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奋力一搏也成为现实的徒劳无功

近年来,有愈来愈多电影以女性为叙事主体,在影像中带来更广泛的讨论。纵观2021年欧洲三大影展,柏林影展金熊奖《倒霉性爱,发狂黄片》以女教师侧写女性在社会中的性污名与歧视;坎城影展金棕榈奖则颁给《钛》这部以女性视角出发,杂糅情欲及恋物崇拜对父权展示反叛的大胆作品;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得主《正发生》也不约而同是女性书写,刻画女性面对因堕胎引发的创伤,写实残酷地映照现实。

或许不如主竞赛片受人瞩目,但在当届威尼斯影展中,有两部女性电影《失速母亲》同样精彩。这部法国电影名列地平线单元,最终获颁最佳导演与最佳女主角双项殊荣。英文片名直译为全职,至于是全职什么?电影开篇就给了我们答案。

即使奋力一搏也成为现实的徒劳无功


一名全职上班族的单亲母亲


茱莉是位单亲母亲,育有一子一女,同时也是在一间巴黎饭店工作的全职上班族。然而因为居住郊区,每日得花费长时间通勤至巴黎工作,早出晚归已成日常。法国劳权意识高涨,罢工是时常发生的社会风景,争取权益的美事一桩对她而言成为重担,通勤已经足够麻烦,若遇上罢工则更是悲剧。

因为孩子幼小,茱莉每天清晨出门前都会将他们托付给邻居奶奶,晚上再拖着疲惫的身躯,将他们带回家。在一间饭店作为清理员的她,始终想换更好的工作。一次机会中,她终于有望争取一个理想工作,面试时间却屡屡和工作撞期。祸不单行,罢工导致她上班迟到,通勤时间倍增,面试又使她心不在焉,跷班更被主管盯上。面对现实生活宛如失速的考验,她努力紧攫任何一根浮木,重力却反倒使她愈加往深处沉去。


即使奋力一搏也成为现实的徒劳无功


通勤的疲累其实不在于时间,而在于能量消耗,更在于生活与社交圈的脱离,就像韩剧《我的出走日记》中对于通勤的疲惫描写,是这个时代许多人们皆能共情的累,都市房屋负担不起,蛋黄区住到蛋白区又住到蛋壳区,生命似乎也都耗在反覆移动的徒劳中了,茱莉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如此简单的故事背景,对我们许多人而言一点也不陌生,电影从第一个镜头即带给观众压抑的窒息感,伴随女主角每日早晨划破宁静的闹钟,她几乎从早起睁眼到晚上返家,无时无刻不在奔跑着——被工作追逐,被交通追逐,被孩子追逐,也被时间追逐。电影常见的近景特写,更是塑造沉重的压迫,随着角色在一个个关卡中喘不过气。



即使奋力一搏也成为现实的徒劳无功


弱势的女性与缺席的男性


女性在社会结构里常成为弱势一方,特别是背负经济压力的全职母亲更是承担想像不到的压力,疲于奔命一词便是如此,为了生活而奔走,仿佛稍稍停下喘息便会被贴上不负责任的标签。于是我们看见这个角色脚踩高跟鞋,在车水马龙的路旁狂奔,追赶工作,追赶回家,抑或抱着绝望眼神在路边招车,渴望有哪个好心人能解救自己,苦闷生活亦然。


即使奋力一搏也成为现实的徒劳无功


不仅如此,电影中的「缺席男性」同样存在感巨大,该汇赡养费的前夫对孩子不闻不问,那一直打不通的电话尽管在最后终于得到回应,却也只是个没有帮助的回答。女性与女性之间的互不谅解和背叛同样令人心寒——男性负了她,女性负了她,连这个世界,都狠狠地向她别过头。

有人说,当生活走到谷底,接下来便是往上了——但现实是,我们怎会知道哪里是谷底,当你以为生活已经足够使人绝望,没想到等着人的,是再一次的重击。


即使奋力一搏也成为现实的徒劳无功


看这部电影时,我想起前几年两部我也很喜欢的法国电影《悲惨世界》,虽然讲述不同社会议题,《失速母亲》关于全职妈妈在现实与育儿之间的平衡与困境,《悲惨世界》则是关乎移民处境与高涨的排外情绪,但两着都与法国社会息息相关,且皆以类似手法制造压抑氛围与无力现实,仿佛一切秩序只是未爆弹,随时都会崩塌。


电影聚焦议题又不以议题先行,而是选择情绪渲染,将观众很快地带入环境中,得以共感主角遭遇,也从中换位思考。


即使奋力一搏也成为现实的徒劳无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