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标签:我是谁,我自己说了才算

前段时间,因为《梦华录》热播,柳岩上了热搜。

一向被公众冠以“性感”标签的她,此次在剧中饰演了一个率性泼辣的厨娘,不是妩媚风情的花魁,导演真的是好眼光。看到了标签之下,真正的柳岩。

撕掉标签:我是谁,我自己说了才算

标签可能是我们对一个人、一件事的最初印象。可是,最初印象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了解浮于表面,而且人是多面的,甚至我们自己当时的心情、境遇,都会产生影响。

大众对柳岩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不公的。因为她性感的外表,于是给她贴上“心机”、“无脑”等标签。

因为这些标签,很多人忽略了她的专业能力、敬业态度、孝心、责任感,以及很正的三观。

摒弃个人感情色彩,客观地看柳岩主持的节目,无论是大型晚会典礼,还是娱乐综艺节目,她其实有很强的控场能力和专业素养。非专业科班出身,为赢奖金给母亲看病而出道,由此可以想象,她拥有这样的实力,背后所付出的时间和努力。

郭德纲曾说,工作结束后,柳岩是不应酬的;周一围也肯定了她作为演员的敬业;进入娱乐圈这么多年,她没有任何绯闻……性感的身材是先天赋予的,不代表她这个人的人品和性格。

《梦华录》是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可是前几年因为“伴娘事件”,她一度走的很艰难。现在回看,那件事何尝不是大众因为标签的影响,对她先入为主的偏见呢?

柳岩在接受姜思达采访时曾经说过,有一段时间她会刻意穿很多衣服,把身材包裹起来,好像这样,大家的注意力才会集中到她的工作、才华、人品上。

大众可以很随意给一个人贴上某个标签,但是撕掉这个标签,真的需要很大的力气。

撕掉标签:我是谁,我自己说了才算

标签可能便于我们快速了解一个人,高效地在脑子中做一个备注,可是很多时候,标签也会引导我们做出错误判断。这种错误判断的后果,有时是极其惨痛的。

比如我们会被一个人的职业、才华、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等光环,蒙蔽眼睛,而相信光环之下的人,必定也是人品贵重的。

林奕含以自己为原型的遗作《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其中有一点很痛心,房思琪的父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可是,当一个中年男人要把十几岁的女儿单独带出去补课时,他们没有丝毫担忧。因为“老师”这个高尚的职业,给了陈国华这个禽兽一个“为人师表”的光环。

房思琪曾试探母亲,以第三方口吻讲了学校一个女生和老师在一起,可是母亲首先谴责的是女孩,觉得一定是女孩有问题在先。

职业的光环,在他们的定式思维里,坚不可摧,也让女儿失去了能求救的唯一出路。

撕掉标签:我是谁,我自己说了才算

社会地位的光环也是如此。当关系双方权利不对等时,伤害就有可能发生。地位低的一方,被地位高的一方光环所影响,赋予对方肆意伤害自己的权利。这是极其危险的。

撕掉标签:我是谁,我自己说了才算

另外要警惕的是,标签可能是别人刻意营造的人设,用来引导我们做出某些对方期待的判断。

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里,岳不群被称为“君子剑”,比起他的武功,更被武林称道的是他的品德。

我们知道真正的他,是个十足的小人,但是,因为有“君子”这个标签的庇护,大家不会相信那些龌龊事情是他做的,而与他对立的、他所指责的人,往往会成为众矢之的。那些被冤枉的日子,如果没有任盈盈的保护,令狐冲大概会被整个江湖唾弃吧。

错误的标签,让人是非颠倒。

撕掉标签:我是谁,我自己说了才算

金庸小说里总是会有“魔教”和“名门正派”,它们门下的人,似乎都带着胎记,魔教就是无恶不作,名门正派就是行侠仗义,可是,真的这样吗?

《倚天屠龙记》里,明教组织了义军反抗元朝的压迫,而名门正派中,有多少在为百姓的疾苦奔走?

撕掉标签:我是谁,我自己说了才算

标签也不能静态着看。

也许贴出标签那一刻是可靠的、准确的,可是,人在变,环境在变,随着时间的转移,标签就不再合适了。

《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他曾经是与毒贩殊死搏斗的孤胆英雄,他曾经靠着“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找到群众,他曾说“人民是天,人民是地”……那时他应该配得起人民英雄的标签。

可是后来呢?

《人世间》中的龚维则也是这样。他曾经也是为民服务的好警察,所以他出事后,很多老街坊都很难相信。他们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个兢兢业业的片警。

所以,即使是正确的标签,也得动态着看,否则一定会导向错误的判断。

撕掉标签:我是谁,我自己说了才算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标签是别人贴的,其实我们自己也会给自己贴标签,进行自我设限。

我一直对自己的认知是“不爱运动”,我已经回想不起来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但是它确实让我主动放弃了很多事情。

直到最近这段时间,我开始跟着刘畊宏跳操。

我能感觉到明显的变化,力量增强了,身形更好了,而且减重了。这种正向的反馈,让我一直坚持下来,形成了一个运动习惯,自动就打破了我自我认知的“我是一个不爱运动的人”。

撕掉标签:我是谁,我自己说了才算

这还带给我一个意外的收获,我对自己身体的掌控能力更强了,所以我有信心、有勇气去尝试学习一些一直想学却没敢学的东西,比如滑板。我在这个年纪,在摔了三次之后,已经能滑一段距离了。

看,这就是撕掉标签之后的自由:我不会去想我协调性差,会摔,会有危险,会学不会……做好充足的安全防护,接下来去做就好了。

破除了标签的限制,我有一种我的生活有无限可能的感觉,我想,那一定会很精彩。

撕掉标签:我是谁,我自己说了才算

年龄也是我们常给自己设的限制。

什么年龄该干什么事情,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督促我们珍惜时间,抓住机会。但它也侧面形成了一些禁忌:错过了某个年龄,就不能再做什么什么事情了。

这是不对的。

刘嘉老师的《心理学通识》中提到,如果用功能磁共振扫描仪去观察大脑的结构与功能,会发现90%以上的60岁老人的大脑活跃度,与20岁的年轻人没有本质的区别。

是我们对老年形成的体弱多病、记忆力衰退、功能退化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我们的行为。也就是说,当你觉得自己老了,你才真的老了。

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

撕掉标签:我是谁,我自己说了才算

我觉得,我现在的身体状态,比二十几岁时更好。

所以,千万,别被年龄的标签,锁死人生的可能性。我们不应该在别人刻好的年龄刻度尺上,按部就班地按统一的脚本生活。

《哪吒·魔童降世》里说,“我是谁,只有我自己说了算”,以此与大家共勉:别轻易给别人贴标签,别在意别人给我们的标签,撕掉自己给自己的标签。

祝我们都有一个更丰富、美好的人生。

(文字原创,希望希望,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