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诗词大会》到《一本好书》,文化类综艺的爆款方法论

《国家宝藏》后又一档高品质文化综艺——《一本好书》开播了。

这档集结了赵立新、王劲松、潘虹等一众老戏骨,并号称“《见字如面》升级版”的大型场景式读书节目,开画口碑逆天炸裂,高达9.2分,比“网红”《国家宝藏》还高出了0.2。

但它的热度与《国家宝藏》相比却差距较大,截止目前,首期点击量不足500万,微博同名话题阅读量也只有3000多万,与《经典咏流传》《非凡匠心》《一千零一夜》等其他高口碑文化类综艺一样,依然停留在小范围的狂欢。

口碑与热度倒挂,《一本好书》缘何成了小范围的狂欢?

与其他“唱诗读信”的文化类综艺不同,《一本好书》用演员表演的形式“读”书,并借助舞台戏剧、片段朗读、影像图文插播等手段,呈现书中的情节冲突、人物性格、优美语言。

首期节目里,老戏骨赵立新化身《月亮与六便士》的作者毛姆,与黄维德饰演的书中主人公斯特里同台飙戏,并以目击者的角度对整出舞台演绎进行串讲,让观众跟随他的表演,在不同的场景演绎中转换。

不置可否,《一本好书》把文学作品舞台化的表现形式,360度浸入式的舞台设计都使节目看起来别具一格,赵立新、黄维德等演员的极具代入感的精湛演技也为整个节目的质感加分不少。

但它为什么不火呢?原因还要从文化类综艺的整体和《一本好书》自身去找。

从文化类综艺的角度来看,当前国内的文化类综艺的受众相对比较垂直跟小众,节目本身输出的内容也只适合小众人,正因如此,大多数的文化类综艺都只是停留在小众狂欢的阶段。

而从《一本好书》自身出发来看,虽然它把文学作品舞台化的手法比较接地气儿,演员的台词也相对日常化,但每期“读”的书,以及第二现场的三人解读形式却过于高冷,这一点显然加剧了它突破圈层的难度。

其次,虽然节目整体看起来别具一格,但并不新鲜,文学作品舞台化的手法不过就是把《国家宝藏》的“小剧场”放大化,不少观众看过后就曾表示,《一本好书》很像“《见字如面》+《国家宝藏》”的结合体。

而这一点,也是当前文化类综艺面对的一个共同问题。从“一股清流”到“多流涌动”,数量迸发的背后,速食化、同质化的弊病也逐渐暴露,只剩下“局部清澈”。

“一股清流”到“局部清澈”

文化类综艺是不被宠爱还是病了?

政策调控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大环境,借着东风,《中国诗词大会》后,文化类综艺在2017年出现井喷,前后约有50档文化类节目播出,更涌现了《见字如面》《朗读者》《表演者》等多档高口碑“网红”节目。

今年,文化类综艺数量虽继续上涨,但造出的“网红”却寥寥无几,在跨年播出的《国家宝藏》后,几乎没有再没有能引发全民话题的文化类综艺出现。

实际上,文化类综艺虽常被冠以“良心综艺”的美名,但与《奔跑吧》《偶像练习生》等娱乐类真人秀相比,显然并不受大众宠爱。

据统计,2017年播出的近50档文化类综艺里,平均收视率过1的只有《中国诗词大会2》,而收视率超过了0.5的也只有《中国民歌大会2》《朗读者》《绿水青山看中国》《非凡匠心》《诗书中华》和《向上吧!诗词》7档。

原本就不那么受宠,如今,速食化、同质化的弊病又日渐突出,各种主打“朗读”或“大会体”的节目出现在各大电视台,要么围绕诗词成语、民俗国学去问答竞赛,要么一边阅读美文,一边讲述美文背后的故事,看似是不同的节目,实际上却都“谜之相似”。

这种情况下,即便实力演员成为标配,也不可能激起水花,像《一本好书》一样形成小范围的狂欢已经算不错了。

保口碑争收视

文化类综艺的爆款方法论何在?

从爆红到审美疲劳,才崛起两年左右的文化类综艺显然已经进入了瓶颈期,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入当下生活,并且找到恰当的电视化表达方式,显然就需要创作者们脑洞大开。

而如何做,从以往成功的文化节目和国外部分电视台的制作经验中能窥知一二:

第一,以亲民的切入角度,将文化与娱乐结合。

文化自带高冷属性,但文化类综艺节目不能高冷,文化类综艺的创作者们必须要明白文化和娱乐并不是对立的,尤其是在生活节奏高速运转的当下,比起一板一眼的文化灌输,寓教于乐的形式显然更受欢迎。

《国家宝藏》能够成为“网红”,就是因为它从大众比较喜闻乐见的“八卦”的视角解读国宝,而日本富士电视台的《我们一起学艺术》,英国数字频道CBBC的《Horrible History》能够在本土火热,也是因为他们将高冷的文化用喜剧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第二,突破“唱诗读信演书”,从室内走向户外。

当前的文化类节目基本局限在“唱诗读信演书”,而且90%都集中在演播室,但从国外一些成功的文化类节目来看,文化类综艺想要持续“走红”并“走强”,除了要有平民化、轻松化的表达表达方式,还要从室内走向户外,借“碰撞”来为观众创造更强烈的新鲜感。

英国BBC1早期的《巡回鉴宝》《审美差价》《阁楼有宝》的三档鉴宝类文化节目,都是在户外进行,要么让鉴宝人巡回全英甚至国外古董市场鉴定当地民众带来的古董,要么把嘉宾分成红蓝两队PK淘古董拍卖,在巡回鉴别和PK拍卖的过程里讲述文化知识。

第三,改变单向传输,增强互动性和观众参与性。

文化类综艺节目想要长久的留住观众,就必须要设法改变单向传输的方式,增强互动性,让观众产生参与感。

以色列Armoza的益智答题类文化节目《Who’s asking》通过让观众提问的方式来增强观众的参与,节目里选手需要作答的问题全部来自环形大屏上的场外观众。

而德国的《Time Travel Show》则通过复原某一时代内容的特定背景,营造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让观众跟随选手在不同时代穿梭。

第四,品质内容与出色营销相结合,借“自来水”造就全民热度

当下,无论是电视剧、电影还是综艺,想要爆红都离不开营销,而文化类综艺节目想要突破小众圈层,更是少不了营销的助力,社交媒体的作用也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朗读者》在播出期间设立了朗读亭,借此扩大自身的影响范围;《见字如面》将节目切割成短视频,并推出“与你见字如面”的社交应用,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而《国家宝藏》则将B站作为自己的“热度发酵地”,以此打破“次元壁”引发全民热议。

总的来说,今年文化类综艺的势头虽然减弱,但也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部分文化类节目已经开始积极向户外迈步,浙江卫视的《小镇故事》,带领观众走进12座特色小镇,领略中华小城的历史文化风韵;江苏卫视的《最爱故乡味》,以“美食+亲情+乡愁”的模式,在给游子送去家乡味道的同时讲述不同的文化故事……

只是这些“走出去”的文化综艺的模式并不成熟,存在剪辑混乱、故事套路化等问题,自身的营销宣传也不到位,最后只能惨淡收场。

文化类节目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受众审美情趣等有重要作用,对丰富综艺市场也意义重大,但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文化类综艺想要持续“走红”并“走强”,仍旧任重道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