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十三艺 | 来自戏曲理论界专家学者对《瞿秋白》的众口称赞

《瞿秋白》是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继《1699·桃花扇》之后,又一部在中国艺术节上演的剧目,该剧还连续入选了江苏艺术基金2021、2022年度资助项目和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这部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指导,江苏省演艺集团出品,江苏省昆创作演出的原创革命题材剧目,在数次研讨会与公开发表的评论文章中,均取得了高度评价。来自戏曲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瞿秋白》一剧在艺术性与思想性高度统一的基础上,展现出昆曲艺术本体的魅力,也展现出符合时代需求的精神内涵,为昆曲的现代戏创作方向带来极有意义的启示。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

《瞿秋白》是昆曲现代题材创作的重要成果。它是一部古典昆曲在现代题材的“诗剧”,其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都是令人欣喜的。它的艺术和美学品位,在戏剧的现代题材,尤其是红色文化作品中是数一数二的。该剧剧本结构精巧独特,精准地把握了瞿秋白的生平、思想和精神境界,构思巧妙,对应了昆曲特征,将古典的戏曲形式诗化地表达出来,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施夏明饰演的瞿秋白,扮相贴合,以程式演人物,对瞿秋白精神世界有着较深的体悟,艺术表现非常到位。《瞿秋白》为目前整个戏曲的现代题材创作提供了一种普遍借鉴意义,即现代题材剧目的创作要与当代文化相呼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中国现代戏研究会会长,中国剧协原副主席、分党组书记季国平:

我个人认为,昆剧舞台上瞿秋白的艺术形象无限接近生活中的瞿秋白。这是一个非常真实的瞿秋白:他热爱这个世界,也有个底线,绝不叛党。《多余的话》是艺术创造,但更是生活化的再现。他作为党的领导这条主线是非常鲜明的,把一位坚定革命者的个性风格展现得非常生动。张曼君导演非常机智且用功,黑白两个景片就把昼夜情境描绘出来,光影的投射也十分好看。从《梅兰芳·当年梅郎》到《瞿秋白》,江苏省昆的几部现代戏逐渐地改变了人们对昆曲不能出演现代戏的偏见。这部戏为昆曲的现代戏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


原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欧阳逸冰:

昆曲《瞿秋白》令人惊喜的不仅是闪烁着昆曲清丽、典雅、华美的光彩,更展现出向戏剧艺术创作现代性的开拓。该剧采用现代戏剧的手法,结合传统昆曲表演体系,表达出对现代性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挖掘。以虚实呼应,浓淡调和,互为表里的手法,使整体结构的重点从表现事件的赓续过程,转向对瞿秋白心灵深处和高尚情怀的探索与勘察。以达到“精心设计的戏剧性场面,犹如人物精神的切面,透视出人物内心的微妙状态,命运深层的本质含蕴,在感染观众的同时诱发他们的思辨”的效果。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马也:

到目前为止,《瞿秋白》是我所看到的最好的党史历史剧。自新中国成立70余年以来创作的革命题材戏、新编戏当中,这部戏几乎接近了真高峰。编导演包括舞美音乐都非常好,舞美空灵写意,舞台光色一黑一白中间夹着一线红光,是非常缜密的构思。这部剧向着精神世界的深处探索,探讨着人性深度,明明白白回归到艺术本质,演员的表演使观众进入人物的灵魂深处。江苏省昆剧院对中国的戏曲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希望之后能够有机会,就《梅兰芳·当年梅郎》《眷江城》《瞿秋白》这三部现代戏,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昆曲艺术的繁荣发展和剧团、演员的迅速提升中所起作用进行深入探讨。我们要重视一部戏的作用,将一部戏放在戏剧史的大盘子里看,放在整个中国戏剧的大框架里看,这就是这三部戏的价值。


原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安奎:

昆剧《瞿秋白》具有极高的思想艺术价值,该剧最重要的是体现了新时代的党史观。《瞿秋白》既是一个革命历史戏,也展现出了昆曲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审美。在服化道的设计上,《瞿秋白》是比较偏写实的,服装跟道具依据历史照片等考证,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兼顾了舞台审美,这一点做得非常好。


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戏曲理论家汪人元:

面对建党百年中革命历史题材,特别是对领袖人物的书写,以及昆曲现代戏的双重挑战,昆剧《瞿秋白》交出了一份杰出的答卷。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品格和新的气质,能够取得成功首先得益于编剧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剧本,其次是导演对整个舞台呈现的艺术把握。《瞿秋白》的上演具有超出作品本身的重大意义。自近代以来,昆曲作为我国艺术上最为成熟精致的戏曲剧种,曾创作过多次现代戏,但能流传下来的很少,以至于戏曲界潜意识地认为昆曲是不能演现代戏的。江苏省昆接连几部现代戏的上演,让人惊喜地看到,昆曲的创作禁区正在被打破,为日后昆曲现代戏的创作确立了信心,带来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刘旭东:

