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了,TA的「先锋」依然无人超越

又一年FIRST。

七月的西宁是许多电影人的起点,在这里你总会看到许多陌生的面孔,而他们之中,或许有人未来就会成为业界的中坚力量。这些新导演的作品未必成熟,却总有着旺盛的表达欲和鲜明的风格。比起圆熟的技法,似乎这些青年导演们更在乎的是自由的创作本性,突破框架的锐意革新。

这样说来,比起竞技场,FIRST其实更像是实验室。它代表了当下中国电影创作中最年轻的一面,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青年创作者身上的多义性和可能性。

而作为电影展本身,FIRST同样也一直保持着生长的状态。它一直在寻求改变、寻找以一种更先锋、更积极的姿态,来介入当下的中国青年电影事业,来促进业界的生态循环。

今年FIRST就有一个新的动作。

它与BMW联合设立并颁发“先锋创作荣誉”(AWARD OF PIONEERING),在本届影展的入围短片中,关注在美学形式、作者表达和叙事拓展等方面做出先锋探索的作品。

“先锋创作荣誉”会选出一部真人作品及一部动画作品来授予该荣誉。

为此BMW也特别邀请了三位独立评委刘健、万玛才旦和张钧甯,来组成独立评审团,对入围作品进行深度观察。

其中,刘健导演所执导的《大世界》,曾在柏林和金马影展中获得多项提名。

万玛才旦导演是国际影坛上最受关注的藏族电影导演之一,同样也从事了多年的文学创作,多部藏汉文小说集曾获得过文学奖项。

而演员张钧甯,更不必我们再多作介绍了。

从评审团的构成本身,就能感受到“先锋创作荣誉”所倡导的多元创作视角和先锋创作意识。它并未仅侧重于电影某一组成,反而从不同维度注入专业视角,也塑造出更权威多元的评价体系。

“先锋创作荣誉”最重要的注解,显然就在于先锋二字。

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主单元入围的22部短片,都对影像表达实验性和视听语言审美边界,进行了多重维度的探索。

在内容主题上,这些作品呈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关注点,个人成长、亲密关系、公共议题、异乡身份挣扎等思考,皆成为被关注的截面。

《祝福》以伪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女儿在为妈妈拍摄婚礼“祝福”时不断NG的尴尬过程,看似录制时不断出错,背后所暗含的却是母女关系的隔阂,甚至于对自我和现实的逃避。

沙漠执导的《小大人》是一个有关校园欺凌的残酷故事,也是一个有关个体与集体间关系的童话寓言反思。

《沉为奥菲利亚》中,一名10岁的小男孩偷偷梦想着穿上一双白色丝袜。看似大胆的性别意识觉醒背后,展现的是孩童时代的彷徨、不安与困惑。

形式上,这些作品更是打破传统桎梏,出现了定格动画、伪纪录片、界面叙事等多种形式。

《女他》导演周圣葳,再一次带来了想象力惊人的作品,《完美之城:妈妈》将三维动画与定格动画结合,以诡谲瑰丽的画风包裹暗黑的叙事内核,管窥人类、文明与幻觉之间的对立和融合。

《坏掉的土豆》用漫画新闻播报的形式来体现铺天盖地的信息和应接不暇的画面,最终直指后真相时代公众对于事实本身的漠视。

《春分》则是一部志怪笔记式的中国风动画,用皮影戏一般的视觉形象,走马灯式的叙事单元,创造出一种精彩的中国动画的美学样式。

最终荣获本届“先锋创作荣誉”获奖的两部作品,汤厉昊导演的《大桥遗犬》和徐天琳导演的《有羽毛的东西》,都体现了视听表达、制作价值中具有的先锋探索性。

《大桥遗犬》将二维动画和三维环境氛围结合,以“犬”之视角,诙谐轻快地展现了“我”所遇所见的人们与生活不断龃龉的无奈。看似风格轻快浪漫,亦不失隐忍中的尖锐。

《有羽毛的东西》全片没有出现演员的面部,以手为媒介进行叙事。它讲述的不仅是女性与家庭,更是移民的身份转换问题。以“手”来表现人物生活,也使得使观众不再聚焦于个人处境,而有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这两部作品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被赋予了全新的拍摄手法,以鲜明的影像风格和打破常规的形式,来切入社会现实,隐喻和关照更为深刻复杂的社会命题。

而“先锋创作荣誉”的设立,亦是旨在鼓励青年创作者们,在技术迭代、创作理念更新的时代下,该如何不断去探索影像创作边界,作出更具有先锋性和前瞻性的尝试。它展现的是电影创作中的探索性、生长力和多义性。

为什么BMW会选择与FIRST合作,又选择以“短片”作为桥梁呢?

