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不伦不类,莫名其妙,编导们意欲何为?


最近有一部电影《隐入尘烟》,观者很多,热议不少,据说票房超过了4000万。作为一个甘肃人,我禁不住诱惑,也从网上找见,观看了一番。

看完此片,总体印象是,不伦不类,莫名其妙。

有铁和贵英,开始给人的印象是智障人士。有铁形神木讷,沉默寡言;贵英腿瘸,患有尿失禁,也不说话,形同哑巴,被剧中人称为“瘟神”。

剧情推进到后面,突然就变了。有铁啥活都会干,做饭,蒸馒头,洗缝衣服,样样精通;养家禽牲口,盖房子种庄稼,一把好手;买卖算账,一清二楚。须知这样的男人在现实生活的农村中,即使不是一等一的人,但也不至于像剧中那般不堪。而且,他思想深刻,出语不凡,那些深邃妙语,偶尔说三两句,倒也罢了,精神病患者偶尔出语惊人,也是有的,然而有铁妙语联珠,几乎参透了人生和自然的玄机,他几乎就是底层社会的一个诗人和哲学家了。

贵英到了后面,一张口说话,才发现神智正常。拿着不慎铲下来的麦牙,满怀无奈与遗憾地自己看,也让有铁看,对此摄制人员还给了很有艺术氛围的镜头。再后来还用麦杆编毛驴,用麦粒在手背上弄出个梅花图样,如此看来,贵英身上还不无艺术情调哩。

我们静下心来想想,有铁所说的那些“名言”,贵英的“艺术情趣”,到底从哪来的呢?其实,它们是导演或编剧的“名言”和“艺术情调”。评论家杨光祖在谈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带灯》时讲道,带灯在日记中所说的那些话,并不是带灯这个人物“说”出来的,而是贾平凹心里想的,只是强加给这个人物罢了。我觉得,有铁的“名言”和贵英的“艺术情调”也是这样。

还有,影片名“隐入尘烟”,多么有诗,多么有远方。把这话说给陶渊明听,说给王维听,说给文人骚客听,恐怕没什么问题,若说给任何一个农民,有谁懂得其中的玄妙之意呢?

影片中还多次出现沙漠。沙漠及沙尘暴倒是甘肃河西地区常见的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沙尘暴严重时,把人都能刮到水库中,这种灾难性事件,在过去发生了不止一次两次,是非常恐怖的自然现象。影片中倒没出现沙尘暴,但把沙漠表现得那么艺术,那么引人遐思,恐怕在文人或艺术家看来,的确如此,但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看来,是否如此,我倒很怀疑。

我童少年在农村生活多年,就是上了大学及参加工作后,也常回农村老家。我深知婚丧嫁娶,在农村人看来,都是天大的事情。日子过得再不好,人缘再差的人,红白事情里,不管多少,村民亲戚几个人还是有的。而有铁和贵英结婚,只是睡在了一起;贵英去世,也只有有铁一个人在坟上烧纸。但凡在农村生活过哪怕几天的人都会知道,那种传统的习俗的力量,实在不可小觑,像影片中所展示的那样,怎么可能呢!

影片最后的字幕,也是有铁哥说的话,让有铁跟他侄子到城里的楼房去生活。

本来,有铁和贵英的日子,从万般艰难到盖起了新房,眼看着过得越来越好,不料贵英却落水而死。这会有铁又要到城里的楼房跟侄子一起生活。有铁这么一个长年生活在农村的人,能生活下去吗?导演是打算将他闷死在城里的水泥格子,还是意欲何为?

我们若稍加留心,不难发现,有铁的生活,几乎由不得他自己做主,和谁结婚,什么时候搬房子,献不献血,献几次血,最后到城里上楼去生活,等等。虽然盖房子应该是自己的主意,但贵英一死,别人一句话,拆房的推土机就开过来。一万五的补助费,也不是交到有铁的手里。这样的生活,到底有多少诗意和美可寻呢?

用小学生和中学生的话说,《隐入尘烟》如此这般的剧情安排,不就是主题不突出、中心不明确吗?看看《乱世佳人》,看看《夹边沟》,这些影片的苦难呈现,有多么深厚的人文情怀,有多么强大的思想力量,这些,《隐入尘烟》有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