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尔冬升新作叫《海的尽头是草原》?一种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最近刷短视频网站看到一部即将上映的“洗眼睛”电影叫做《海的尽头是草原》导演是尔冬升,不管是国内绝对一流的导演还是演员的配置,还是内蒙古天苍苍野茫茫的景色……都引起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兴趣,但心中同样升起一个疑问,“海的尽头是草原”是什么意思?片名背后藏着什么样的深刻含义?

看了已发布的物料,有几个对电影名字和内容的猜想:

01草原的含义是接纳与包容

电影的故事原型是“三千孤儿入内蒙”, 1959年至1961年是新中国史册里凝重的一页,灾祸、饥饿席卷全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孤儿院里聚集了大量孤儿,这些孩子普遍营养不良,面临疾病和死亡的威胁。

为了让这些孤儿摆脱困境,国家将这3000多名孤儿送入内蒙古,开启一段“草原人生”。

这是一段关于漂泊与安定、托付与承载、承诺与守护的故事。

当时也刚刚经历过自然灾害的内蒙古,仍旧细致又快速地做好所有准备工作,以宽广又温柔的姿态拥抱了三千个孤儿的命运,这种接纳绝非简单的一张床、一碗饭,而是草原给这些孩子一生的约定。就是这样的守候,将本是漂泊无依的悲情故事,重新改写成爱与奉献温情故事。

自此,漂泊的尽头不再是孤苦,而是安稳与辽阔,海的尽头也不是无尽的深远而是辽阔的草原,海的尽头是草原,是只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02草原,辽阔又深情

海洋,是波涛汹涌的,虽然异常美丽但对于人类来说仍旧充满着不安定感。世界上唯一能驱散不安定的就是,爱。

三千孤儿,在政策的保护下安全抵达内蒙古,但每一个孤儿的心是否能在草原驻扎,依靠的是每个家庭,每一个额吉的爱。在已发布的视频中,我们可有看到每个体对个体的爱意,这是一种人的本能,与此同时也是超越了个体的民族大爱,国家大爱!

因为气象原因,草原也同样有着各种各样的危险:风暴、泥沙、狼群——相比于海上的风浪,草原并非绝对的安全。

但和海上风浪不同的是,草原有额吉、有阿爸、有哥哥,因他们的存在每一个幼小脆弱的生命在草原上都有了依靠。

可以消解苦难的是爱,草原再多变,不变的是额吉的爱。海的尽头是草原,苦难的尽头是爱意。

因为在北影节的展映,部分观众已经提前看过这部影片,他们的评论也很好的解释了“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人”是故事里的不确定性,也是爱的确定性。领养一个孤儿的决定并不难,难的是用一辈子、每一时、每一刻都去主动,自发的去爱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用爱将一个孩子养大,让他也成为草原爱的传承者。

一部电影不仅承载了两代人,几千个牧民家庭的故事,而且还可以让我们用120分钟回到过去,进入草原,坐在蒙古包里“看见”这段爱意故事的重现。从原来的不了解到热泪盈眶,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

03电影的尽头是用心

一个人的成熟的标志,是从了解自己开始;一个人的完整,是从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开始。现在生活的安乐与祥和是我们这代人的福气,这样的安乐是上一辈的负重前行换来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需要知道过去的厚重。

尔冬升导演在历史的重现上,更是下了很多功夫。查阅大量资料,在镜头看的到甚至看不到的地方,把场景中的每个细节都打磨到“完美”。

为什么镜头看不到的道具也要精细打磨呢?我想这除了是导演的一种工作习惯以外。更多的是需要让整个剧组的工作环境都带着一种“相信”,相信时间会调回到1960年,相信在北上的火车上真的有三千个需要偏爱的孤儿,相信在内蒙古的育婴院里来回踱步额吉是多么的心焦,相信几千个内蒙古家庭在接纳一个幼童时的欣喜与紧张。

有太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的历史,但是《海的尽头是草原》剧组可以将这种相信通过光影传达给我们每一个观众。

“家”的概念,被这部电影扩充了,家是国家、是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是辽阔的草原、是陌生的蒙古包、是在一张饭桌上流淌的爱意。

当我们在谈一部电影是否好看的时候,谈的是什么?其实就是导演给我们的这种“相信”,因为没有经过那个年代,只是“听说”,“三千孤儿入内蒙”只是一个词条,而在制作团队的努力下这个词条变得丰富而立体,只要说起心中就会有一种情感升腾:有感动,有爱意,更多的是一种感谢,感谢这个国家、这个土地,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任何一个弱小的生命,通过各种方式将每个生命保护起来;感谢我们的国人,是那么的善良,无论自己过着怎样的生活,只要有人需要帮助,都愿意用爱去接纳一个陌生人。

这是中国人的浪漫——严肃又温柔,不善于表达爱却都在行动里。海的尽头是草原,美好的含义是中国人的爱。9月9日,让我们去电影院,一起见证这份浪漫。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