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隐入尘烟》,我并没有很感动...

正愁没什么电影看的时候,肥虫发现朋友圈和社交平台同时出现了一个新的话题——《隐入尘烟》,大家对它的评价甚高,耐不住好奇,为了营造最佳观影效果,肥虫专门挑了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进行了观影。

怎么说呢?可能是由于旁人对它的评价过高,导致肥虫对它的期待值拉得太满,加上肥虫的艺术细胞确实有所欠缺吧,所以整体的观后感,其实并没有网上宣称的那么好。今天就客观来写一写自己的观后感吧~不喜勿喷...

歌颂苦难

最先映入肥虫脑子里的是这个词,因为影片里的主人公,一生真的是过于悲惨,所以肥虫的第一想法就是:咋啦,是要观众歌颂苦难?但是这个时代的观众已经不再歌颂苦难了,余华说过,事实上,苦难就是苦难,苦难本身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也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避免。现在的我们只会更加领悟到什么叫“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

所以我们只会同情贵英和有铁的遭遇,但是不会歌颂“苦难成就了他们”,况且,苦难也没有成就他们。

歌颂爱情

爱情不只是玫瑰花的专属,裹挟着汗水香气的谷物草木也可以酝酿不一样的爱情。有铁黑黢黢的手里拿了几粒麦穗,在贵英手背上印出了一朵“小花”,说是给她做了个记号,这样就丢不掉了;贵英用草编织了一只驴子,说和有铁的驴很像。这些“不值钱”的玩意儿在镜头下,却呈现出一帧帧“相濡以沫”的爱情剪影,让观众无一不为之动容。

意味深长的镜头

看完影片让肥虫印象很深的是电影里面的一些镜头,不得不说,给得特别好!肥虫现在能记起来的是两处,一处是有铁把驴子放生后,驴子和有铁的双向回望;另一处是结尾处,有铁躺在床上,放在胸口的那一株麦穗。其实整部影片的色调都很浓墨重彩,就如大家所说的“油画风”,可能也是和主人公“黑白人生”形成反差吧。很多镜头给得都很有意味,这个是值得再去看几遍的。

素人演员给出的真实感

据说该影片只有“海清”一个演员,其他都是素人。我们对于知名演员的演技总是会抱有期待和批判,但是对于完完全全的素人,我们的关注点似乎已经不在演技上了,所以完全不认识的演员,加上一口接地气的方言,也让整部影片变得更加有血有肉,很是饱满。片中有铁也是贡献了很多的金句,比如说:啥不是土里长的,土都不嫌弃我们,我们还嫌弃土呢吗?这些直白的台词若换做是流量明星,我们只会觉得出戏,而恰恰是从素人口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话糙理不糙,他说的每一句话,不都是现实吗?

戏里戏外的矛盾

有矛盾,才会有看点。这部影片戏里戏外都充满了矛盾。先说戏里,肥虫观影的时候在想,如果贵英和有铁没有结合,那他们俩的命运是否会有不一样。贵英不会因为在桥边等有铁而失足落入河里,有铁也不会因为贵英的离世而选择随之而去,但是反过来想,如果没有结合,两个人应该还是不会被命运待见...

邻居们看似对这对“苦命人”有着一丝丝的同情和照顾,但是又好像都只是在冷眼旁观,是本性冷漠还是无能为力?三哥为有铁争取的“大房子”,到底是真为他着想还是为了等他过世之后留给自己的儿子?

诸如此类的矛盾点实在太多,肥虫暂且组织不好语言。再来看看戏外的矛盾,那肯定就是观众之间热烈的争论了,尤其是关于结局的猜测,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根据影片来看,肯定是个开放式结局了。但是这肯定躲不过“火眼金睛”的观众们,所以观影之后肥虫就去扒拉帖子去了,果然,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情况下,肥虫选择了再去看一遍结局...当然,其实结局已经不重要了,就像贵英和有铁对于这个社会来说“不重要”一样,他们只是一个代号罢了,还有更多的贵英和有铁...

絮絮叨叨地就写了这么多的观后感,其实肥虫和队友看完之后是没有什么情绪上的波动的,至于它为什么突然热度这么高,可能存在那么一点点“从众”或者是“沉默的螺旋”现象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