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鱼马戏团》

贝拉·塔尔的第二部电影,非常惭愧,还是看的太少;最近偏爱黑白片,有一种宁静,这种宁静可以让我“安静”下来,昨天去游泳,不管是游泳期间的男性女性共存,还是其他,再次发现“割裂”的存在。网络上的浪潮是难以渗透现实的。


可能导演之所以有强烈的创作欲望,在于他们与众不同的经历吧,而个人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有莫大关系。贝拉·塔尔所生活的时代被失业、饥饿所笼罩,也终于明白为什么《都灵之马》中“土豆”意味着什么了。《心灵捕手》与《大象》受贝拉·塔尔影响倒是没想到的。


漆黑的街道,人影在游动。在黑暗中行走,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都不会让黑暗消退;真正能让黑暗消退的,不在于游动,而在于希望。在贝拉·塔尔的电影中,脱衣、穿衣、镜头长时间的停留是常见的,这种无声的镜头语言可作为衡量电影高低的标准之一。


导演可以笼统的分为两种,一种批判当局,一种以商业利益为重;还有另外一种,是由以上两者融合而成的,批判与商业结合,最成功的就是诺兰。而贝拉·塔尔显然不屑于与商业结合,哪怕入狱,也要批判与表达自己所看到的、理解的社会。


没有人见到鲸鱼马戏团是如何到来的,但“听说”他们有一火车人,“听说”他们只有两个人…只有听说,只是听说就够了,鲸鱼是什么或什么是鲸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在“听说”,并卷入“听说”之中。音乐与传播,音乐与鲸鱼,传播与鲸鱼…


贝拉·塔尔的镜头太残忍了,食物的匮乏?孤独?社会萧条?从《都灵之马》的土豆到《鲸鱼马戏团》的食物..一种残酷的时代背景被拉到跟前;现如今没有食物匮乏,却并未消除“残酷”,只是换了另外一种形式演绎,而这种演绎方式有极强的魅惑能力,软化了残酷,暴力的核心无人触及。


电影前半部分的光线以浓重的黑色为主,打开那扇门之后,微曝光的镜头色彩出现,这就是希望,也是“光”之所在。看这部电影不仅要注意台词,更要注意人物以及镜头“颜色”的变化。所以通过观影锻炼观察能力是可行的,但需要警惕陷入“导演”所设立的陷阱,这陷阱就是对现实的纯批判,批判会陷入敌对,就无法顺势而为。


经济下行伴随的暴力,只是出口;预判未来的暴力事件会增多,应该做什么?事件与背景互为解释,这大概是在观影与对导演的经历产生好奇之后推演出来的“不知道什么东西”吧。将自己放在浪潮之中,容易失去力量,但将自己放在自己中,力量会被激发。在欣赏“力量”的同时,是在欣赏什么?《洞》等越狱电影在告诉我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多看看力量型电影吧,可以非常容易的识别一些差异。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