,除了慧眼识珠地选入了优秀的探索新纪录片边界的电影人,如Amie Siegel、Eric Baudelaire、Harun Frocki、李珞等等;经典展映更是可以串起一个纪录片的探索历史,从让·鲁什、保罗·罗查、雷蒙·德帕东、汤姆·安德森、阿兰·卡瓦利埃,到德里克·贾曼,再到今年大驾光临的瓦尔达。


我在纽约看电影之八:更多的电影节

瓦尔达


瓦尔达在回答问题时说,自己来这个电影节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电影节的名字,那正是她一生追寻的东西。当她谈起自己是如何在雷乃和新浪潮朋友们的帮助下走上电影道路的时候,她说到她的伙伴们大都已经不在了,她总是想自己怎么活了这么久,我觉得自己的眼睛那时也像是一台摄影机,在纪录这个感性的时刻,而主人公在纪录自己的生活与回忆:「纪录」总是这样诱人,它在生活中一层套一层,从不同对象的时间空间中提取,把生活打磨出无穷的层次,教人神迷,这怎会不是艺术。


(待续)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