《瞿秋白》一剧,剧本构思精巧,使人击节称赞。从剧本到舞台,导演之功,善莫大焉。该剧的舞美继承了传统戏曲舞台空灵写意的审美传统,设计的极其简练,舞台两侧一桌,一床,一为审讯室,一为囚室。两个表演区,自由切换时空。舞台两侧各立一面巨型白板,用以指代狱墙。灯光设计别具匠心,打出多种投影,强化舞台效果。抽象与具象的结合,创造了《瞿秋白》特有的昆曲之美。昆曲的现代化经过多年尝试,几乎成为禁区。但是一门艺术如果只能表现传统曲目,终究难获持久的生命力。《瞿秋白》的成功,是江苏省昆勇于开拓探索,日积月累的成果,也是昆剧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里程碑。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馗:

昆剧《瞿秋白》的整体舞台呈现是令人震撼的,我看完感觉特别感动。在我看来它的剧本很完美,而张曼君导演的团队在将剧本搬上舞台时,并非仅仅是简单地描摹文本,还有了自己的创造,超越了昆曲自己原有的题材技法,呈现出“心灵的深度”。在舞台上的革命题材剧目的演绎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的呈现方式,但是该剧做到了别样出新,古典气质和现代化交融毫无障碍,堪称“超越之作”!


中国戏曲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戏剧》原主编赓续华:

近两年,江苏省昆先后成功创作了现代昆曲《眷江城》、《当年梅郞》及《瞿秋白》,为昆曲现代戏开出一条新路,让古老的昆曲有了时代新颜。昆曲《瞿秋白》,集编、导、演、音、美,五位一体,堪称大美之作!编剧打开了秋白的内心世界,使主人公虽困方寸牢笼,却心驰千里。“取义”一折是全剧的高潮,瞿秋白脱掉一袭白衣,验明正身,端坐在天地之间,牺牲之时,漫天花雨为他送行,庄严又浪漫。这一幕以通达从容淡定的姿态舍身取义,完成了一个共产党人高贵的灵魂的塑造,令全场观众肃然起敬。


《中国戏剧》杂志主编罗松:

《瞿秋白》以大型多幕剧方式呈现,主创团队寻找到主人公独特的气质与剧种的契合点,以此为“突破口”,不仅让昆曲演绎革命历史题材取得了成功,同时,使革命题材突破“红色经典”的传统叙事与表演范式,给人新颖别致的全新印象。瞿秋白的扮演者施夏明与瞿秋白年龄相仿,多年昆曲巾生表演的濡染让他身上的古典儒雅和清净淡泊的气质与瞿秋白的文人书卷味相当契合。在舞台上,他塑造出了一个行止沉静如水,外表柔弱内心赤诚似火的别样的共产党人。难怪导演张曼君曾动情地说:“施夏明是上天派来与瞿秋白相遇的。


《剧本》杂志副主编武丹丹:

昆剧《瞿秋白》是罗周、张曼君、施夏明,以及江苏省昆剧院的年轻一代,在编导演的范畴中的创新。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使得这个戏直上云霄。这部作品在古典艺术的基础上展示出年轻、都市、现代、人文的时代特征。罗周的文本让固定的故事变成一种情感的流动,而张曼君导演则是在舞台上让流动的情感实现了瞬间的定格,让观众看到了这个题材的深邃、博大和浩瀚。石小梅和张弘两位老师在艺术上的传承,让江苏省昆青年一代昆曲人以他们为基础,在新的时代承担起新的使命,也使昆曲艺术的发展更加繁荣昌盛。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教授颜全毅:

尊重人才,尊重艺术规律,这可能是江苏省戏曲这些年做这么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瞿秋白》这部剧目,展现出了两个自信:剧种自信与演员自信。从剧种自信来说,即无论是什么样的题材,只要把握好昆曲的创作规律和昆曲的技法技巧,就能游刃有余,能让昆曲以真的活的发展方式呈现于现代舞台上。演员自信则在于勇于使用传统昆曲行当程式塑造全新的现代人物。《瞿秋白》一剧的角色个性丰满而富有层次,这是演员踏踏实实用血肉用面目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戏不建议在剧本上再做大的改变,我们看的就是它的个性,看的就是它的特色。


国家京剧院创作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彭维:

《瞿秋白》剧如其名,一人一剧,表演呈现外松内紧,全剧不见满台人,不见满台景,编、导如引流,顺势而为,依律而行,昆曲本体之美犹在,精魂尚存,舞台既空灵通透又丰蕴饱满,可以说编、导手法的高级留白与余地功不可没。该剧集编、导、演当代一线杰出舞台创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古典戏曲范式技艺积累沉淀的承续与拓展,是百戏之祖对现代题材的主动探索与实践,是古老传统戏曲剧种对当代文化需要的积极应答。

责编:勾晓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