一切还是要从先锋二字说起。

假如FIRST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先锋姿态的话,那么FIRST主单元的短片,就是这种先锋性的最佳体现。

短片创作本就象征着一种未来的趋势。

在有限的时长里,创作者不必再拘泥于常规的电影叙事形式。它跳出了传统的影像制作流程,更能激发出创作者们对于电影媒介的想象。无论从内容、选材还是创意呈现上,都呈现出了更高的自由度和前瞻性。

而从传播的角度而言,短片顺应了流媒体时代的技术发展,适应了新的观看形式,也打破了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壁垒。

作为电影最初的形式,短片为创作者们提供了一些最为可行的、可供学习和提升实践水平的进阶通道,它是许多创作者的起点。

演员张钧甯提到过,短片让她在没有表演体系的状态之下,成为一名演员。

万玛才旦导演也提到,短片的先锋性,对于创作者而言,就是一种解放。

以短片作为桥梁,支持蓬勃的青年创作族群,鼓励更为繁茂的青年创作生态,这恰好体现了BMW对于电影本身的独到理解,及其富有前瞻性的引导与支持。

BMW一直以来都与电影行业有着非常深厚的连接。

据不完全统计,BMW汽车在电影银幕上亮相过3万多次,参演过的国际知名影片,包括但不限于《007系列》《碟中谍》系列,漫威系列等。

BMW曾扮演了邦德史上最重要的座驾之一,而它与007电影的合作,也被视为广告营销的新模式,曾引领时代,开启另一段新风潮。

作为“重要演员”之一,BMW多次与世界巨星一起走红毯。

今年BMW在世界电影的范畴内都有着非常惊艳的亮相。

国际影展方面,BMW首次成为戛纳电影节的官方合作伙伴选择,亮相全球最高艺术影展的红毯。

而在国内,BMW则选择了FIRST青年电影展。

也许FIRST并非是国内最具有影响力的电影展,但它一定是最具有先锋姿态、也最具有青年气质的影展,由此而纵览这些年来BMW与中国电影的合作,就能感受到两点:

其一,BMW理解中国电影。

其二,BMW始终在关注着国内青年创作者的生态。

宁浩曾在处女作《疯狂的石头》中致敬过BMW,而在去年的贺岁档,双方终于有了一次梦幻联动,双方联手打造了贺岁微电影《巴依尔的春节》。在这一层面上,这绝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与知名导演的合作,更是一次成熟作者的再度回望,是创作上的遥相呼应。

BMW曾赞助过的影片《寒战2》,见证了两位最具潜力的香港新生代导演,梁乐民和陆剑青的成长。

正因为有对青年导演文牧野的扶持,才让我们得以在大银幕上见证一段热血沸腾的青年奋斗史。

作为一个百年品牌,BMW愿意去聆听青年创作者的声音,也始终在探索电影领域的多元发展,予以创作者极高的自由度,并寻求更具有前瞻性的表达。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千禧年之初,BMW也曾做出过一次非常大胆的尝试——

它启用了八位世界顶尖级的导演,来为BMW拍摄了八部短片,统称为The Hire短片系列。

这八位导演中包括有李安、王家卫、吴宇森、盖·里奇、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等人,连负责执行制作的也是赫赫有名的大卫·芬奇。

这套作品诞生于千禧年之初,正是BMW专门针对互联网渠道所制作的短片系列,在彼时引起了非常轰动的效应,而至今来看也依然难以超越。无论从创意、制作、技术还是艺术层面都无可指摘。

二十余年过去,重新回顾The Hire系列,惊叹其前瞻性之余,同样也会发现,今时今日的BMW,仍然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先锋,年轻,创领,这是BMW一脉相承的品牌精神。

他们始终在寻求打破常规的艺术形式,寻找跨越边界的先锋创作想象。

而这一次,短片是新的回应。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