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电影《隐入尘烟》,一部直击灵魂的电影

今天看了一部纪实电影《隐入尘烟》,断断续续看了三次,今天终于看完了,从之前抖音刷到后,就被其情节所感动,感动的不是演员们的演技,而是电影真真切切反映出农村,确切来说是西北农村的真实写照。故事情节没有过多的跌宕起伏,全剧就是俩不被人正眼瞧的夫妻的日常生活,结局虽有惋惜,也是电影最让人不能释怀的地方,可是,这就是农村人的真是写照,哪儿有那么完美的结局!电影最后提到马有铁在侄儿和邻居帮助下过上了幸福生活,何其讽刺,讽刺的不是这个结尾,讽刺的是是什么让亲人之间,邻里之间没有了最初的人情味儿,而体现出的满是金钱的味道,这和传统美德,这和当下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似乎有那么点格格不入。我们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一切美好事物太久太多,久的忘记了原来父辈还在原地,多的忘记了最初的那些美好童年生活。

记得小时候家里逢年过节,尤其腊月份最热闹,那时候庄子里家家户户都养猪,到了腊月十几开始,就挨着每家每户开始杀猪,隔壁邻里都会帮忙,杀完猪后会坐在炕上喝酒,然后美美的吃一顿猪肉,看看谁家的猪养的肥,那时候的庄农人没有几个有钱的,过年一般都是烩菜,主要成分就是萝卜和猪肉,但这也就是庄农人的全部家当了,打我上初中开始,家里过年才有买蔬菜和其他肉过年的习惯。话说回来,那时候真是幸福,就巴巴盼着去每家每户吃肉和血馍馍,就是用猪血掺面烙的饼子,我的最爱,不过时至今日,心心念念的血馍馍已经差不多快十年没吃到了。有一次邻居发小家杀猪,结束后我和发小在大人的抬承下比拼吃一盘子肥肉看谁能吃完,结果两人吃完后晚上都因为太油而吐了,那时候可是真的虎,毕竟也就八九岁能干。然后到了除夕下午,家家户户忙着看谁家先年,体现出来的就是端上家里最香的年夜饭送给左邻右舍,我们家一般都是我端着饭送到隔壁几家邻居,端的饭其实都大同小异,除非就是臊子面和饺子的区别,但也是热闹,也充满期待,虽然那时候的端饭的习俗听我妈妈讲这几年没有了,但远亲不如近邻,我们几家关系一直不错,还好没有被现代化所吞食,这几年出门在外,可心里时常回想起那时候,不知道几十年后会是啥样。


另外一件事就是我上高中时,高一第一学期我妈妈生病了,家里都是我爸爸一个人撑着,爷爷奶奶太老了,打我记事起就是白胡子爷爷和蜷着身子的白头发奶奶,基本都是八十多了,还有个瘫痪卧床的叔叔,哥哥初中没毕业就去外面闯荡去了,可想而知那时候我爸爸压力得多大,一个人挑着一家子的担子,那时候家里养着一头大黑牛,另外一头黄牛小学时卖掉了,这个黑牛头顶一嘬白毛,真的就是我们家的大功臣和贵英家的毛驴一样重要,那时候我周末走路回家,回去要干的一件事就是得和我爸爸把第二周家里黑牛要吃的麦草全部用铡刀铡好,因为冬天牛没地儿吃草,这个活我持续了高一一学期,周日每当快铡完时基本太阳快落山了,然后我就又提着书包赶紧往学校赶,回学校上晚自习时胳膊感觉都是酸的,但想起我爸爸,我觉得这些压根不算啥,他都不知道吃了多少苦,那时候是怎么挺过来的,好在后面我妈病也好了,我上了大学,我哥娶妻生子,家里情况也逐渐好了起来,可那时候的回忆,包括马有铁和贵英割麦子、拾麦穗、碾场,包括小时候看着邻里帮忙往家里背粮食袋子,粮食码到房子里的那种踏实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另外就像电影结束后很多人说的,整部电影没有一句爱,但主人公马有铁对贵英的句句都是爱,事事都是爱。是的,父母这辈人太苦了,六十年代赶上饥荒没吃没穿,后面赶上文革和兄弟姐妹多没有多少文化,情爱有如虎狼之词,可能一辈子都说不出来,但是每个朴实的细节处都体现着彼此的爱意,这也是影片打动人的地方,电影最后马有铁吃鸡蛋的场景看的人眼含热泪,他能做的就是在手上用麦子压花,手里攥着用草编的毛驴去另一个世界去寻找、去照顾贵英。有人说是我们这代人弄脏了爱情,想想也是,多少人,多少事都是言不由衷,词不达意,最后因为琐碎,因为名利背离了自己的初衷,然后用一辈子和自己和解。

电影结束后我就在想,之所以电影让人产生共鸣,跑去电影的艺术成份,它是真实呈现出了广大西北农村的真实写照,改变的仍然在改变,朴实的依旧朴实。三年的新冠疫情让人变得或多或少冷静了一些,让人思考这一辈子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也让很多出门打拼的在外游子在情感上更加有了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审视当下的生活,我们应该怀有一种对生活的无限美好的期待,但也不能忘却来时的路,更不能被鸡汤灌的不知所以然,迷失自我,当我们为前途不断奔波的时候,不要忘了放风筝的那一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